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道德经的第三十三章感悟(老子道德经赏析)(1)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道德经的第三十三章感悟(老子道德经赏析)(2)

赏析:

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体道之士,也静谧幽沉,难以测识。世俗的人,行气秽浊,利欲熏心。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这班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体道之士,则微妙深奥,所以说:“深不可识。”老子对于体道之士的风貌和人格形态试图作一番描述(“强为之容”):从“豫兮,若冬涉川”;到“混兮其若浊”这七句,写出了体道者的容态和心境:慎重、戒惕、威仪、容和、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等人格修养的精神面貌。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是说体道之士的静定功夫和精神活动的状况。“浊”和“清”对立,“安(静)”和“生(动)”对立,一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一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浊”是动荡的状态,体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功夫,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在长久沉静安定(“安”)之中,体道之士,又能生动起来,趋于创造的活(“生”),这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老子道德经的第三十三章感悟(老子道德经赏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