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最近坊间传出限韩令,消息还没公布呢,韩国娱乐公司股价应声而落,拥有东方神起,EXO的SM娱乐股价下跌百分之二十多,中国女观众的欧巴们可能要过一段清淡日子了。就连韩国总统朴槿惠都表示最近压力山大。
可是,不要大吃惊,毕竟你们还没有经历过更漫长的“限日令”。
曾经几何,日剧在中国的风头绝不输入现在的韩剧。
很多七零后八零后想必看过《血凝》,女血病女主的情节,山口百惠主演,是中国绝对的外国女神。
励志女神《阿信》,从一个贫穷小姑娘成为百货公司老板的故事,现在看,依然不过时,地位大概相当于后来走红中国的《大长今》
女学生爱上老师的《少女疑云》
半动画片性质的《恐龙特急克塞号》
还有更出名的奥特曼
丑男追美女的《第101次求婚》
灰姑娘故事《东京爱情故事》
大家可以看到,女主得重病,或者灰姑娘的故事,是现在的韩剧主流模式,却也是当年日本的流行模式,日本拍腻味之后,韩国人捡了起来。
关于这种类型,还有《东京仙履奇缘》
那么,韩剧擅长的家庭伦理剧呢?日剧当然早就拍了,讲述失去父母的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同一屋檐下》
职场戏有《回首又见他》
……等等。
可以说,每一个七零后,八零后心中都有一些日本电视剧的记忆。夸张一点说,九零后,零零后是看韩国剧长大的(当然也看国内的电视剧),那么七零后八零后是看日剧长大的(当然也会看国内剧,比如渴望)
电视往往会传达一些世界观,或者人生价值观,这些日本剧对这两代的价值观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日剧里传达的那种使命感,乐观,奋斗或者淡然处世的理念也或多或少影响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而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可能是一个大的题目,写出来不亚于一篇硕士论文了。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会有那么多日剧引进呢?
当面是中日关系变好了。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对日本的宣传,虽然也有二战的部分,但总的来说,是牢记历史,展望未来,尤其是把日本军阀跟日本人民区别开来宣传。
在当时中国人的眼里,日本人民是好的,甚至超过苏联人,当然更不用提美国人了。七十年代以前,中日官方的交流不多,但民间的交流很多。而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中日之间的交流一下形成井喷。
所以,很多日本的流行文化涌了进来。当时,日本电影《追捕》红遍全国,主角硬汉高仓健因此成为那一代人集体的男神跟人格标杆。那种狂热可能远超现在的宋仲基,因为那是全民的,是不分年龄跟性别的。
宋仲基也就是一些小姑娘喜欢,估计中国男人感冒的很少。作为男明星,吸引女粉丝不算牛,吸引男粉丝,才是真正的大神级偶像。
顺便说一下,据说中国人观剧是有鄙视链的,大抵是看英剧>美剧>日剧>韩剧>国产剧>泰剧。而且也有固定的人群,比如看美剧的,可能一般不会看韩剧,看韩剧的可能不会看英剧。如果韩剧没有了,原有的观众后面是看美剧去,还是泰剧呢?估计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为什么后面日剧退出了中国,现在已经沦为小众剧目,甚至还比不上英剧呢?
这当然跟中日关系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变得紧张有关系。
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霸占中国电视的日剧突然间消失了,当然,同时消失的还有日本的动漫文化。这个现象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而离开的时间越久,想再回来就不容易了。比如现在日剧就引进,但日剧那种独特的不急不慢的讲述方式,时不时还搞点高端的自我人性的解剖,估计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主流电视观众了,而日本似乎也并不着急打开中国的收视市场,他们国内的市场就足够大,他们有一亿多人口,一亿高消费的人群。而一部好的电视剧在日本国内的收视率能达到百分之三十多。这是相当高的,中国最好的也不过百分之十。而且,日本的电视剧收费也贵,引进一部日剧的价格可以引进四部韩剧,引进来,收率还不如韩剧,赔钱的买卖当然没人愿意做了。
所以,在市场的进一步调节下,曾经在中国无限风光的日剧就此退隐江湖,成为小众文化。
而对于韩剧这样的短平快模式来说,可能还不需要二十余年的限制,只需要三四年,韩流就真的成寒流了。
最后,推荐一部日剧吧,证明咱也是小众的:OL加奈的欧吉桑观察日记。
关键词【OL,猥琐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