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_
_
日本自从19世纪后半叶"明治维新"以来,打破了封建的闭关锁国的状态,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较快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建成了当时亚洲仅有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国家。
然而,日本在国家制度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因素,特别是军国主义。这种情况决定了明治维新以后的政权具有特殊的侵略性。
这个政权对内残酷剥削和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积极扩张掠夺,走上了类似俄罗斯帝国那样的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道路。
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甲午战争"。1895年4月17日(即《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为了对日本施加压力,俄罗斯政府伙同德、法两国,共同对日干涉。演出了一场"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
当时日本经过甲午战争的消耗,一时无力进行新的战争,在三国压力下,被迫"抛弃辽东半岛之永久领有"(实际上是清政府以白银3000万两向日本"赎回"辽东半岛)。
这样,俄罗斯就成了战胜国的战胜国。日俄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激化。
此后,日本立即加紧对俄战争准备。
而俄罗斯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对清政府敲诈勒索。
1896年,俄罗斯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随即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
1897年底,俄罗斯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翌年3月,俄罗斯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旅顺是俄国在远东攫取的仅有的不冻港,是太平洋分舰队的主要基地。整个日俄战争期间,始终贯穿着双方对这一战略要地的争夺,实质上是争夺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制海权。
旅顺港的内港较狭窄,水浅,只有一个出入口。大型战舰只能在涨潮时出入内港,而且要有拖船牵引。
俄方制订的要塞设防计划,原定到1909年完成。
战争爆发时,守军(地面部队)只有1.21万人,炮116门(计划规定418门)。太平洋分舰队主力常驻该地,很少出海训练,舰炮和要塞从未进行过联合演习。港内没有舰艇维修设施。
1904年2月5日,日方决定同俄国断交同时,日本天皇即指示开始军事行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于2月6日0时召集下属指挥官,传达天皇的决定,并且命令全舰队开赴黄海,分别攻击停泊在旅顺和仁川(济物浦)的俄舰。
在这个关键时刻,俄国官兵仍处于和平麻痹状态。总督阿列克塞耶夫及其亲信知道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但没有采取应变措施。直到日军偷袭旅顺前几小时,舰队参谋长威特赫夫特将军还说"战争打不起来"。
1904年2月8日白天,1艘英国汽船驶进旅顺,日本驻旅顺领事立即撤侨。阿列克塞耶夫等高级将领对此也等闲视之。
在圣彼得堡只有个别人注意到战争的征候。例如喀琅施塔得港口司令马卡罗夫,他于1904年2月8日专门致函海军部,提请该部注意旅顺舰队的危险处境,建议将舰队开进内港。
信中说,如不采取这个措施,"则我们将被迫于首次夜间突袭之后这样作,那就要为这个错误付出重大代价了"。
然而,直到日军开始攻击时,俄国舰队仍在外港,而且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此时,日本东乡舰队正向旅大方向开进:3支驱击舰小队准备攻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另外8艘驱击舰开往大连方向。
1904年2月8日午夜,在海岸灯塔和俄舰探照灯光照射下,日舰盯住俄国舰队,在近距离上发射了16枚鱼雷,其中3枚命中目标,重创俄国最好的舰只3艘,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此战,拉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战争从1904年2月8日直到1905年9月5日结束。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资助和策动沙皇政府的反对派发动革命,把俄国腹地闹的天翻地覆,对马海战之后,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
日本方面鉴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欣然出面斡旋。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俄国被迫于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且不得阻碍或干涉日本对朝鲜的任何措置。
俄国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
俄国将由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线,以及附属之一切权利、财产和煤矿,均转让与日本政府。
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
仅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自旅顺迤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盖州海城各属被扰者有300村,计遭难者8400家,约共男女5万多名。"辽阳战场"难民之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3万余人"。"烽燧所至,村舍为墟,小民转徙流离哭号于路者,以数十万计。"
甚至连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认,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