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抗疫一线“要做到科学有效地抗击疫情,就要肯下苦功,不能纸上谈兵”回忆起不久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历程,四川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及“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陈绍宏教授的师承弟子、学术继承人卢云,发出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卢云急诊?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卢云急诊
聚焦科技抗疫一线
“要做到科学有效地抗击疫情,就要肯下苦功,不能纸上谈兵。”回忆起不久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历程,四川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及“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陈绍宏教授的师承弟子、学术继承人卢云,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四川唯一一名加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的重症救治专家组的中医专家,30天的武汉战“疫”中,他始终坚持医疗救治与临床攻关并重,一方面进行危重病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减少病死率与重症转换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烈性传染病中医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在急诊救治的“快”与中医科研的“慢”之间,寻求平衡。
加入抗疫战斗之前,卢云已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方面研究工作了27年,无论是在急诊科室内没有节假日的轮班倒,还是承接国家任务紧急出击抗击疫情,“下苦功夫”一直是卢云的座右铭。
时间回到疫情暴发初期,2月13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一周后,卢云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知驰援武汉,加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的重症救治专家组。
鲜为人知的是,接到抗击疫情命令时,卢云正在家乡办理父亲的葬礼。可没等到父亲安葬那天,他便出发赶赴武汉。曹植《白马篇》中“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成为卢云的真实写照。
“一是国家的召唤,是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肯定和信任;二是倍感压力,用中医药去治疗充满未知数的疾病,对于能否完成好任务,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他回忆说。
为做到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精准施治、辨证施治,卢云到武汉第一天就组织了中医救治“突击队”,并亲自带队组织辨证施治工作。一位94岁的患者确诊新冠肺炎并服用抗病毒药物后,毒副作用比较严重,出现了胃肠功能衰竭、贫血、乏力、嗜睡等症状。每次巡诊时,卢云总是对这位患者格外关照。由于患者年龄大、语言表达困难,卢云总是不厌其烦地与他沟通病情,尽可能掌握患者身体情况,“患者有时会比较悲观消极,我在巡诊时常常还要跟他拉家常,鼓励他,让他重拾生活信心”。
为了恢复这位患者的胃肠功能,卢云还专门为他“量体配药”,最终纠正了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帮助患者病情康复。“医生的关爱能给病人带来战胜病魔的信心,只要看到病人好起来,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说。
“作为重症专家组成员,一方面需要在医院和宾馆之间不停穿梭,现场提出救治方案;另一方面,开展临床科研时,又要联系方舱医院对患者情况进行沟通。”卢云说,按照工作流程,救治方案提出后,将进入临床观察阶段,方舱医院的患者最多、病情较复杂,恰好是实施救治方案的最佳地点。
卢云回忆说,每天日常医院巡查结束已经是下午4时,这时候专家团会在医院吃盒饭,之后有车接回宾馆。剩余休息时间,他还要通过电话协调采购中药资源、检测设备等物资并运送到武汉。随后,他会再赶赴方舱医院附近,约请医院内医生出来就近在路边询问临床诊断情况,常常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因为方舱医院进出管理严格,我又进不去,只能请里面的医生出来沟通,相比电话沟通,我觉得面对面交流更为严谨,有利于掌握重症患者治疗的细节。”
武汉抗疫归来后,卢云又回到了熟悉的急症科室,回到了熟悉的轮班制。每天完成日常工作后,他仍不忘研究新冠肺炎患者的后续康复和中药消毒制剂。“在传统经验基础上摸索前进,靠的不是突击蛮干、临阵磨枪,而是脚踏实地、科学有序地采取措施,这就要求下足苦功夫。”卢云说,目前他正从事成都市科技局新冠防控专项“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代表的烈性传染病中医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未来还将制定一系列中西医结合防控方案,并在新冠肺炎的治疗(尤其是重症病例)、预防、康复等方面均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盛 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