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散场 苦乐都是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个人一把琴致青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个人一把琴致青春(文学孙玉侠青春不散场)

一个人一把琴致青春

青春不散场 苦乐都是歌

文/孙玉侠

  爱人打着手机在听歌,一首熟悉的《青年友谊圆舞曲》,带我穿越回那熟悉而难忘的校园,仿佛又和同学们一起笨拙地踢踏在校园礼堂的舞台上。

  那是我们入榆树师范学校后的第一个元旦前夕,各班都在为即将举行的文艺会演进行紧锣密鼓地排练,我们班的节目就是这支《青年友谊圆舞曲》的集体舞。舞蹈的形式是男同学在内,女同学在外,男女同学结对,站成一大圈。每结束一段曲子,女同学就往前串一位,换一位舞伴。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孩子不但舞蹈基础差,男女同学之间还羞于拉手,这让文娱委员费了好大劲儿来动员。总算顺利一些了,可没多久,谢庆龙那儿就作上幺了,吵着要借手闷子,偏偏又不知从哪儿真就掏出了一副厚厚的大手闷。这要真的戴上它来跳舞,委实不雅也不便。文娱委员郝淑侠气得眼圈都红了,嗔怪道:“你这不纯心捣乱吗?还让不让我们的舞蹈排练下去了?”老谢抡起胳膊一指:“那儿,啥意思?”他不说,我们还真没注意,他这一指,大家目光齐刷刷地瞧向孙艳秋。原来小秋戴了一副尼龙手套。她似乎也觉得理亏,双手不知如何是好,紧紧地攥在一起拧巴着。“和我们拉手,还得戴上手套,是嫌我们的手臭呗?”老谢气哼哼地说。小秋脸涨得通红,辩解到:“你的手闷子有碍观瞻,我的手套也不影响啥啊。”“影响到我心情了,你这样做不尊重人。”老谢不依不饶地说。我们女同学为息事宁人,都劝小秋脱下手套,免得受人口实,让老谢找到“闹场”的借口。小秋急得要哭:“他不这样,我脱掉也可以;他既这样,我偏不脱。”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到底是老谢发扬了男子汉的“高风亮节”,扔掉了那个大手闷,排练又继续进行。不知啥时,小秋也悄悄地脱下自己的尼龙手套。

  那个血气方刚的年岁就是这样,往往是一点点儿小事,可就闹个天翻地覆。记得大约是三年级的冬天,我们学年组举行足球比赛。场上抽签,我们对三班。大家正忙乱地准备换装上场之时,那班男同学激他班女队:“她们队平均比你们短半截,你们要是不赢,可真丢人。”可巧让我班同学听到了,登时想冲过去干架。若说我们矮,这我们承认,刺耳的是这个“短”字,还夸张地强调“半截”,我们女同学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可团书记王泉和班长陈孝武阻止说:“‘大战’在即,别惹气了,我们把勇气用到赛场上。”于是,男同学积极帮助我们做好场上前锋、中锋、后卫、守门等分工;他们自己也做了场外的分工,怎么指挥,怎么加油打气等等。就这样我班“同仇敌忾”,奋勇迎战。场上奔跑,拦截,起脚,不遗余力。不一会儿,个个小脸红扑扑,头上呼呼飘着白雾。场外指挥机智,卖力,“大门注意”“安中环保存体力”“赵小英冲上去”。守门员孙凤萍更是杀出了男子汉般的气势,每逮住一个即将进门的球,都得意地“嘿”一声;随着狠狠的一声“瞧”,球早已飞出半场。就这样,场上场下,齐心合力,配合默契,最终以2:0完胜三班。可我还觉得不解气,提议到,咱们一起向三班喊口号:“你们长得长,不过是草包!”可最终没喊出来。一是大家觉得,说我们“短半截”的是她们班的男同学,而我们的口号是针对她们女同学的,以牙还牙还是没有还准对象;二是我班在场外指挥也颇为卖力的张喜武同学的女朋友还是三班场上的队员。

  青春是冲动的年岁,也是狂妄的年岁。那真是一个点把火就能燎原,给个棒槌就当针的透明、无畏的岁月。国庆征文,我的《生命的延续》获二等奖,登上了校板报。我们吴老师领着一众同学站在墙头板报前认真阅读后,说:“很好,评为一等奖都当之无愧。”由此,我勇敢地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开起了自己不再沉寂无声的中师生活。我参加了校广播站的通讯组,晚饭后常和好姐妹漫步在红墙绿树之间的小路上,时而能从礼堂大喇叭里听到自己笔下流淌出的“诗文”。那时,仿佛未来的“大诗人”“大作家”的光环已在自己头上熠熠闪耀。

  我校学生的各种活动都非常活跃,文学活动尤为突出。除了学校的广播站,板报组,还有的班级出班报了。当然我班也不甘落后,在吴老师和班委会的倡导下,同学们都纷纷投稿。定稿过程中,我记得我和郭延祥的意见发生了龃龉,他说我的诗作感情强烈,但失于直白,诗贵在含蓄。我觉得很不服气,毫不客气地回击到:“总比你的含蓄得叫人摸不着头脑要好一些。”当时也没去想老郭的感受,就那么固执地相信自己。此时想起来为自己当初的自负颇感羞愧,也为对郭延祥的武断无礼颇感愧疚。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面,让我真诚地向老郭说一声“对不起”。

  那没心没肺的青春岁月,小心绪有时也会云遮雾盖。记得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李英武一进教室,差点没被门边的半截桌腿绊一跤。他抬脚就把桌腿踢飞,桌腿“咣”一声跌落窗下的墙根,在屋的同学都惊讶地看着他。他愤愤地说:“你也看我没出息了?给我使上绊子了!”有人看着他笑问道:“你抽啥疯啊?”他一脸懊恼地说:“当年我们手下的败将,今天都成了天之骄子,我们也就只有这巴掌大的天地了。”一句话似一声闷雷,让每个人心中隐隐的郁闷弥散开来,室内一片沉寂。我想,这个暑假,每一位同学当听到从前自己“手下败将”一个一个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除了替同学欣慰,心中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失落。因为,作为中考成绩优胜的我们,原则上,中师四年后,我们只能在当地做一个小学教师,好一点的也只是进当地初中任教。而当年中师落榜的同学进了高中。今天,他们将走进大学的校门,毕业后可谓“海阔天空”,我们真的是“羡慕、嫉妒、恨”。班里的气氛,沉闷了几天,但乌云很快散去,教室里又充满了灿烂的阳光。那是一个乐观的年岁,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爱人不知我此刻的思绪已被他引领到何方,他的手机里早已又响起了时下广场舞的曲子,可那首《青年友谊圆舞曲》的悠扬欢快的旋律,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今日同学相见,小秋还会戴着手套和同学握手吗?我想,肯定不会了。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明白,同学情已经像亲情一样融入我们的内心深处,握手、相拥,那是自然且温馨的享受。青春的回忆也将永远温暖我们的心,成为我们今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平台是“榆树文联”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诚征各类稿件。投递稿件先在平台发布,择优在纸版《榆树人》发表。作者文责自负。咨询投稿事宜,敬请关注本号并留言或私信,也可搜索微信公众号“榆树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