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推崇智慧,却不喜欢聪明。尤其是我们的国家,由先辈总结而来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小聪明”之类的谚语更是表达了他们的立场。

01东西方的不同 

我们从小所接触到的,是偏向于自我收敛的东方文化。如我们会崇尚“大智若愚”,会告诫自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会慢慢学习“重剑藏锋,大巧不工”。比起动辄自我表扬,自我肯定,自我炫耀的西方人文主义,我们更显含蓄。

但是,这只是文化上的倾向。也仅仅只是古人对自身的约束。来到了现代社会之后,人们越来越想要“聪明”了。因为“聪明”可以彰显自己的价值。古代社会结构重视品德,讲究虚幻的“礼”,并且有着一套僵硬的继承理论,什么兄终弟及,什么长幼有序,什么尊卑分明。一个人聪明与否,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地位的关键。只要不是彻底地痴愚,便可以凭借自身的封建地位在社会立足。哪怕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人们也需敬他三分。

人聪明的作文(聪明人写作利益)(1)

图片来源网络:地主家的傻儿子

但是现代性影响下的世界不同。每个人之间虚幻的血脉位阶被撤走,无论先辈是贵族还是平民,所有人都站到了同一个高度上。每个人的出身不再左右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都是思想家们冲破重重思维牢笼,为我们带来的人文主义之光。人们生而平等,生而自由。然而,饶是这些思想家们,也不敢说,人人生而聪明。

02理性和“聪明人”

理性,是常常被混用在聪明的意义空间里的一个词。正如我们文化中有这样的说法:“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够认清楚情境,能屈能伸,而非莽撞行事的人,凭借的就是理性的判断。而这种理性的判断也会被我们理解为“聪明”。聪明人大多都是理性的,而且擅长用自己的理性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种理性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是有许多的冲突之处。这也难怪西方人在学习我们的民间故事时,总会一头雾水,觉得不可思议。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小小的孔融甘愿把大的梨子让给自己的哥哥姐姐们。而这并没有遭到任何外力的压迫。没有谁拿着刀架在孔融的脖子上威胁他,也没有严厉的法律规定孔融要如此行事。孔融这么做,无法用“理性”去分析。也谈不上聪明。因为我们知道,人的本性是贪婪自私的,我们对别人好,不代表别人会对我们好。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的事情在社会上并不少见。

人聪明的作文(聪明人写作利益)(2)

图片来源网络:《孔融让梨》

传统的文化中的“仁义礼信”基本上都和聪明沾不上边。尤其是在已经被个人英雄主义和市民利己主义冲击得千疮百孔的现代社会。无论是“杀身成仁”,还是“义薄云天”,亦或者“待人以礼”,甚至是“一诺千金”这些反而是不懂变通的表现。外国人尤其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操守论。特别是对于谭嗣同放弃逃生机会,自愿用自己的血为后来者铺路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事情,他们更是觉得匪夷所思。不是逃不掉,而是不想逃。不是被迫,而是自愿。不是不知道必死无疑,而是冲着必死而来。

什么是“聪明人”?这个词汇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并不总是良性和积极的。这个词甚至包含着浓烈的嘲讽意味。中国人真正推崇的,是“大智慧”。而西方人受到资本浪潮的影响,从人文主义时期开始启蒙的思想,则宣告着个人意志的独立和觉醒。而这种个人的,便是试图塑造一种以“理性自我”为根基的“聪明人”。

人聪明的作文(聪明人写作利益)(3)

图片来源网络:“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03“逻辑” 与“利益”

我们如今越来越重视理性,尤其是重视“逻辑”。以前我们常说“从心而行”,现在我们改口“依照逻辑行事”。似乎所有人都在一夜之间学会了“逻辑”,从上个世纪的经商狂潮中,许多人赚得盆满钵满。就好似在西欧世界,资本的种子第一次开出渗人的花,花香诱惑,花朵含毒。

人们苏醒了,却不是朝着整合而来。人们的苏醒,更多的是倾向于极端的自我。“理性”无时不刻都在左右着利益分配,而“逻辑”则为这种分配披上一层合理的外皮,最后统统被叫做聪明。大家心照不宣地开始讲事实,开始谈数据,开始不断地“从逻辑上出发”。合同,契约,法律,律法,社会原则,道德伦理,逐渐蒙上一层迷迷茫茫的“逻辑”。人们不愿意再向别人展现自己的“笨拙”,而是处处精打细算,想着怎么把生意上的来往对象吃干抹净。而这一切都基于“逻辑”。

仿佛只要“符合逻辑”,就可以恣意行事。而人们也害怕着“不符合逻辑”。而“社会逻辑”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让社会框架之下运动着的事物得以有一套解释的方法。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这些“逻辑”看起来是客观的,理性的,甚至还显现着冠冕堂皇的中立性。但是实质上,却是“理性”在包装着“利益需求”。这种“逻辑”已经背离了定义上的“逻辑”,也不再是抽象的解释事物关联的方式。这种“逻辑”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

人们从“逻辑”里得到的,往往比其他渠道得到的来得多。因为这是“聪明人”的游戏。要使得“逻辑”得以运作,前提是人们认可“逻辑”背后的规则。“逻辑”只是人们为了解释规则而发明的产物。如转折逻辑。如:小明是一个美国人,但是是一个黑人。两个本来没有任何冲突性的意义,一下子就对立起来。又比如:因为小红考了全级第一,所以她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样的因果关系咋看没有任何问题,也“符合逻辑”。但是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里面强行把“全级第一”等价于“优秀的人”,进而强调了学习成绩的影响。而我们知道,对于社会而言,人品道德,比起僵化的成绩更为重要。

写作“利益”的时候,人们遮遮掩掩,虚与委蛇。但是只要说成“逻辑”,立马理直气壮,光明正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