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动物界性与死亡联系的表现(一)自然性交后的死亡,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动物异常行为与痛苦的关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动物异常行为与痛苦的关系(动物界性与死亡联系的表现)

动物异常行为与痛苦的关系

147动物界性与死亡联系的表现

(一)自然性交后的死亡

性和死亡的关系在生物界和人类都有着典型的表现,特别在低等动物中,性与死亡的联系更为突出。七腮鳗鱼和鲑鱼的性,在它们的生物周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在大海中达到性成熟时,就从海洋回到淡水的河川,雌鱼在这里产卵,雄鱼便使卵受精,这项任务一旦完成,成鱼随之死亡。雄蜂在与雌蜂即蜂后交媾后,雄蜂也立刻死去。一些蜘蛛种的雌性蜘蛛常常在交媾完毕吃掉雄蜘蛛。[1] 螳螂的例子更为明显,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1909-)在他的著作中描述道:“当雄螳螂进行交媾时,雌螳螂便把它的头咬断,而它在死亡时刻的剧痛与交媾是的痉挛联结的结果,往往使它的推进力更趋强烈。当雄螳螂射精完毕之后,雌螳螂便把它吃掉,以为后代储聚食物。”[2]

(二)为争夺性配偶的死亡

许多动物不仅可以因为性行为而耗竭生命甚至死去,而且为了性活动的成功,不惜以自身的死亡去争取。特别在发情期,多数雄性动物为了获得争夺配偶的有利地位,互不容忍,互相攻击,常以生死之战来决定领地和配偶的归属,如猴群中的猴王。有些动物既是获得了统治地位,还要采取一切办法保持它,而处在从属地位的同类,则不甘失败,力图改变

当前的地位,就要向控制它的同类发动攻击。这样在性的驱使下,残酷的争斗接连不断,轻则伤,重则亡。如同人类的政治战争,死伤改变着群体力量对比,引起等级的重新组合,也改变占有异性的态势。所以,动物的生存通过对异性的占领,不只体现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年“优者胜,劣者汰”的生物进化规律,也表明了性与生存和死亡的潜在联系。

对于动物界的上述现象,弗洛伊德解释为爱欲的耗竭。他说:“在一般低等动物界中,交媾的行为往往与死亡联结在一起。这正说明,全面的性满足往往导致死亡。这些生物之所以在交媾之后即行死亡,是由于在经过满足的过程之后,爱欲业已完全消除,这时,死亡便可以自由自在地完成它的任务。”[1] 另一种解释是,某些动物性交后马上死去,这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人可以反复享受性爱而不会马上死去,这也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