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632年, 晋楚之间爆发了城濮之战。
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大阵仗,因为决定了晋楚谁能称霸的大问题。
所以,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就是晋楚这两个超级大国要争做中原霸主。
小弟敢点火,大哥就敢火烧中原战争是政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大战争要真得爆起来,还得有导火索。
因为战争毕竟是要死人的,大战争就要死很多人,这是谁都不想看见的,所以大战得有导火索。
这个导火索就是齐鲁之战和宋成公。
齐鲁之战是点火的事,齐国打鲁国,鲁国便向盟友楚国求援,这件事就把楚国大军招到了中原地区。
宋成公就是点火的人,本来楚大哥替鲁小弟扛扛事儿就过去了,但是他整了一个大幺蛾子,让晋楚之间非打不可了。
宋国本是主动臣服了楚国的,但这时候宋成公看晋文公威名大震,便在齐鲁战事之时,背楚投晋了。
这对晋国是好事,对晋文公更是大功绩,崛起的晋国多了一个盟友,野心勃勃的晋文公收了一个小弟。
但是,这对楚国可不是好事儿,所以正在齐鲁交战的楚国大军、一分为二,一路继续为鲁国扛事,一路围困宋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
有点火的事、有点火的人,你们这些小弟这么不消停,那就只能等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火烧中原了。
晋楚之战,只欠一个主角登场,这个主角就是援宋的晋国军队。
主公想称霸,大臣们也得敢言战晋国内乱,晋文公重耳了流亡了将近20年,才回国继位,这时的晋文公已经62岁。
但是,老当益壮,无论内政还是外交,晋文公都是老辣精准。
几年时间,晋国便取代齐国成为中原诸侯翘楚,后起之秀晋文公有了挑战楚成王的资本。
楚围宋都睢阳,到底救还是不救?
晋文公重耳很犹豫,毕竟楚国已经彪悍了好多年,整个周室诸侯,楚成王想欺负谁就欺负谁。
救宋,就要与楚打仗;不救,就会失信诸侯。
晋文公和晋国朝堂,需要下一个决心,做一个战略选择。
取威定霸,在此一举。
先轸,时任晋国下军佐,他的这句话掷地有声,晋国必须得去救宋,必须得跟楚国干这一仗。
齐国已经不行了,只能欺负一下弱邻鲁国,此时的中原诸侯需要一个主心骨。
晋国是大国,上升势头正猛,就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能再韬光养晦了。
所以,晋国要称霸,就得抓住这次机会,干他一仗,示强诸侯,才能霸主天下。
于是,晋国大军整装待发,晋文公要挑战楚成王的霸主地位。
老大与老二打架,倒霉的永远是小三儿要争霸中原,就得救宋伐楚,但晋国与宋国之间,却不是一路坦途,隔着曹国、卫国这两个小诸侯。
恰恰不巧的是:曹国和卫国,他们都是楚国的盟友属国,都是楚成王的小弟。
要救宋伐楚,晋文公就必须越国征战。
远离本土、深入敌境,容易腹背受敌,此是兵家大忌。
怎么办?
于是,晋国君臣要“管理”他们的对手楚国大军:不能越境抵宋与楚军大战,而是要调动楚军进入曹、卫与晋军大战。
所以,晋国君臣的作战谋划就是一个超前版的“围魏救赵”
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楚军攻打晋国的小弟宋国,这是楚成王将了晋文公一军,逼着晋国越国征战。
但是,晋国也可以反将楚国一军,那就是攻打楚国的小弟:曹国和卫国,逼着楚军到曹、卫决战。
所以,老大与老二打架,倒霉的永远是小三儿。
晋楚大战,战场既不在楚国境内,也不在晋国境内,而是在齐、鲁、宋、曹、卫等一众小三儿的国境里。
城濮之战,先遭殃的是宋国,国都睢阳被围,这是给晋国当小弟的代价;而其次遭殃的便是曹国和卫国,这是给楚国当小弟的代价。
而晋国大军和楚国大军,还在隔空怒视着,他们的刀兵和怒火就已经加在了这些小三儿身上。
而这还没完,两强争霸,小三儿们还要继续倒大霉,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战场之上很重要,但战场之外同样重要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晋楚之间,肯定是伐不了谋了,因为争霸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必须战场上见分晓,但却可以伐交。
而在伐交的这个问题上,晋文公处处先机。
先说与惹事的宋国。
宋成公点火惹事,于是晋楚大战一触即发,所以宋国就得费点儿辛劳。
国都睢阳被围,宋国当然求救于晋,而晋师却远水不解近渴,但是晋国的“大国谋略”却被使者传递给了宋成公,让宋国给齐国和秦国送礼,请他们出面调停。
宋国做到这些,将会得到从曹、卫两国分出的土地,也就是宋国不白送礼。
于是,齐、秦出面调停,虽然没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齐国和秦国已经站在了晋国集团一面,晋国争到了强国支持。
再说倒霉的曹国和卫国。
几战下来,曹、卫便就被晋军灭了、国君也被抓了,但灭国还得诛心,你们得表明态度,那就是与楚国绝交。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怎么敢不答应?
晋国大军还没抵达卫国,卫成公便赶紧重新站队,也要学宋成公、弃楚投晋。
卫成公
结果却是晋文公不同意,因为早前流落卫国的时候,卫国连口饭都不给,这是私仇,现在正好公报,于是先灭国、再降服。
还有招致楚军的鲁国。
晋楚干仗,作为楚国小弟的鲁国,当然要出兵相助。
但听到晋文公把卫国给灭了,鲁僖公当即吓破了胆,赶紧下令把带兵支援卫国的儿子召回国内,然后当众把儿子给杀了,而后马上献媚晋国:儿子不懂事,私自领兵与晋国为敌,所以我就把他给杀了。
鲁僖公如此表忠心,可见晋楚还未接战,晋文公的雄风就已经风靡列国了。
但是,楚国也不是好惹的,毕竟当了好多年的老大。
所以,楚成王也不会一个人在作战,他胁迫自己的一众小弟参战,郑国、许国、陈国、蔡国都得出兵,跟着去打晋国。
但是,在外交上,楚国已经败了下风,因为中原诸国已经心向晋国,关键的是秦国和齐国这两大强国的意见很重要,他们在观望,但其心也许了晋文公重耳。
伐兵之要在于管理对手,晋文公退避三舍晋楚之间,也是使者往来、诡诈权谋了一番,但最后的结果是:这仗还得打。
原因就是晋文公和楚成王,都想当老大,谁也不服谁。
楚成王不是个简单人物,但也不能折了面子,知道晋文公不好惹,也得硬着头皮较量一番。
而楚国令尹子玉,早被晋文公的一连串伐交操作气得激动不已,誓要一战灭了晋国。
还是回到了最初的那个关键问题,就是:这仗在哪打?
是晋军越曹、卫进入宋国境内,征战楚国大军吗?这时候晋国已经灭了曹卫,兵临宋境。
还是楚军弃宋,进入曹、卫境内,决战晋国大军?这时候楚国大军还在包围着宋国都城睢阳。
正在此时,晋文公重耳要报恩了,他要退避三舍。
重耳流亡楚国期间,楚成王还算比较客气地收留了晋公子重耳。
但楚成王却是一枚老狐狸,饭不能让你白吃、房不能让你白住,他要公子重耳做出许诺:以后得知恩图报,现在就说怎么报答今日之恩。
楚成王谋深且脸皮厚,而晋文公也是计长且心肠硬,他既不许诺土地也不许诺称臣,而是说如果战场相见,我可退避三舍。
此时此刻,不正是好“报恩”的时候吗?
晋国大军退避三舍,早就气急败坏的楚军大将,才不管你什么退避三舍、退避一舍的,这仗必须打,那就打吧,于是领军进击。
晋国实现了最初的战略设计:伐曹、卫解宋围,在曹、卫以逸待劳,与楚大战。
于是,在卫国城濮,晋楚决战正式爆发。
晋国取得了完胜,但楚国不算完败晋军八万,楚军十一万,双方都是规整的左中右三路大军,列阵对峙。
晋军主帅先轸统率中军,直面楚军主帅子玉的中军。
晋军狐毛统率上军,对阵楚军子西统率的左军。
晋军栾枝统率下军,对阵楚军子上统率的右军。
楚国毕竟是大哥,所以大哥打架必须得拉着一帮小弟,要不就失了大哥风范。
郑国和许国的军队,附属楚国左军;陈国和蔡国的军队,附属楚国的右军。
列阵概况,来源网咯
摆好阵势,那就开打。
没有奇谋、没有诡计,就是乱刀砍来、乱刀还回,这或许就是真实的战争。
打仗和打架不一样,因为战争要复杂得多。
但是,二者还是有共通属性的,可以做类比分析。
中学时候,去打群架,没遇到打死人情况,甚至连轻伤都很少出现,但却可以分出胜负。
胜负的关键就是看两边、谁先出怂人,只要有一个人不想打了、不敢打了,逃跑了,那胜负就分出来了。
一人逃跑、接着就是几人跑,再接着就是人多打人少,人少的一方,除非出现拼命三郎,就是打死也不跑的好汉,否则必败。
但是,真好汉毕竟是稀有动物,所以哪边先有怂人逃跑、哪边肯定输。
战场攻杀,或许也要遵循这个道理。
楚军的战场败笔,就出在了自己的小弟身上。
小弟们不仅不同心,关键是没战心。
两军刚一接触,对阵楚国右军的晋国下军,在下军佐(下军副将)胥臣的带领下,用虎皮蒙在马身上,拼了命地攻击陈国和蔡国的军队。
陈军、蔡军,本来就是壮声势的,他们遇到披着虎皮、玩了性命地晋军,当即惊骇逃窜。
陈蔡盟军的逃散的结果,就是动摇了整个楚国右翼,右翼溃败。
于是,晋军一个照面就把楚右军给打没了。
楚军主帅子玉,当真不是当主帅的料,看到下军溃败,他不仅不防御拒守,反而下令加强攻势,猛攻晋国中军和上军。
子玉也要在晋军方面打出怂人,必须干怕一路,才能找回兵威。
既然你要兵威,那就给你兵威。
于是,对阵楚国左军的晋国上军,向后撤军,避让楚国左军的锋芒。
而为了配合左军的退却举动,打跑楚国右军的晋下军,也跟着佯装退却,让战马拉着树枝、伪装后退。
晋国上军退却,是被楚军“打的”。而晋国下军退却,又是被谁打的呢?此时的楚国右军已经跑没了啊。
但是,子玉就是不管右军在不在,也不管晋国下军为啥退,就是拼了命地招呼楚国左军死命冲锋。
于是,整个楚国左军大距离的前出楚军阵列,全部暴露在晋国三军面前。
战斗概况,来源网络
这就是战机,这就是战场复杂,打仗和打群架毕竟不一样。
所以,当楚国左军追上晋国上军的时候,晋国中军全军出击,拦腰截断楚国左军;逃跑的晋国上军当即立定、向后转,然后跑步前进迎击楚国左军。
两路夹击之下,楚国左军也被击溃。
至此时,楚军主帅子玉,才发现左右两军已经打没了,这仗已经没法再打了,于是传令:中军止战,结束此次战场较量。
晋文公一战定乾坤,楚成王让出了霸主地位楚国说不打了,就不打了吗?
是的,楚国说不打了、就可以不打了。
首先,楚国主帅子玉统率的中军,并未大举出动,也就是他看着左右两路被打败了,而中军却没有大的损失,而晋军却是全都押上去了。
再者,楚国中军的若敖之六卒,至少有180乘兵车,这是整个楚军的精锐,他们的战力很彪悍。
还有,就是后起的晋国,对楚国还是有所忌惮,他们能在战场上占到“便宜”就可以,灭了楚军的锋芒、也就灭了楚国的霸气,这就够了,而没有全歼楚军的野心。
晋国实现了他们的全部战争计划,也实现了想要的战争目的,所以是完胜。
在曹国、卫国以逸待劳,跟楚国打这场大仗,这是战争计划。
在战场上挫败楚军锋芒,进而实现自己的霸主地位,这就是战争目的。
而楚军虽然败了左右两军,但主力并无大得折损,主帅子玉还要再战。
但楚成王毕竟是老狐狸,他看到了战场之上:晋军上下同心,楚军占不得便宜。
也看到了战争全局:楚军劳师远征,打到了中原地区,远离本土、甚至远离了宋国。
还看到了整个春秋局势:秦齐大国已经结盟晋国,中原诸侯已经投向晋文公。
于是,楚成王下令退兵,楚军主帅子玉自觉无颜,于是拔剑自刎。
非独楚霸王刚烈,荆楚勇士之刚烈,春秋已使然。
城濮之战前,齐国已经衰落,所以楚国大军蹂躏了整个中原诸侯,楚国威势已抵黄河,大有问鼎华夏、重画九州之势,但城濮之战后,楚国的影响力便被压到淮河一线。
因为中原有了新的霸主,虽不是齐桓公,但不亚于齐桓之霸,他就是晋文公重耳。而楚国便只能降级为二流强国,再次隐忍等待,但是,楚国还会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