关于成都的武侯祠,据《太平寰宇记》载:“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城内独存孔明庙。”

据说,蜀汉时全国人口不超二百万,蜀汉时的成都,仍是大城少城两座城,大城内有宫殿和住官吏,少城住平民商贾,两座城的人口不超十万。

《晋书》中记载了一个桓温问吏的小故事,讲的是:桓温征讨蜀地,遇见了诸葛亮当政时期的小官吏,当时他已经一百多岁了。桓温问他:“(你觉得)现在有谁比得上诸葛丞相吗?”小官吏回答道:“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有多么了不起,自从诸葛亮去世以后,再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桓温感念诸葛亮的忠诚,未毁少城内的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为谁而建(成都武侯祠的历史演变概略)(1)

时间飞逝,人事更迭,战乱纷纷,城旗变换,多少英雄沉寂,多少人家绝祀。乱世顾活命,盛世重祭祀,少城武侯祠(孔明庙),没有了诸葛亮后人或政府的支撑,应该也在时局动荡中荒废淹没了。

据史载,约在公元500年左右的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建惠陵、汉昭烈庙旁,这种格局大致持续到明代。

关于迁建这种说法,木林以为可信度不是太高,主要是为了名义上的延续,是为了给新祠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对于孔明庙这种在历史上有影响人物的祠庙,到底是官方,还是地方缙绅大户独资,或是民众集资募捐,官方史志、地方志以及当地的民间传说中,都没痕迹记载,确实是一种遗憾。不过,这也许正说明,成都自桓温伐蜀后的政局民生,并不如正史记载,或者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繁华稳定。木林以为,如果用重建、重修,可能更务实恰当,这个观点还需要专业人士继续进行史料挖掘证明。

成都武侯祠为谁而建(成都武侯祠的历史演变概略)(2)

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唐玄宗正式下诏,以朝廷国家的名义把诸葛亮列为忠臣,春秋二季择日祭祀。唐宣宗时,成都尹李回为诸葛亮设专门的“守陵户”,开始四时祭祀。

公元970年(宋太祖开宝三年),宋太祖颁布诏令说:“前代功臣、烈士,详其勋业优劣以闻……蜀昭烈帝、关羽、张飞、诸葛亮……皆勋德高迈,为当时之冠。”将刘、关、张纳入由国家祭祀的对象,由朝廷正式下诏设守陵户,诸葛亮等每人三户。

宋人为达到“以臣伴君”的目的,在惠陵左右不远的地方又先后修建了关侯祠、张飞祠。

成都武侯祠为谁而建(成都武侯祠的历史演变概略)(3)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关侯祠、张飞祠俱在府西南七里惠陵左右,宋庐陵王立。”武侯祠区域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才真正地形成了一片以武侯祠为中心的“三国文化区域”。

再后来,主要是明蜀献王朱椿的合并以及清朝的后续重建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