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字里乾坤

四、漫谈“道”、“德”

2013年,人民网评选出当时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其中“德”列第一,“道”列第十。这说明了“道”和“德”这两个字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其实,这两个字不仅在当时占据了人们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就具有特殊的意义。从老子、孔子开始,到先秦诸子不厌其烦地运用,使这两个字承载了无数思想家的理论核心,被赋予了无穷无尽的含义。

但是,溯其源,“道”与“德”造字时间都远远早与老子、孔子及先秦诸子,也就是说,先有字,后有各位思想家所赋予的思想,这也是中国文字所独有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如“道”字,甲骨文中没有这个字,到了金文才出现。“道”字在金文中写作,由几个部分组成:(行,四通的大路)加上(首,代表观察、思考、选择)再加(止,行走),表示在叉路口帮助迷路者领路。有的金文加“又”(抓),表示拉住迷路者的手引路。有的金文则加“又”加“爪”,同时加“曰”(说明),表示领路者且牵且讲,帮助迷路者弄清方向。造字本义就是当向导,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小篆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隶书将小篆的“辵”写成;将小篆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小篆再加“寸”另造“導”代替。“道”的初始本义在古文中还可以见到,如:《楚辞•离骚》中有“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管子•牧民》中有“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同时,“道”也被当做动词和名词用,前者如:《易•系辞上》中有“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论语•为政》中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后者有:《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自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由此成为中国古典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从“道”字的初造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道”字的初始与后世所赋予的含义并没有多少关系。道家讲道,儒家讲道,墨家法家都讲道,这个“道”是哲学层面的问题,和“道”字的本义并无瓜葛,要从其字形分析出多少道理来,恐怕不容易。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思想家们会随随便便选一个字就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嘛?当然不会,被选中的字必然与后世所赋予的哲学内涵有着内在联系。就拿“道”字的本义来说,首、足合成道,用“头”去想,用“足”去走,在四岔路口引导迷路者走上某条路。而后世所称的“道”,无论内涵多么深奥,论述多么玄妙,说白了就一句话:知道前进的方向,没有迷惑,这就是道。由此看来,“道”字的本义,与后世所赋予的“道”的内涵多么相契相合。

我们再来看在人民网评选中排名第一的“德”字。

“德”字在甲骨文中写作,(行,四通大道)加上(直,不曲折,不犹豫),表示大道直行。其造字本义是指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有的甲骨文将四通大道“行”简化为“彳”。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心”,突出心胸坦荡的含义。小篆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在“直”与“心”之间误加一横。

从甲骨文的“德”来看,与金文的“道”有相同之处,就是都有(行,四通大道),不同的是“道”还不知道要走哪条路,需要引导,而“德”则大道直行,没有困惑迷误。

“德”同“道”一样,也被后世的思想家们赋予了很多深具内涵的思想。在先秦时期,人们还没有抽象的“道德观念”,他们所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等等,而“德”表示的是客观规律。如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则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觉者为道,悟者为德;心为道,迹为德;先天为道,后天为德;道为体,德为用。《庄子•天地》中说:“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远古时代君王治理天下,崇尚无为而治,只是遵守大自然的规律而已。成玄英《疏》曰:“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这和庄子所说是同一个意思。

《新书•道德说》曰:“六理、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这里也是把“德”用作客观规律。但是,到了战国后期,“德”字的意思开始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朴素的对人生的哲学思索,并进入伦理范畴,汉朝以后,“德”字就完全变成了伦理范畴的道德品质之意了。《説文解字》曰:“德,升也”。这里把德解释为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孟子•梁惠王上》曰:“德何如可以王矣?”《三国志•诸葛亮传》曰:“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这里的“德”都是指道德品质。

那么道与德是什么关系呢?《道德经》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打个比方说,就是生孩子与养孩子的关系。道是天,管生;德是地,管养。孩子要成为君子,必须靠德的营养来培育,否则就可能成为小人。

道德作为人类品质、品行的一个词汇,后来由唐朝韩愈在《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中提出;“道德之归也有日矣。”他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以后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至此就使“道德”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成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成为心灵的尺度。因此,凡是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就被称为有“道德”的人,其行为就被称为有“道德”。“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

一个“道”字,一个“德”字,却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巨大的信息,可见汉字的作用决不仅仅是一种书面的语言,而是一种文明的信息库,是一种精神能量的载体。

道德经书法全篇(麻凡文集第三辑)(1)

道德经书法全篇(麻凡文集第三辑)(2)

道德经书法全篇(麻凡文集第三辑)(3)

道德经书法全篇(麻凡文集第三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