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戎昱简介:

戎昱 [róng yù] (生卒年不详,约生于740年前后,卒于800年后),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一说登进士第。肃宗上元至代宗永泰(760—766)间,来往于长安、洛阳、齐、赵、泾州、陇西等地。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元年(766)入蜀,见岑参于成都。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1)

人物生平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青年入蜀,有诗赠岑参,曰:“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四海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随。虽披云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德迟。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重寻谁。”大历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大历十一年前后赴桂州,建中至贞元年间,为辰、虔二州刺史。其担任虔州刺史约在贞元七到十二年间。

主要成就

戎昱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其诗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较为多样,意境上大多写得悲气纵横(诗中常有“愁”、“泪”、“哭”、“啼”、“悲”、“涕”等字),颇为感人。题材上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的诗很多。代表作有《塞下曲》《移家别湖上亭》《苦哉行五首》《罗江客舍》《客堂秋夕》《从军行》《江城秋霁》《送陆秀才归觐省 》《霁雪》《江上柳送人》《辰州建中四年多怀》《八月十五日》《出军》《红槿花》《桂州岁暮》《旅次寄湖南张郎中》等,其中以《塞下曲》和《移家别湖上亭》两首为最著名。

《塞下曲》写戍边将士在劫空敌塞(虏塞)后凯旋归来,“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场面十分壮阔,撼动人心。《移家别湖上亭》写诗人搬家与“湖上亭”道别,亭边的“柳条藤蔓”仿佛系着离情,那黄莺也象与久居此地的诗人认识似的,因为将要离别连连地叫了四五声(“频啼四五声”),写得很是生动有趣。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人物评价

戎昱年轻时风流倜傥,器宇不凡,很有文采,京兆尹李銮很赏识他,希望他做自己的幕僚,并想把女儿嫁给他,只不过李銮嫌他的姓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戎族同字,心里不是很喜欢,他希望戎昱改一下姓氏,婚事便可定下来,戎昱知道后写下这首诗,既是对李銮的感谢,又申明不愿因婚事而易姓的想法。其中,“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是流转一时的名句。

轶事典故

晋公韩滉镇守浙西,戎昱是其属内的刺史。郡内有一名侍酒妓女,善于唱歌,姿色也很娴雅标致,戎昱对她有深厚的感情。浙西乐将听说这位妓女善于唱歌,便告诉了韩滉,将她召来安排在乐妓队伍里。戎昱自然不敢挽留,立即于湖上游宴时写作歌词赠给她,并且说:"到那里以后,让你唱歌时,一定要先唱这曲歌词。"到了浙西后,韩滉为她设筵,自己端起酒杯,令她唱歌送之,她便唱起了戎昱赠她的歌词。唱完后,韩滉问道:"这是戎刺史寄情于你的一首歌吧?"妓女惶恐地起立答道:"是。"边答边流下了眼泪。韩滉让她更衣待命。在座的客人都为她担忧,不知主人会如何发落她。韩滉召来乐将责问道:"戎刺史是一位名士,寄情于这位妓女。为什么不了解这种关系就把她召来安置在这里,酿成了我的过错?"于是打了他十棍子,命令赠给她百匹细绢,立即把她送回去。戎昱写的那首歌词是:"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人情。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

个人作品

戎昱,荆南(今湖北江陵)人,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考进士落榜,于是纵情游览天下名城。他飘落异域,十分怀念家乡,曾作《长安秋夕》诗:“昨霄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又有《云梦故城秋望》:“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广德元年(763年),颜真卿将节度荆南,邀戎昱为幕宾,后因事未成行。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到荆州,戎昱与他在诸宫会见,结为挚友。

戎昱的诗歌创作,对社会矛盾有相当深刻反映。《塞下曲》6首、《苦哉行》5首、《入剑门》等都是情感真挚,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品。他的诗歌反映了同情人民,忧虑国事的思想感情,传为千古名篇。《苦辛行》、《咏史》、《塞上曲》抨击玩弄权术的贵族和苟且偷安的朝臣,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艺术风格以沉郁为主,兼有雄放、哀婉、清新的特色。《唐音葵签》卷三十六称赞:“戎昱之于杜甫,尤其著者。” 补充一部分诗:

塞下曲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途中寄李二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出军

龙绕旌竿兽满旗,翻营乍似雪中移。

中军一队三千骑,尽是并州游侠儿。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客堂秋夕

隔窗萤影灭复流,北风微雨虚堂秋。

虫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

四时不得一日乐,以此方悲客游恶。

寂寂江城无所闻,梧桐叶上偏萧索。

姜东舒楷书 ·唐朝 进士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诗: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2)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3)

释文:“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书法家简介: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4)

姜东舒(1922一2008年),山东省乳山市人。1962年,西冷印社第三任社长、著名书法大师张宗祥收姜东舒为弟子。1979入西冷印社,成为社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会长,文澜书画社社长,浙江省诗词学会理事,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顾问,山东《羲之书画报》名誉社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咨询。

姜东舒通过大量诗歌的创作,尤其《火山之歌》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他意识到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紧迫性,认识了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文学与书法虽是不同领域的艺术,但在美学规律上却有相通之处。因此,就不难理解姜东舒为什么对中国古代书法碑帖那么重视,那么专注,几十年如一日地临摹。他的论书诗句:“莫弃前碑谈笔法,须从时代出精神”,就凝聚了他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观点。

姜东舒在浙江图书馆工作时打下了很深的功底。老馆长、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先生和他研讨书法学问,还破格收他为关门弟子。张宗祥要他吃透欧体八法,再吸收其他名家书法的精华,并告诉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要“一步一趋,决不可浮躁走捷径”。张宗祥的言传身教,深深印在姜东舒的脑海里。他利用图书馆工作之便,潜心观摩与研习了解历代名家真迹和各种碑帖,并细心临摹摘录。他翻书临帖,每天书写不止,不论严冬与酷暑,不辞劳累,乐在其中。每天写四十个斗方,一二千个小楷。他认为书法艺术的灵魂是“神韵”,而神韵的形成虽是作者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主要是依傍作者文学、文化的修养。自古以来,有所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学者、诗人、文学家。他边抄边学习,斟字酌句,学习古人的诗辞歌赋。学,然后知不足。姜东舒还挤出时间学习中国通史。读史可以明志,“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语)。张宗祥大师溘世后,姜东舒为了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继续潜心研习前人墨宝而取得深厚功底,又以破门而出的胆识,渐臻佳境。姜东舒经过廿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作品可以称是“承前启后”。

戎昱故乡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景观图片: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5)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6)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7)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8)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9)

仙鹤楼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10)

金榜题名出自哪个皇帝时期(金榜题名赏析12)(11)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