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热展(听展出近2个月)(1)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近2个月的全球最大规模丁丁主题展“丁丁与埃尔热”,这个假期依然每天能吸引近千人置身其中,在鲜活场景中与书中200多位角色相遇,从丰富藏品里了解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的创作生涯和不为人知的中国情缘。请听报道:

“以前没有出国的机会,就了解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她是从小就看那些图片,长大了又给她买了全套的中文版。”

“小的时候是憧憬,大的时候可能是对儿时梦想的补全。”

《丁丁历险记》中主人公顶着标志性的洋葱头游历各地的故事,为几代读者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

埃尔热展(听展出近2个月)(2)

主题展复刻了很多原著中的场景,比如第十部《神秘的流星》中丁丁的寓所,小到一个茶杯都栩栩如生,红色沙发更是被等比例放大。

记者:“我看你刚才去坐了一下是吧?”

小孩:“因为丁丁最喜欢坐红色的沙发,我还看到墙壁有很多画都是关于丁丁,但是没有颜色,可是我的书里是有颜色的。”

埃尔热展(听展出近2个月)(3)

埃尔热展(听展出近2个月)(4)

丁丁如何从圆脑袋、没嘴巴、头发不翘变成后来的经典形象?又是如何从黑白走向彩色?一页漫画出炉需要多少环节?这些问题在馆内大量手稿和报纸连载原件中都能找到答案。

策展方比利时莫兰萨公司中国代表王越说,“丁丁之父”埃尔热精益求精的创作生涯,也许只有在这里能深切体会到:“你看这些木纹侧面的颜色深过切割部分的颜色,就能知道他一定是考察过。红沙发大家能看见被灯光照的一面橘红色是有区别的,可惜在现在彩色版《丁丁历险记》里已经看不到,只有在手稿里才看见画家非常用心地告诉你,这是阴面那是阳面。”

很多中国读者对《丁丁历险记》的熟知来自《蓝莲花》,这本分册中丁丁来到了上海,还揭露了日本侵华的行径。在中比建交50年、《丁丁历险记》中国出版20年之际,这场展览专为《蓝莲花》设了展厅。

埃尔热展(听展出近2个月)(5)

墙上的中国龙、悠扬的评弹声、中式桌椅和老照片,以及画稿中的故事和彩蛋等待着被发现。王越介绍,创作《蓝莲花》时埃尔热并不了解中国,是他在比利结识的中国艺术家张充仁成了他的领路人:“是张充仁跟他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帮艾尔热把控了《蓝莲花》里所有的中国建筑、马路上人的服饰、广告牌里的中文字,避免了埃尔热掉入当时欧洲对中国的偏见。左边这一幅你看见‘取消不平等’,还有‘打倒帝国主义’,还有右边这一幅‘抵制日货’,是张充仁填进去的,非常智慧地用埃尔热的笔把他的爱国情绪带进了《蓝莲花》里。在最后一幅画码头的牌匾上能依稀看出张充仁的名字,这也是一个彩蛋。”

正是《蓝莲花》之后,丁丁不再只是满足西方人猎奇心理的导游,埃尔热也在创作中结合中国画的白描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自由、平等、反战成为他此后永恒的创作主题。

埃尔热展(听展出近2个月)(6)

在展览的留言区,密密麻麻的便利贴上不只有观众感言,还有丁迷画的各种丁丁的形象。

埃尔热展(听展出近2个月)(7)

和女儿双双留言的邱女士说,这部系列漫画背后传递的很多信息,值得当下的人静静思考:“那时候信息没有那么发达,能用笔描绘出来很不容易。而且很多手稿我女儿说为什么画那么好?我们也希望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小孩身上传承。包括每一集都有很多磨难,但到最后能解决问题,我也是希望孩子在人生过程当中能像丁丁一样。”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汪宁

编辑:山巍

责任编辑:朱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