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歌唱教学应该是一次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音乐奇幻历程,然而课堂上学生却不会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嗓音,也没有建立起审美体验,不会辨别乐音与噪音,以致唱歌时呈现一片喊叫的效果。其实,歌唱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重点于教师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在歌唱的道路上进行探索,有效的歌唱教学,能让每个孩子感受歌唱的魅力。

歌唱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

“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也是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今的唱歌课学习过程当中,因授课教师的忽视或观念的偏差,容易出现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是喊唱得厉害:很多人认为唱歌就是要大声,唱得地动山摇才有气势,其实不然。在这样的喊唱过程当中,学生很难把握自己的音准、节奏;很难做到和同伴互相聆听;更把握不好每一首音乐作品的风格,还会伤害声带。

二是歌唱机械化: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自己不同的音乐风格及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但很多教师只停留在教学生唱会旋律这一层面,一遍遍的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会消磨掉学生对音乐的向往与喜爱。

可见,如何上好一节生动的唱歌课,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努力探索。鉴于此,笔者探究出了一些歌唱教学的基本模式,或许能让一些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高效。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音乐唱歌课(教科院让学生在歌唱课堂发现美)(1)

一、课堂导入

关于歌唱教学的导入,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律动导入法:此种方法通常在歌曲学习之前,由教师带领学生跟随歌曲旋律做简单的律动。旨在通过肢体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一般来说,旋律活泼,节奏规整的歌曲比较适用于这种方法,如《北京的金山上》。

重难点导入法:通常需要教师课前找出歌曲中节奏或旋律较难掌握、易出错的乐句,将之单独提炼出来,融入导入,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恰利利,恰利》中的二声部为歌曲的重难点,开场笔者就曾用山谷回声的方式,与学生一应一和地把二声部先解决好了,之后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情境设置导入法:此种方法是指在学习初就创设出恰当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音乐情景。以情入手,能更深入地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

游戏导入法:此方法中小学课堂都适用,只是教师必须分析学生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设计合理的游戏,就能在上课初时便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笔者辅导过的一节四年级唱歌课《西风的话》,授课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纸来发出风吹一样的声音,并引导学生用纸表现出渐强渐弱的风声,为歌曲演唱伴奏。通过音源探索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玩得开心,歌唱效果也好。

设疑直接导入法:这种方法更适合小学高年段或中学生课堂,开门见山,没有任何铺垫。分析学习内容,根据教学主线,设计出几个相互联系的疑问,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疑问去主动参与音乐探究活动,所有环节层层递进,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音乐唱歌课(教科院让学生在歌唱课堂发现美)(2)

二、歌曲学唱

唱歌课的分级目标就象金字塔建构一样层层递进(图1):最底层也是最初级目标是指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以及歌词演唱;中级目标是指引导学生为歌曲加入适当的音乐元素,让歌曲表现多样;而最高层也就是高级目标是指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什么样的歌声是好听的歌声,并学会自己分析歌曲,掌握表现音乐的方法及手段。

一般来说,歌曲学唱部分分为如下3个阶段:

1、学唱阶段

学唱阶段是歌曲学唱的基础部分,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唱会歌曲”。曾有专家研究表明,再难掌握的歌曲听几十遍后终生都不会忘记,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唱前,多让学生听几遍范唱甚至是伴奏音乐。教师应设计一些与歌曲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每一遍都带着不同的任务,他们自然会兴趣饱满,如花城版第五册法国歌曲《在桥上》可引导学生先倾听后学唱(图2)。

经过聆听的环节,对歌曲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就可以开始学唱歌曲了。唱会一首歌曲需做到唱准歌曲的旋律、唱对歌曲的节奏和唱好歌词。

唱准歌曲的旋律是指对歌曲音高音准的把握。建议教师可先引领学生唱一唱歌曲的曲谱,并用手号带唱相对困难的乐句,为其建立相对的音高概念。教会学生认曲谱,既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旋律,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视谱的能力。

国内大多数音乐课堂教授的是简谱,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尝试五线谱教学,虽然过程比较艰难,但这会让学生获益非浅。在美国的合唱团队训练课上,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拿到乐谱就很快唱出旋律并和其他队员进行良好配合、互动。往往一小时的课堂中能学唱5首左右的合唱曲目,这放在国内大部分合唱团队是不可能完成的。究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没有从小就很好地开展视谱教学。当然,授课教师也必须把握好“度”,视谱毕竟只是音乐学习的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

学唱歌词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学生吐字发音,要做到“字正腔圆”。笔者所处的南方城市,人们日常说话没有前后鼻音的区别,唱歌的时候学生口腔总是扁的,声音容易“大白声”,因此教师在他们唱歌词时需及时纠正不良发音。其次要教会学生“看”歌词。很多时候学生的反应力不够,歌词和曲谱的节奏容易对错,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歌词。如当歌词挨得很紧密的时候要唱得紧凑一点;当歌词中两个字分隔很开时就要把前一个字唱得长一些。

最后是歌曲的节奏学习。此部分的学习不能脱离歌曲单独存在,需要进行一定的单独训练。在歌曲学唱前,教师可以分析歌曲中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型有哪些,然后通过简短的游戏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对歌曲学习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唱好”阶段

学会演唱歌曲只是歌唱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唱好”歌曲,也可以说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

首先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元素。一般来说,中小学课堂中常用的音乐元素无外乎力度、速度等,那么就要让学生先建立起相关的概念。

从音乐的力度来说,要让学生建立起相对概念:什么样的音响是强(f)或弱(p),并感受力度分层表现。力度方面需要掌握:强(f)弱(p);中强( mf)、中弱(mp);很强(ff)、很弱(mp);渐强、渐弱及重音记号。

从音乐的速度来说,以中速为基准(大概为正常行走的速度),感受快速和慢速。从音乐的旋律表现来说,感受连音、非连音和跳音的区别,并需要认识相关的音乐符号。

至此,最常用的音乐要素基本掌握,就可以开始对音乐进行个人感受的再创造了。在尝试表现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尝试。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音乐的理解,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师没有必要设定所谓的“标准答案”,反而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表现。当然,有的时候学生的想法并不一定合适音乐的表现,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尝试以及聆听,通过学生自己的评判来分析这样的“创造”是否合适。

笔者曾观摩过一节优秀的唱歌课《侗家儿童多快乐》,授课教师在学生已经唱会歌曲之后,拿出一个小纸盒,告诉学生里面藏着魔法道具,让他们从魔法盒里找出“连音线”“顿音记号”“强弱记号”等音乐符号,然后请学生代表按自己的想法来安排歌曲的表现,再全班一起检验效果,学生歌唱得非常投入,音乐效果非常好,学生也由此掌握了如何表现音乐的“魔法”。

3、提升阶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如何学习歌曲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模式做参考,任何歌曲的学习都不会是难事。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想法,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才不会轻易遗忘。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次音乐知识的回顾,有了自己的参与,表现自己的成果,学生会发现:其实,音乐学习的过程不过是场游戏,丰富而又有趣。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