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新春佳节,献上古代中国辉煌远古历史的篇章解析一篇,祝愿所有读者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喜欢的麻烦帮我多多点赞和转发。

本篇为我写的书中关于《山海经》全解析的摘要说明,通过距离换算的地图测量,通过山水位置和古文字含义等比对综合分析,就可以逐点逐线将《山海经》完整解析出来。

要想解析《山海经》,我觉得最好把自己当成一个古人来思考问题。全球大暴雨大洪水来临,淹没了家园,人们不得不逃到山上避难。当时的帝王急需知道受灾情况,而且在山上长期生活,也需要知道哪儿有淡水?哪儿有动植物资源?哪有矿产?哪儿有危险?等等。

1、勘察规划和记录方法

你接受了这个勘察任务,必然要组织团队和制定勘察规划。比如朝东南西北四方向各3条间隔100-150公里的平行线路,有的地方需要分支勘察就多出1条,主线路一直要走到边界,这就形成了《山经》的东南西北次经(下图黄色)。主线路只是大方向勘察,中心区域还有很多重要区域需要细化勘察怎么办?就是《山经》的中次12条线路(下图蓝色)。然后勘察团队就可以以1-2个核心点位置逐次分岔到各条线路,也包括返程也对应到规划线路上,所以大部分线路都可以看出分岔的关联性(如下图所示)。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

山经总图

周边不属于炎黄族群直接管理疆域的藩属国各自抗灾,没必要帮它们细化勘察,犬戎等敌对国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山经》勘察只到直属管理边界就结束了,只需要再安排人绕着边界转一圈,了解一下周边势力简要情况即可,这就是《海经》中海内东南西北四经主体。

《大荒经》有商始祖成汤,应该是商代仿照夏朝的勘察,只有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海经.海内经才是夏朝时期的2-3次勘察记录。而且,既然直管区域内部的山河、矿产、动植物资源细化勘察和边界外围势力勘察都做了,那么内部的势力勘察、大事记以及生存依靠的河流汇总等统计资料也一并汇总记录,这就是《海经.海内经》的内容。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

山经与海内四经比对图

以海内四经和《山经》对比为例,从上图来看,正好是绕着《山经》之外的一圈。而海外四经应该是遭受洪水灾害最早期围绕最核心区域的勘察,海经.海内经接续海外四经,所以为同期配套,是内部势力考察统计以及以前的大事记(图上未列出,详细资料分析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或书)。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海经》分册是混乱的,一圈连续的勘察记录被切成4册甚至5册,切割点很多正好在一个连续方向的线路上,让人很诧异,所以说明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原来都没有分册。也是,古人早期用的竹简,那得分多少册呢?估计至少几百、几千册吧?!纸质版分册可能都是2000多年以后西汉魏晋以后所为。而且,分册还加了前言总结和分析注释,比如“一曰”,表示有人说有人认为,所以不是原文内容,是后人分析猜测的注释。

2、古人的测量和定向方法

解析《山经》最关键的就是测量和定向方法!假设我是个古人,我没有现代的测量工具,这么远的距离我怎么勘察呢?我只能站在一个山头上举目远望,根据太阳确定一个大概勘察方向,然后寻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外另一个明显的山头作为目标行进。

然后就是怎么测距?短距离我还可以拿尺子量,长距离怎么办呢?只能按步距乘以步数来测量了。我只能先量拿尺子量出比较精确1里地,如果常人正常300步能走完,那么走300步就对应一里了。

但一里是多少呢?还得从《山经》里找。

西次首经中的“华山”和“小华之山”引起了我的注意。“小华之山”很可能就是少华山区域,两山(4山3个距离)累计为一百八十五里,而地图直线测距为21.5公里,即1里为116米。不排除两山之间的另外两个山的路线存在“之”字形路线,所以实际1里的米数会更长一些。

在查阅资料中我还发现,发源于渭南市箭峪岭的箭峪河古代叫竹水,应该就是西次首经中“竹山”的“竹水”,“竹山”与“小华之山”5山4个间距累计三百二十二里,地图测距约27公里,折算一里平均仅为83.8米,考虑折线略长。

我又在西次四经中发现了“中曲之山”和“英鞮之山”正好对应地图上的两个终南山,相距三百里,折算一里为133米。

三个地图折算距离的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会这样呢?细想也对,我量的距离是地图上直线距离,古人步测是地表距离。我从一个山顶走到另一个山顶,仅垂直方向的地表差异距离就可能高达1.5(如下图所示)以上,而且我不可能一直走直线,有时候得沿着路走,遇到河流湖泊我还得绕行。因此,垂直和水平地表测量误差,导致古人步测距离要远大于我们在地图上的测量距离,且不同的路程地貌差异很大,越是平坦直线行走约接近真实的一里地,越陡峭或越复杂的路况则比一里地越小的多。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

地表测距与地图测距的差异

这么说来,一里对应116米、83.8米和133米的地图折算距离都是合理的,而且133米/里可能已接近平地直线行走的地图折算距离了。虽然没人能走绝对直线,但总不能相差太离谱了,我查了下资料,我突然发现从商代到今天,尺、里等测量距离更改过很多次越来越大,直到今天500米/里,而商代一尺约为16.95厘米。商代最近夏朝,甚至说是接续了夏文化,商是否延用了夏的测量单位呢?而且,十尺一丈,百丈一里,169.5米/里恰好符合了地表步测折算地图距离的合理范围,一里300步折合0.565米/步,符合正常人步距

确实,在我后来完整解析《山经》过程中,最大地图折算距离不超过145米/里,最小地图折算距离为个别“水行”约50米/里(可能绕行太多),绝大部分都在120-130米/里之间。

再返回头来想想,古人这种长距离测距方式的确很符合当时的科技水平,因为那时候没有GIS地图和定位导航等工具,假如你问从北京去天津有多远,人家也会告诉你说:沿着道路向东走多少里或走多少步,只要颁布标准的尺以及里和步距的大概距离,就足可以满足百姓日常需要了。

定向方法

从最终的解析路线图也可以看出,古人的方向与今天倾斜了逆时针约15度左右,原因是亚洲板块后来高速向东南漂移过,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具体解析可以看我的书或其它文章)。

最关键的是,如果你亲身解析,你会发现古人可能由于没有角度概念,例如东北可以是东也可以是北,极个别能偏差到近90度,但绝对不会超过图示的方向轴线。而且,东西南北四个主方向的多条勘察线路绝对平行,且相互垂直。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站在山头举目远望时,判别方向应该就是太阳!

3、山海经勘察总长

还有一个可以作为古人测距单位换算证据的论据,就是海外东经有一句话:“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我想,任何文明制定数学规则都是应该有规律,都是10、20、60进制连续的,否则自己都乱套了。这句话中的“亿”肯定不是今天的“亿”,5亿按300步、平均120米/里折合20万公里,绕地球好几圈,如果按今天的里更不可能,肯定不对!

“十选”的“选“从连续性来看应该是“万”,魏晋时期古人对此分析相同无问题。再往后 “十选”就是“十万”,再进一位“百选”应该就是“亿”了。

综合分析得出,夏商时期的古人是进制单位是:十→百→千→选(万)→十万→亿(百万)。对应里的进制为:最小单位为一尺(约16.95cm)→十尺一丈→百丈一里→十里→百里→千里→选里(万里)→十万里→亿里(百万里)。尺是可以精确用尺子测量的,但长距离只能用步测粗估,所以就多了一个300步对应一里的对应关系,而且0.565米/步的步测距离也符合正常人走路步距。

我们来看看《山海经》这句话的折算距离对不对呢?“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 翻译完就是“五百一十万零九千八百步” ,按300步/里折合为17033里,17033里按照100-130米/里折合为1703.3-2214.29公里之间。

如下图所示:按照古《山海经》时期逆时针15度的东西方向,如果从若尔盖至山东半岛约为1903公里,如果从古蜀国至青丘(江苏泰州市沿海)约为1995.7公里,如果从云南贵州测量更长一些,但都在折算的合理距离范围内。假设按照“青丘”这条1995.7公里的路线,折合117.17米/里。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4)

山海经勘察总长

这里额外说一句,《淮南子·地形训》等古文献被后人后期添加或修改的内容如“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就没必要分析了,因为不是原稿肯定是后人解析错误。在我的书和以前贴子中已多次阐述了史记、水经注、说文解字、竹书纪年等一些古文献中存在一些错误,且这些古文献之间也存在自相矛盾,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现在研究《山海经》和炎黄时期跨越了4000年,而西汉魏晋时期也是跨越2000多年,都是跨越了上千年的断代历史研究分析,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能说谁就肯定对的,都是分析推测!所以史记、水经注、淮南子等古文献信息不一定全对,不可盲从,还是需要多文献、考古等多种资料综合比对才可能论证其分析结果。

4、河、汉、济、渭、泾等多条河道曾发生过改变情况

有了古人的测量和定向方法,基本就可以解析《山经》点位和线路了,但有些线路还不够,因为部分河道改变过。

1)古渭河、泾河曾经改道

举例来说,基于前述“中曲之山”和“英鞮之山”对应两个终南山,我们按理来说可以破解西次四经,但实际上,因为我在解析过程中还发现一个前提,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即古渭河、泾河曾经改道。

西次四经的地理内容摘抄如下:

——阴山。阴水出焉,西流注于

——北五十里,曰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

——北七十里,曰申山。区水出焉,而江流注于

——北二百里,曰鸟山。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

——又北百二里,曰上申之山。汤水出焉,东流注于

——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雪。申水出于其上。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刚水出焉,北流注于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

河就是黄河,洛和洛水就是洛河,渭水就是渭河,泾水就是泾河。从上面我整理的河流及加粗标注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西次四经基本是沿着黄河和洛河之间的秦岭山脉一直向西,路线前期夹在黄河和洛河之间,之后处于渭河和洛河之间。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5)

西次四经勘察线路解析

按照距离测定,其它的山、水特征全部符合,唯一的问题就是泾水汇入渭河的位置不对呀?相对地图位置向东偏移了约50公里,难道河道改变了吗?

确实可能!我查阅了一下资料,西安未央区发现战国时期的渭河古河道要偏南3公里,考古怀疑是为了扩大居住区,所以可能在清朝改道过。那么4000年前呢?

基于《山经》、《海经》多个描述综合分析,原来泾河河道曾经发生过多次改变,如下图所示,中古大洪水之前的古泾水汇入古渭水的节点就在“泾谷”,而古渭水也发生过一些调整,详细分析见我的书中海内西经“昆仑之虚”章节。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6)

泾水改道图示

而且,放大上图中标注的红色三角形低洼区域,从卫星图来看明显就是河流交汇所导致的冲击三角洲地形。如下图所示,由于古泾水和古渭水交汇方向有差异,由于洪水导致水流量加大,会冲垮原有河道界限形成扩散水流,再加上秦岭山脉众多水流的多方向汇聚,最终形成了图中的巨大的三角形谷地湖泊。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7)

这种状况并不会像单条河流冲击三角洲那样引起三角洲中间区域的泥沙沉积,而会由于交叉水流猛烈碰撞产生四散的冲击力,导致交叉点区域的水底地面越冲击越低洼,但由于河水冲撞深度有限,所以河底也不会太深,且平缓。泥沙会随着四散的冲击力淤积在冲撞区(叠加冲击三角洲)外围,逐渐形成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碗状地形。

此外,在水大时或洪水时期,该冲击区由于出口阻塞导致水量淤积,反而会沿着两条河向上蔓延,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暂时性巨大湖泽地带。卫星图可以看到泾谷痕迹的直径超过18公里,如此巨大,只能是中古大洪水时期长期洪水冲刷和淤积造成的结果。

2)不能把所有该时代的河道变更都安在大禹身上

从《山经》总体解析来看,河道改变仅仅只是极少数,且只在平原、高原等相对平坦的地区,因为山脉河流只能在两山低洼的山谷地带无法改变。因此,河道变化对《山经》大部分线路的解析影响并不大,但反之也可以发现哪些河道曾经变化过。

根据历史传说,大禹治水改造了9条河道,但《山海经》记录是极其严谨的,只记录了大禹治水中2个最重要的造山挡水而改变河道的举措:

第一处:《山经.北次三经》“禹所积石之山”应该就在河南省安阳市周边,因为这里位于古黄河西面的平原地带,有安阳河、洪河、漳河、羑河等众多河流,适合农耕发展,属于炎黄集团东扩后的重要城市,后期商代殷墟遗址也能证明这一点。

最关键的是,安阳市此时实际上也是炎黄部落和九黎部落的战略要地!最大的战场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以北的漳河边界(即河南、河北的分界线),蚩尤来犯,黄帝带兵跨过漳河在“冀州之野”迎击,打败九黎并抓住其首领蚩尤,铐在树上晒死。(注:河南安阳殷墟属于边界战场区,所以存在城墙与考古吻合)

额外插一段,另一处战场即逐鹿之战,位于永定河上游桑干河和洋河流域的张家口市涿鹿和怀来一带,《山海经》中记录,当时的最高帝在叔均建议下掐断了永定河上游水源,进一步导致下游的九黎部落因饥荒灭亡。

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洹园对应 “沮洳(rù)之山”,“濝(qí)水”就是安阳河,汇入古黄河,所以北次三经中“神囷(qūn)之山”对应的安阳县磊口乡极有可能就是“禹所积石之山”。 除了“磊”对应“积石”外,磊口乡正好处于穿过殷墟遗址安阳河的上游地区,在中古大洪水时期,可能为了阻挡和减少西侧太行山脉汇聚的安阳河洪水,禹在磊口乡位置堆石头山,强迫水流向漳河汇聚绕过安阳市城区。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8)

第二处:大荒北经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先槛大逢之山”最大可能指河南省济源市逢石河大桥这座包含了狭窄山谷和两侧山体的整体。其位于《水经注》分析的济水源头王屋山西边,从地图来看,黄河三峡水流向狭窄的山谷内深入约8公里(逢石峡)。由于古济水是黄河分流出的泛河,所以古人可能把黄河三峡(包含王屋山)附近的源头支流都同时算作黄河和济水的源头,所以就出现了“河济所入,海北注焉”的说法。

这种狭窄地形在黄河水流过大时很容易出现倒灌,所以“禹所积石”山可能就在坡怀、东坡怀区域,抬高谷地阻挡水流倒灌至竹泉村甚至更深地区。

但这种推测也不敢保证完全正确,因为推理前提是建立在《水经注》认为济水流入黄河又流出黄河的基础上,而且在前面分析中已经发现出《水经注》很多错误,并导致部分山水在古代被错误命名。所以,还有第二种可能性,建立在古济水仅指黄河分流之后,则“先槛大逢之山”位于分流交叉口东,“禹所积石”山在西侧是为了阻挡黄河泛滥到北侧田地生活区,地理位置大概在武陟县至新乡县一带某处。

《山经》中还有两处积石山,一处为《海内西经》中位于当时核心地区“昆仑之丘“也是”昆仑之虚“的陕西渭南市 “入海内所导积石山”,这个不排除是早期禹的父亲鲧或更早期治水所为,禹最多就是跟随辅助。另一处,西次三经“积石之山”应该是宝鸡市嘉陵江源头东侧的青石崖沟,嘉陵江向西流,“积石”可能形容青石堆积成崖的情景,可能与治水无关。

因此,不能把这个时代的所有治水功绩都安在大禹脑袋上!大禹治水确实可能整治了古黄河、古渭水、古汉水和古济水等至少9条以上百姓生活的重要河道,但从夏商时期的《山海经》记录来看,大禹治水最大的水利工程即最大功绩只有河南省安阳市及济源逢石河的两座积石山,其它河道整治只能算次要功绩并未记载

3)“河”、“汉”、“济”水曾经改道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水经注》也有类似表述,古济水发源于王屋山,“济水分河东南流”,也就是说“济水”分成黄河两侧河道部分,还在黄河来回进出,因此现代很多分析的图也是这么画的。但从中次一十一经解析来看(如下图所示),《禹贡》、《水经注》如果是考证黄帝时期《山经》中的“汉、济”河道,那肯定是错误的。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9)

古河、汉、济水解析图示1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0)

古河、汉、济水解析图示2

根据中次一十一经解析的河道大致方位如上图所示:古黄河(一直沿着太行山脉东侧不远)、古汉水(下游为徒骇河)、古视水的主河道在黄帝时期不是串连在一条主河道中(即今黄河河道),而是三条独立的河流。很多河道部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变化太大,已经完全找不到任何痕迹了,其中古汉水河道倒是与约1800年后的黄河西汉故道比较接近。

由于古黄河等后期多次改道以及泛河(洪水泛滥溢出产生的河)影响,也不排除《禹贡》、《水经注》考证是后来某一时期的古河道情况,但肯定不是炎黄、夏禹时期的。而且,人为改变也有,例如东汉时期曹操就利用黄河故道改造成卫河。因此,魏晋时期的古文献毕竟比炎黄时期晚近2500年,水系发生过几次大的改变过程,考证错误也很正常。

这同时意味着《山经》中的“汉水”和“济水”仅是炎黄、夏朝时期的特有河道,因为:一旦打通图示“段1”,则“济水”就没有了或小了,且黄河占了古“汉水”河道,“汉水”相当于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打通图示“段2”,则古“视水”也没有了。但真实情况就是后来被打通了,不确定是人为还是自然改道造成,但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黄河河道,所以“汉、济、视”三水都找不到了,也就引起了后人考证的混乱。

综上所述,河道变更虽然对于大部分《山经》线路解析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但反而为我们揭示了该时期治水及河道变更情况。

5、为什么不采用动植物作为对照呢?

因为气候变化!动物根据气候会迁徙,植物在合适的气温地区大量繁衍扩张,气候不适地区死亡,也算是变相的缓慢迁徙。古中国在公元前3049年前处于热带气候,然后进入温带变冷,在公元前2200年后气温又越来越热,最终发展成超级旱灾(具体原因参见我的书和其它帖子),与我们今天的气候情况不一致。

如果按照热带动物解析山海经中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对应性非常好。

例如,“窫窳(yà yǔ)龙首,居弱水中”, 窫窳就是鳄鱼,《山海经》中也拿来表示在灾荒中吃人的强盗。

再例如“建木”,海内中经描述“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海内南经》描述:“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两段综合翻译下来就是,建木有绿叶,紫色的茎,黄色果实,果实形状像栾(落叶乔木)或 “麻”,很高很壮,树干中间无枝,皮就像缨或黄蛇,顶部有9个像锄头一样的大树枝,根部有像枸杞树一样的小灌木,叶子就像捕鸟网或麦穗针状。

很明显,“建木”就是椰子树!“其叶如罗”的“罗”古代含义是捕鸟网,所以建木的叶子肯定非常宽大,且像麦穗一样分开,与椰子树的叶片形态相符。椰子树树干底部非常粗壮像牛的身子,树干高“百仞”中间没有枝叶,顶部才有叶子对应像锄头一样弯曲的“九欘”,下面有些小灌木对应“下有九枸”。椰子成熟后会表皮会变黄,形态就像放大的栾的果实。树皮一圈一圈的不就像用绳子缠绕系成的“缨”,也像金环蛇(黄蛇)。因此,椰子树与“建木”的描述全部吻合!

但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又是怎么回事呢?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1)

青铜神树为芭蕉树,金乌为鹦鹉

从上图形态来看,青铜神树明显就是芭蕉树!但只有叶子中的杆(主叶脉),缺了树叶,过去可能还配有代表叶子的物品比如用织物、木条、藤条或羽毛等编织的配饰,但可能因为祭祀焚烧或自然腐蚀碳化了(古蜀国祭祀应该源于超级干旱的祈祷降雨)。

椰子树即建木和芭蕉树即青铜神树在热带都属于最常见植物,在同一地区完全合理。青铜神树上的金乌应该就是色彩斑斓或金黄色的鹦鹉,不论嘴型、身形等突出特征都极其吻合。而且BCE3049年之前都是热带(详细分析见我的书或之前的地球物理分析帖子),芭蕉树上栖息有很多鹦鹉太正常了。

根据“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日”和“金乌”在《山海经》中对应的是扶桑树,怎么也会对应到四川青铜神树上了呢?因为古蜀国本身就是炎黄及夏的藩属国,超级旱灾造成的“十日”不但在远古中古地区流传,全世界都一样。这里的“十日“并不是指十个太阳,”九“为尊,超过”九“的”十“表示极大,也就是指超级热,苏美尔同样有”十日“记录,玛雅记载毁灭于来自天上的”火“。

四川因纬度升高气候变冷,椰子树彻底消失,还剩下少量芭蕉树存活。《山海经》中记载的犀牛大象最北到达汉中地区,现在也根本找不到了。所以不能拿动植物作为《山海经》比对,而应该是反过来作为气候变化及动物迁移研究的参考。《山海经》位置解析只能采用山川、矿产、风俗等几乎长期不变的特征来对比分析,而且即便河道变更,但从河流走向等情况还是能发现一些线索。

6、山水名称的甲骨文含义对照

山水和地名的细化定名应该都是在周代甚至魏晋时期了,《山海经》时期的甲骨文很少,词汇更少,除极个别重要山水有固定名称外,绝大多数的山和水没有固定名称。古人很淳朴,山水没有名字咋办呢?那就用任何能想象的字形字义来比喻,所以,除了河、汉、济、华山等极个别山水有固定名称外,其它的实际上都是形容字,甚至组合造字,所以要从《山海经》甲骨文的字形或字义等特点中去寻找对应关系。

由于山水从古至今的特点基本不会改变,包括水质透彻度、水颜色、水的奔流形态、山型、矿产、当地出名手艺、风俗特点、当地传说等等都属于可长久流传的内容,所以虽然现在的山水名称和《山经》的形容名称不同,但结合分析后会发现70-80%的内涵完全一致,解析过程非常有趣。

1)字义比喻类

例如“中曲之山“如下图,明显就是山形比喻,地图上就是一个”凹“字型的山。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2)

中曲之山

例如“陵羊之泽”如下图,该处一片水泽,大大小小的一堆羊角型,而边上的村子叫羊健村。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3)

陵羊之泽

例如鹿台之山,下图倒过来不就像一个鹿头吗?!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4)

鹿台之山

例如东次三经“跂踵(zhǒng)之山”指高邮湖西北侧丘陵高地,最高点为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的神居山。“踵”本义脚后跟,全身承重的地方,泛指脚。“跂”字我查询的本义为“走岔路”,但我认为这依然还是引申字义,本义就是形容脚趾分叉的样子,如下图所示,高邮湖的北侧山体延伸到到湖内的部分像两根脚趾,所以被称为“跂踵之山”。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5)

跂踵之山

例如东次二经中几乎连着的南姑射、北姑射、姑射和姑逢,我分析了一下,如下面四张图所示:四个山体的共同特征从卫星图上来看就是直径约2-3公里且低矮的圆形大土丘,而不同点就是:三个姑射则都靠在单条河的岸边且都造成河流弯曲成小半圆,而“姑逢之山”则是两条河流因两个圆形土丘形成了两个弯曲,即有两个挨着的小土丘造成两侧平行河流产生向外产生圆弧凸起。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6)

姑射、北姑射、南姑射、姑逢

这应该就是破解“姑射”、“姑逢”中“姑”字本义的线索,到底是什么呢?应该与土丘形状或水的形状有关,可以有很多种猜测。这里的“姑”很可能通假字“弧”,或许是因为黄帝时期民间有这个形容字的语音,但还未形成文字。所以,“姑射”形容弓拉开后更大的弯曲弧度,而不带“射”的“姑”则形容弓没拉开时的小弧度,“姑逢”指两条河道的形状就像两张弓的弧形相逢了。

例如东次二经中“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7)

葛山

不管是黄河还是北侧河岸山体看起来像什么?古人很会形容,“葛”是一种蔷薇目豆科植物,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勘察者用“葛”扭曲的藤来比喻这段山体反复扭曲形状。

例如北次二经中“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指的是洃河,汇入朔州市太平窑水库地区即“邛泽”。朔州北侧就是平鲁区巨大的煤矿基地,大量煤矿废水汇入,符合“邛”代表劳、病的含义。

2)字形比喻类

例如北次三经中“毋(wú)逢之山”为山西省朔州市,“朔”甲骨文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8)

“朔”字的甲骨文

是不是很像“毋”字?!测距点我暂时放在了北齐古城墙遗址,但结合后面海内中经,更准确的位置可能在朔州市东宣阳坡村和高阳坡村这个位置。地图东北方的鸡鸣山即“鸡号之山”,“幽都之山”应该指从平鲁区陶村乡至平鲁城区之间这片在地图上看起来很黑(连河道痕迹都是黑的)的区域,可能是过去煤矿遗留。“浴水”从地图痕迹来看,很可能是山体向南水流,或指源子河和七里河之间的古河道,在西赵家口村能看到水库。

例如“句汸之山”为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政府所在的这片凸出在鄱阳湖里的高地,测距点定位在多宝乡政府。中古大洪水时期鄱阳湖水位要高得多,所以现在地图上这片高地很可能快被水环绕了。从下图我标注的示意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古人借用了“句”的甲骨文字形 来形容山水结构(如下图所示),“汸”则表示水都成方形了,形容水势浩大。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19)

句汸之山

3)矿产形容类

例如西次二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正好就是铜川市!测距点在地图药王山位置。认识铜自然说明会使用铜,该表述充分证明古中国黄帝、炎帝势力早在4000年前会制造青铜器了。

例如北次三经中的“锡山”明显对应地图上的银矿山地区,古代的“金”代表金属,锡也是银色的。

例如北次三经中“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于大泽。”,向东为石家庄市西部龙泉湖湿地等低洼平地,中古大洪水时期必然一片湖泽。因为处于古黄河沿岸,“皋”指水边的高地(岸)或沼泽,“皋泽”意思就是河道河岸高地形成的沼泽,也就意味着水多到河岸都被淹没了,所以被称为“皋泽”。井陉县自古就是重要的大矿区,龙王山北侧水流冶河表示冶炼的废水即“敞铁之水”,向东向北最终汇入滹沱河的黄壁庄水库(长达10公里)即“大泽”。

例如大荒北经中“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顺水”结合后面“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等线索,最大可能是指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市长河湿地公园这条无名河,它发源于泽州县太阳古镇,向西南穿过川底镇,可能在阳城县九女仙台汇入沁河。该河道特别是中上游地区都是矿业,而且太阳古镇是中国冶铁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冶炼在古代都与“父”有关,可能表示雄壮成熟的男人。

因此,“阳山”可能指的就是“顺水”发源地的太阳古镇,“融父山”大概在中下游地区;“顺山”、“顺水”很可能跟“顺”字左边的川有关,但“融父山”和“顺山”缺少关联线索无法定位。太阳古镇向地图东北就是与炎帝、神农密切相关的高平市,高平市城区有炎帝公园,地图东北约13公里有炎帝陵,炎帝陵向地图西南约4公里为神农镇。所以“始州之国”应该就是高平市地区。“丹山”可能指炎帝陵地图西约15公里的丹朱岭。

4)颜色质地比喻类

例如东次首经中“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从泰山向南,山脚间距约17公里有一座直径十几公里椭圆形巨大的孤山,这就是竹山。测距点定位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该山体中间区域的太平顶,与泰山山顶间距为30公里。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0)

娶檀之水-陶河

激水就是从竹山山顶流出向东的无名河(见上图所示),先汇入彩山水库,再汇入陶河。比较下面两幅图,左边是约7000年前中国磁山文化时期第一只釉陶罐,右边是绿檀手串的颜色,是不是很像呢?远古陶器可能主要绿色为主掺杂赭红的混合,“娶了檀木”比喻河水颜色像檀木,所以“娶檀之水”应该就是陶河。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1)

檀木色陶器

例如东次四经中“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zhēng)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lì)水。” “女烝之山”大概在平度市三合山,“烝”本义火气上升,也有众多的意思,女子众多,可能就是指美女多或女子百姓很多的意思。从山上向西的“石膏水”已经被村庄覆盖,只能看到一些残留河道,汇入古胶水河道即“鬲水”。地图上的胶莱河属于CE1280年改造的人工运河,但这段是在原有胶水的河道基础上扩建的,所以与古河道相同。

据乾隆《昌邑市(原昌邑县)志》载:“胶水出胶州铁橛山,水色如胶,故名”,而“胶”本义表达用肉皮等煮熬成可以粘合的东西,而“鬲”字本义恰恰是古人煮饭用的炊具,“鬲水”可能就是形容河水像做饭的汤汁一样,所以胶水完全符合《山经》“鬲水”的含义。

5)地区特色类

例如南次二经中的“瞿(qú)父之山”为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得扎姑山。前面分析过“隹”代表组合、汇合而成,“瞿”上面的两目可以代表很多目光盯着,也就是看管,“父”甲骨文就是手拿杖或木棍,也就意味着不听话就打,所以“瞿父”应该是形容极其严厉看管的父亲。“扎”就是捆绑,“姑”指父亲一方家族的女性,所以“扎姑”应该形容严加看管小姑子(父亲的姐妹)或姑娘(女儿),至于是否真的捆绑就不知道了,但看管人自然“瞿父”,所以“瞿父”和“扎姑”是密切关联的。从黄帝时期的形容字和后期山名也可以看出,该地区这种习俗极其久远,也很出名。

例如大荒北经中“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鞛,修鞛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毛民”对应海内西经“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由于海内四经时期应该比大荒经晚的多,所以毛民早于貊国,但貊国范围远比毛民大,“毛民之国”可能指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地区,该地历史悠久,“皮”对应“毛”。

“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鞛,修鞛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这句话翻译起来存在歧义,“之”到底指的是修鞛还是绰人?“念”本义为思考、考虑,并不一定就是想念,而且“绰人”已死,建立国家由谁管理呢?这说不通。“绰”作为动词古代通“搅”,可以表示搅乱。所以我认为这句话的合理翻译是:帝考虑到禹的曾孙修鞛杀了搅乱政权的人(或帝考虑这件事),所以暗地里支持帮助修鞛建立了国,就是这个毛民之国。这句话讲的是毛民之国的由来。

而且“修”本义装饰,参照《集韻》“鞞,佩削上飾。鞛,下飾”,“革”字边代表皮制品,“修鞛”应该表示刀鞘或器物上的一种皮质装饰。古人习惯用封地特产、特征等给国主起个称号名字,不用真姓真名,所以“修鞛”也就代表了毛民之国的特色即善于制作皮质装饰。而“南皮县”的“皮”自然说明该地古代以皮制品出名,因此“修鞛”与“南皮”又完全关联了,解析可靠性极高。

6)名称传承类

例如东次四经“又东北二百里,曰太山……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鱃鱼。” 如下图所示,太山是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如上图所示的包含勾山在内的整个山体,大概是长5公里宽3公里的椭圆形,山体独立且很大所以被称为“太”,就是极大的意思。“钩”可能是勘察者站在山上看水库形状像个钩子,所以形容叫“钩水”。很巧合的是,现在的河道并没有名字,但是这个山可能因为水库形状被称为勾山,而下面的水库称为勾山水库。对应性极好。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2)

钩水

例如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在江西省九江市蔡桑县的桌山,“女几”就是女人干活用的小“桌”,绝对吻合。

例如,西次三经的“阴山“就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的阴山大堡子。

这种名称传承其实就是前述几种山水名称含义的延续,只是文字表达上可能有变化,但本质并无改变。

7)小结

总之,通过上述6种甲骨文含义比对,基本可以在限定距离范围内找到《山海经》描述的点位。

这里也说明一点,许慎的《说文解字》已经被很多学者指出存在问题,我在解析过程中也发现了众多错误,所以甲骨文解析最好参考多个研究资料比对分析,不可盲从。

7、《山海经》解析案例说明

如果把山经和海经的点位及线路解析内容逐一罗列出来需要几百页,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可以很明确的说,通过《山海经》距离折算、方向、山、水、矿产、古文字含义比对等多方面综合解析的结果吻合度极高。

以下山经和海经各列出几个示例供参考:

1)西次首经解析图——沿秦岭山脉向西勘察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3)

西次首经解析图

2)中次一十一经解析图——沿古汉水、古济水、古视水勘察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4)

中次一十一经解析图

3)南次首经解析图——长江北岸从巢湖向东至海边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5)

南次首经解析图

4)北次三经解析图——沿太行山脉东侧勘察至东胡、东夷边界区域(含雁门关)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6)

5)海内南经解析图——南部沿海势力和东部主要势力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7)

海内南经解析图

6)海内北经解析图——北部及东部主要势力(包含朝鲜半岛及日本大部分地区)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8)

海内北经解析图

7)海外南经解析图——炎黄族群开拓线路中最核心区域(包括西安、渭南的昆仑之丘,河南洛阳、陇南、山西运城等)的南侧势力勘察,属于直接管理疆域的内部勘察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29)

海外南经解析图

额外的“不周之山”小插曲

历史上的“不周之山”并不是传说中的样子。何为“不周”呢?“周”甲骨文含义指像种田一样整齐、周正、完整,“不周”的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不周正、不完整,甚至说不像山的山。

“不周之山”的样子也确实如此,如下所示根据前后山的距离测定,大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郭家庄一带。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0)

不周之山-不周负子

虽说古人因语言文字简陋无法区分山脉、山峰、山丘、土丘、高地,都叫山,但从卫星图上的水流痕迹来看,“不周之山”仅2*3.5公里,这个土丘相比《山海经》其它山实在有点小,其重要程度怎么会形成传说呢?

这就让我联想起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列子·汤问》记载,传说共工是古代神化中的水神,掌管洪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另一个版本源于《淮南子·天文训》,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大战,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撞断不周山,以示决心。

其实,这与苏美尔史诗中水神恩基生病导致洪水淹没农田的思想言论完全一样,都是古人神文化迷信造成的、发散思维的想象。共工氏应该指善于工匠技术部族,也掌管水利,其首领肯定也被认为是“司”各种水,誉为水神,所以有洪水或者没治理好都会把责任赖在他身上,共工就是大洪水的代言人,是灾厄也是治理。中古大洪水来临,洪水撞击“不周之山”肯定是真实情况,但被迷信的古人及后人猜测原因就形成了这两个传说版本。但不管矛盾是否真实存在,中古大洪水肯定跟共工和颛顼无关,这是客观的物理地球灾害!

我们更关心的是,不管哪个版本肯定都说明:中古大洪水撞到“不周之山”上肯定是个大问题!这也就说明了“不周之山”肯定极其重要。该地区属于汾河、涑水河流域的平原地带,从《山海经》有关“稷”的信息分析,这里肯定是黄帝时期谷物最重要的谷物即“稷”产地,而且“稷”都种在有水的谷地,即沿河附近耕种。而“不周”在大荒西经中指“有山而不合”,这也就意味着,“不周之山”实际上是指一个巨大的土丘高地,中间涑水河穿过所以“不合”,沿河流两侧都是“稷”田,即上图中蓝色虚线标注区域。

中古大洪水洪峰时期,共工氏职责范围内组织的防洪没有挡住南北两侧的洪水,结果导致“不周之山”整个区域的稷田都被洪水毁灭,从而对炎黄集团的粮食供给产生了很大影响,或许这才是“不周之山”真正出名且被记载和民间广泛流传的根源。

从商初《大荒经》中的“不周负子”和“禹攻共工国山”等更可以证明这一点!对于统治者来说,“子”即子民百姓,“负子”应该就是指辜负了子民百姓的期望;“不周”这里应该不是指山不周正,而是指共工氏治水职责不利,导致最重要的谷物农田被毁。因共工氏罪责严重,可能还抵抗裁决,甚至不顾百姓在洪水灾害中抢夺粮食,所以“禹攻共工国山”,即禹带兵攻打了共工氏族主要负责管理的山西南部平原粮食产区,惩戒了共工氏族,并将负责太原地区最不顾百姓、强盗行为的共工氏之臣相柳氏族(大荒经中“共工臣名曰相繇”,应该是相柳氏族的族长姓名)铲灭。

“不周之山“的真相很出乎意料对吗?!因为古代本身就是迷信、神话社会风俗,所以古代解析错误内容以及民间流传内容的添油加醋、迷信夸大、以讹传讹等不断积累,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神话故事。其实,《山海经》描述极其严谨,很多传说故事只要科学解析即可辨别真相。

8、《山海经》五个分篇的全解析摘要说明

《山海经》可以分成山经、海内四经、海外四经、大荒经、海内.海内经(为了区分以下简称海内中经)五个独立篇章,其核心勘察记录的大范围都是重叠的,并不存在层层包含关系,应该是不同时期疆域差异造成范围不同。

从西次三经与海外西经的重合度来看,山经与海外四经很可能是同时期或年代接近,而且肯定在中古大洪水灾难延续时期。大荒经有商朝始祖成汤,所以肯定是商初以后的,那么海内四经和海内中经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所有经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首先我们把五篇经文的路线图在同一底图上画出来以便比较,结果从五幅线路图来看,怎么感觉就像是炎黄集团从中国西北向外扩张的进程描述呢?

1)海内中经总图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1)

海内中经总图

海内中经时期,从中国陕西甘肃地区分三条主线支路扩张:南支向南(注释:本章节所有方向依然沿用山海经偏转方向描述)沿蜀、巴、赣等山地最远到达福建地区,但应该都是番国非直属国;向东沿太行山脉北(西)侧到达了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西南是九黎地区);向西北到达四川阿坝羌藏族若尔盖县地区和河西走廊,最远到达青海昆仑山脉,但向西高原地区不适合农耕和繁衍,向南则已有势力纷杂,所以炎黄集团将后期战略目标都放在了东线的平原地带。

海内中经属于炎黄集团的历史大事记录,这些事件必然发生在海内中经记录之前,因此其中记录了早期炎黄集团的各种发明创造的功绩(包含族谱)是完全合理的。

海内中经有一个奇怪的情况,就是第一个勘察点位“朝鲜”单独一个(上图所示的黄色圆圈位置),距离本经其它勘察线路非常遥远,为什么呢?因为它实际上应该接续在海外东经(下图中最右侧线路)沿海勘察的最后一个点位。海外四经和海经.海内经本来就是连续的一个全国勘察记录,但由于后人分册不合理,被人为拆开了。

2)海外四经总图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2)

海外四经总图

炎黄集团控制甘肃陕西古黑水(渭河及上游源头河流)流域,以西安、渭南昆仑之虚为基地,向东先扩展了洛河、伊河洛阳昆仑虚,又沿古汉水、济水向东占据了河南安阳、濮阳、一直到山东济南地区。更早期海内中经大事记时期(炎黄、帝尧时期)拓展至福建的南支分部则沿海岸线北上,直至河北唐山一带。但古黄河与古汉、济水之间的原九黎区域看来尚未纳入炎黄集团的直系管理区。

九黎首领“蚩尤”仅在商初时期的大荒经中出现了6处,然而肯定比蚩尤晚死的夸父却出现在海外四经和山经中,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炎黄族群征服九黎疆域的周期或许非常长,至少几十年,黄帝仅仅只是抗击住了九黎部落的几次大进攻。即便蚩尤死了,九黎部落还会有新的首领继续对抗,可能因为并未彻底征服九黎部落,所以海外四经也就未记录蚩尤。

3)山经总图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3)

山经总图

从山经总图范围来看,正好是海内中经和海外四经的合并:北次首经(北1)、二经(北2)与海内四经东支吻合;中次一十一经(11)对应海外北经,且线路东端都正好到接近山东省济南市地区;东次首经(东1)、三经(东3)正好对应海外东经,北端位置基本吻合。

而且,北次三经过了河南省安阳市就完全沿着太行山脉山脊行进,并未进入东侧平原地带,所以山脉东侧很可能还是九黎疆域。北次三经、中次一十一经和东次首经三条线路刚好形成古黄河与古汉济水之间的一个三角地带(上图红色虚线标注),这里应该就是九黎地区。更东面沿海的貊国、孟鸟(东夷族群,可能源于朝鲜半岛)等肯定早就臣服于炎黄集团。

由此分析来看,不论九黎集团早期疆域有多大,但在海外四经、山经时期,九黎集团肯定还存在,但疆域仅剩下河北省邯郸市至北京市之间的古黄河地带,向南以古汉济水与炎黄集团分界,东为貊国孟鸟交界。当然,也不排除九黎部落本身就这么大疆域,古人的“国”小的可能只有现在一个村那么大,从九黎疆域来看已经是当时极其强大的势力了。然而从形势来看,九黎已经完全被炎黄集团包围了,或许正是因为九黎强大不愿加盟和臣服于炎黄集团,所以才出现了长期战争。

4)大荒经总图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4)

大荒经总图

大荒经路线图明显是在海外四经的基础上进一步东扩,不但占据了华北、华东整个平原地区,还进一步扩大到了东北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当然,其中部分地区应该属于臣服的藩国,非直属国管理。

大荒经应该在商朝开国之后,除成汤为商朝开国之主的证据外,夏朝一般认为含禹为14代17后(“后”就是“帝”),从中古大洪水BCE2015年至商朝建立BCE1600年平均任期24.4年,年代逻辑合理。

5)海内四经总图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5)

海内四经总图

海内四经感觉上好像是在大荒经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向东北扩张到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一带,直属管理地区接近黑龙江省哈尔滨;向南扩展到全部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西南端到越南边境;向西北延伸到河西走廊,征服了东胡、月支等六、七个藩国。

如此看来,海内四经感觉好像在商初《大荒经》之后?然而,在海内四经为数不多的人物中舜出现了6处,且占了整个《山海经》中12处舜的一半,时间越久远只会记录墓葬和重大事件,比重大说明勘察记录事件很可能距离舜时期不远。而且海内四经中并没有商代人物,最晚的人物是夏后启,据史料夏后启在禹死后取代伯益即位(夏朝第二代国君),“四帝八台”又对应海外四经的“众帝之台”,所以海内四经最大可能是夏初时期的勘察记录。

如果海内四经在大荒经甚至其它经之前,那么后期疆域怎么反而会缩小呢?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因为天火I期超级旱灾和中古大洪水灾难会对社会势力进行重新洗牌!古埃及同期连法老都被饥荒暴乱的贫民奴隶抓走了,并有了迦南人建立的大、小希克索斯王朝(古埃及第十五、十六王朝),古中国地区面临超级旱灾和洪水,同样会发生重大势力混乱状况,蚩尤、夸父就是因为超级旱灾死亡,禹、鲧则是治理接踵而来中古大洪水,所以炎黄族群在重大自然灾害下疆域收缩并重新扩张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海内四经的年代分析还是有很大问题,比如“燕”(钜燕)“代”只出现在海内四经中,“汤封同姓,代子立国”在商朝,“燕”为周代诸侯国,虽然不排除是更早期先民,但是连商初的大荒经都没有收录,反而说明海内四经有可能比大荒经更晚。此外,商初大荒经中的国名、地理名称更多与海外四经对应,而且海内四经是海经四篇中最细致也最有条理的,如果海内最早,那么后面的勘察怎么会越来越粗糙呢?因此,海内四经年代分析本身就带有很大矛盾,还需要继续解析。

9、《山海经》五篇年代分析

既然不能完全依靠线路图比对,而且历史事件并不代表记录时期所以只能中各篇关联性、特点、逻辑性等方面寻找线索。比如帝葬,有帝葬的记录肯定在帝葬出现之后,但也许是几百年之后的记录所以没法作为依据,然而反过来分析呢?没有帝葬的帝事件应该就在经文记录之前,这个时期的间距就很小了。再比如族谱代数,同一经文中末代人物应该是同时期的,那么不同经文中代数差异就可能体现了记录年代差异。为此,我把各篇经文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特殊线索等梳理了一遍:

山经:昆仑之丘;“后稷所潜也”,西王母,黄帝,白帝少昊,炎帝之女女娃;

海外四经:洛阳昆仑虚;“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颛顼九嫔葬;夸父逐日(夸父为炎帝八世孙),祝融(颛顼之孙、黄帝五世孙、按母亲族谱为炎帝四世孙),夏后启,禹杀共工之臣相柳氏,“禹所积石之山”,汤谷-扶桑-十日,禺强;

海内四经:陕西昆仑之虚,稷山昆仑虚,忻州昆仑虚、东北昆仑虚,西北昆仑虚;后稷葬,舜葬,丹朱葬(据说是舜长子),颛顼九嫔葬;“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西王母,夏后启之臣,“贰负之臣曰危”,代,燕(钜燕)灭貊国;

大荒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颛顼九嫔葬;夸父逐日,禹杀共工之臣相繇,“少昊孺帝颛顼”,女和月母之国-羲和之国-十日;应龙“杀蚩尤与夸父”,凿齿,不周负子,“有禹攻共工国山”,颛顼孙“重及黎”,“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颛顼死即复苏”,“鲧攻程州之山”,禺强,黄帝战蚩尤,犬戎(源于黄帝四世孙“白犬有牝牡”);

海内中经:后稷葬;若木;黄帝到三世孙,帝俊到五世孙,炎帝到七世孙,帝俊介绍最多,帝俊曾孙巧倕和叔均“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大禹治水在最末尾。

《山海经》各篇线索梳理

首先,我们有3个时间基准点,一个就是中古大洪水BCE2015年,那么,假设早期暴雨和他人治水1年,禹的父亲治水9年,那么禹治水开始就是BCE2005年左右,治水13年结束在BCE1992年,我们以这3个时间点为基准并通过前面所列线索比较进行推测分析。

1)昆仑虚肯定某一个阶段的概念,因为只有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有。海外四经只有洛阳昆仑虚,而海内四经有5个昆仑虚,海外四经之所以没有陕西昆仑之虚应该是同期勘察的山经已经有了昆仑之丘对应,而且勘察线路明显是从南北两侧绕过昆仑之丘。从逻辑上来说,海外四经应该是早期的2个昆仑虚,然后随扩张进程逐渐形成了5至6个昆仑虚,在统一中国东部地区后这个概念可能就废除了,只留下一些昆仑山命名留念。

2)海外四经、山经中就没有舜,而海内四经、海内中经时期舜已经去世了,有舜葬,所以海内四经、中经肯定比海外四经和山经晚!而且海内四经、中经相比海外四经和山经新增情况都至少包含舜掌权至死亡期间的情况。

如果按照史记舜在位28年(史记也不一定准确),假设禹治水成功即位,那么舜掌权年代大概就在BCE2020-BCE1992年左右,而该时段早期正是中古大洪水来临之前天火I期最残酷的旱灾末期,这与山经、海外四经中夸父、蚩尤部被渴死、汤谷-扶桑-十日等旱灾情景完全符合。蚩尤被渴死比夸父更早,按照禹与黄帝五代人的代差(鲧及父辈应该都不是长子所以代差会拉长)应该在60-160年之间,即黄帝与蚩尤大战发生在BCE2152-BCE2052年之间。

3)但较晚的海内四经中反而没有夸父或蚩尤等旱灾情景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海外四经勘察时期中古大洪水已经来临了,山经明显是中古大洪水洪涝时期被迫沿着山脉高地的勘察,平原地区几乎都是“水行”和“流沙”,而且同步勘察记录的海外四经也有“禹所积石之山”的记录。所以更晚期的海内四经勘察最大可能是治水成功以后对全国势力、山河的全面普查,也是一次灾害复兴过程,所以才会在海内四经末尾勘察记录了除古黄河、长江、黑水-渭水之外的20条重要大河情况,即海内四经勘察年代应该在BCE1992年之后不久。

如果说《山海经》有部分内容为大禹组织撰写,那么海内四经的符合度最高。而山经和海外四经正是中古大洪水洪涝灾害最早的肆虐时期,先期有多人治水失败,推举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也失败,才轮到禹,再包括当时的掌权者帝都有可能组织勘察,所以山经和海外四经勘察不一定是禹,但“禹所积石之山”有说明禹已经接手,也就是大概在中古大洪水十年后即BCE2010年左右。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山海经中唯独海内四经没有“禹”字,很奇怪吗?恰恰相反,海内四经中的单字“帝”就是禹,按《山海经》记录惯例,当权的最高帝只有单字“帝”,不会带具体名称。这恰恰证明了海内四经可能是大禹治水称帝后组织勘察记录的,也变相证明了禹在治水成功后确实当过帝。

4)那么海外四经和海内中经谁更早呢?从线路图来看,实际上是完全可以拼在一起的,不但不重叠,而且两者合并后与山经线路范围完全吻合(如下图所示)。特别是海内中经的南支正好对应山经中南2、3以及中5、8、12五条线路的端点,而海内中经沿海线路正好对应另一端。其它线路吻合度也极高,山经西次四条线路对应海外西南北三条线路,山经.北次三条线路对应海内中经东支线路。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6)

海外四经和海内中经

海外四经明显是炎黄族群沿古黑水-渭水、古汉济水最核心区域,而海内中经反而是核心区外围向多方向扩展的更大疆域范围,所以这两篇经文不能看分册标题,应该是后人分册添加的,原始经文实际上应该是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最明显的就是,海内中经最开始一句单独一个东北地区的朝鲜本身就很奇怪,它实际上应该接在海外东经最后“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的后面才对(上图中红色虚线)。

因此山经、海外四经、海内中经三者合一才是一次完整的同时期勘察,时间大概在BCE2010年左右

5)颛顼葬在海外、海内四经中都存在,也说明帝颛顼死亡时比帝舜掌权还要早。而颛顼和禹都是黄帝三世孙,禹按历史传说接续舜,那么同辈人的颛顼死亡时至少比大禹治水成功要早28年以上,这样的同辈年龄差在古代并不大,一代即可实现,但至少证明了禹及父亲鲧、爷爷骆明在黄帝族谱的后裔中不可能是长子,而且在子女出生排序中可能很靠后,所以导致同代年龄差加大。

6)在海外四经记录有黄帝五世孙祝融,15年*6代=90年,BCE2010 90年=BCE2100年,这是假设6代人几乎都是长子且平均15岁生子的推算,实际可能多一些,所以可以大概推算出黄帝出生时间大概在BCE2120-BCE2100年之间,黄帝与蚩尤之战进一步修正到BCE2105- BCE2052年之间

炎帝在海内中经中有7世孙“噎鸣生岁十有二”,就算都是长子,BCE2010 15*7 12=BCE2127,即炎帝出生不会早于BCE2127年。从海内中经人物代数来说,炎帝要比黄帝多四代,然而祝融的父母却是黄帝五世孙子老童和炎帝四世孙女戏器,辈分是反的,也就说明炎帝可能比黄帝年龄大60岁以上,但后裔三代累计最大年龄差正常不会超过60岁左右(每代年龄差平均不超过20年),所以炎帝出生大概在BCE2187-BCE2127年之间

7)按照前面的分析,帝颛顼掌权直至去世都在帝舜掌权之前,如果按照尧、舜、禹为连续接续且为最高权力者,那么帝颛顼掌权时应该隶属于帝尧时期,也就说明帝尧、帝颛顼时期仍然为部落联盟制度,帝颛顼为联盟中黄帝氏族的核心代表。同时期禹和父亲鲧肯定不在权力核心层,最多拥有自己的封地小国,可能整体联盟中还专业负责管理丈量、测算、常态水利维护等技术特长工作。

而帝尧按史料分析为当时部落联盟最高统治者“帝”的代言人,但帝尧时期的至高帝到底是谁呢?如果按照古文献记载可能是帝喾的儿子帝挚,而帝尧也为帝喾之子、帝挚的弟弟,相当于弟弟代替哥哥管理联盟。这个逻辑还算合理,有一定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按照司马迁关于帝喾为黄帝曾孙的说法,那么颛顼、帝喾、禹都是黄帝三世孙,但三代人导致同代年龄差几十岁很正常。颛顼最早,可能代表部落联盟中黄帝氏族的利益以及联盟最高权力,死后由族弟帝喾接替。

帝喾去世后由帝喾长子帝挚接替,帝挚代表部落联盟中黄帝氏族的至高权力和利益是必然的,名义上可能也是部落联盟的最高统治者,但由管理能力更强、德高望重的弟弟来代为执掌联盟管理并不会损害黄帝氏族的利益,所以由帝挚掌握黄帝族权、弟弟代管联盟事务的模式完全是合理的,而且与远古的禅让制完全符合,但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8)大荒经因为有“成汤伐夏桀”,所以勘察年代肯定在BCE1600年商朝开国或之后。很显然,大荒经是参照早期《山海经》为蓝本进行勘察,除地理、势力勘察外,也包括对约400年前炎黄时期和夏朝历史的勘察记录。其中,众帝时代新增内容有:“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为舜后2代人;帝俊后代部族较多,但也最多是2代人的记录,反而比海内中经帝俊最多5代人还少;颛顼在众帝中可能算是最年轻的,和禹同辈但比禹大,“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都为颛顼后2代人,最晚也就在中古大洪水之后不久,不超过BCE1900年。

之所以众帝后裔相关记录反而会变少,可能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商初隔着近400年去考察炎黄时期历史,各部族顶多就是记着祖先是谁,是哪个帝的后代,其它时间久了也就遗忘了,所以在部族起源的考察结果中,黄帝才5代(4世孙),帝俊最多才3代,大部分都是一两代人的记忆结果。

第二,中古大洪水之后就是BCE1900年-BCE1645年天火II期超级干旱灾难,也是陨石雨最强烈时期,摩亨佐达罗、索多玛、蛾摩拉、卡巴德奇亚等至少4个城市被陨石毁灭,其它区域也有高温灼烧的玻璃状物质遗迹。两河流域、尼罗河等几近枯竭,旱灾末期古埃及爆发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BCE1674-BCE1567年出现了以迦南人为主的大、小希克索斯(古埃及第15、16王朝),BCE1609年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这与商灭夏的时间如此雷同,所以商灭夏并不一定完全因为夏桀暴虐,而是夏朝中后期(BCE1900年以后)应该一直在干旱饥荒中苟活,人类大量死亡,为了水源和粮食的饥荒暴乱必然不断发生,夏朝末期也正好对应天火II期最末尾的最严重阶段,动植物都大量死亡,即便商不灭夏,夏政权也很难维系下去。

直到约BCE1645年-BCE1500年以欧洲锡拉、桑托林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导致全球降温,而商朝和以色列国就是在这个全球气候转冷时期建立的。长达300多年的夏朝旱灾期在历史上的记录几乎没有,就是个空白期,因为人类灭绝灾难和朝代更迭几乎就断档了。而商初的全国勘察之所以叫“大荒经”,应该也是除核心地区外,天下一片旱灾造成的荒芜。

其实从大荒经记录可以看出,商朝并不像其它朝代更迭一样要推翻和抵制早期朝代及族群,商朝非常尊重早期的众帝,也包括夏始祖禹、鲧等。商朝准确来说应该算是对无法解决干旱饥荒、已经不被百姓信任的残破夏朝的接续,同时,《大荒经》的勘察记录也为我们挽救了一部分炎黄时代的历史。

综合以上分析,《山海经》五篇的年代顺序为:

(1)山经-海外四经-海内中经为一整套勘察记录,时间最早,约BCE2010年左右,为中古大洪水爆发后几年内。

(2)海内四经为独立一套,略晚,勘察记录时间在大禹治水成功约BCE1992年之后,也可以算是夏早期,可能为大禹组织编写。

(3)大荒经为独立一套,最晚,勘察记录时间在商初,约BCE1600年之后不久。

这里再额外补充一点,由于大洪水灾难,其实大禹并不是夏朝第一任帝,而应该是大洪水后复兴夏朝(即划分九州建立夏朝王国)的第一任帝,大洪水之前还有夏朝历史呢!

《海经.海内经》中“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写的很明确,九州划分建国时禹和父亲鲧负责丈量划界,如果禹是帝,不可能直呼其名。《海经.海内经》中最后一句“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说明划分九州建国在前,而大禹治水在后,而且是平”定“九州,不是建立九州。

此外,不论史书考证还是民间传说,大禹都是在大洪水后才继任最高帝位(当时联盟制有多个帝同时存在,但只有一个最高权力的帝才被尊称为单字的”帝“)。因此,夏朝初始实际上跨越了大洪水,比禹继位早几十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夏朝起点公元前2070年差不多,可还是有些偏大(这么算禹继位时至少91岁以上了),不排除有建国早期的筹备阶段,因为建国毕竟是个仪式,可能需要提前筹备祭祀礼器很多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初始的帝绝对不是禹,可能是舜,舜死后可能还有一个帝,按民间传说或许是伯益短暂继位,洪水后被众人推举的大禹所取代,这就可以合理的修正很多人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夏初人物年龄不合理的质疑。

同时也可以看出,很多历史分析错误都源于《史记.五帝本纪》、《竹书纪年》等古文献解析错误,把洪水前的九州立国时期忽略漏掉了,因此古文献不能盲从,魏晋时期隔着2500多年考古跟我们现在隔着4000多年考古能差多少呢?!而且这些古文献之间本身就大量矛盾,所以断代史可能需要更加综合领域的论证才更加准确。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夏王朝在公元前2015年大洪水之前几十年就建立了!而且,因暴雨洪水超级灾难导致中国最发达的东部平原地区损失惨重,大量文化灭亡断代,洪水前的夏王朝科技水平可能比大禹继位时发达很多!

10、《山海经》分册问题分析

在山海经解析过程中,我已多次提出分册及前言概述有问题,这里总结一下。其实从线路图大家都能看出来,不管是海内中经、海外四经、海外四经还是大荒经的分册及命名都有严重问题,完全不符合东南西北的划分概念。而且很多分册断开位置实际上在线路上是接续的,比如海外西经和海外北经就是一条连续线路,海内中经应该接续在海外东经之后等,也就说明海经四篇早期可能就没分册,这也包含海外西经与海内中经是一个连续整体。

此外,海经四篇从线路图来看也没法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拆分,而且还有海内东经的河流总结部分、海内中经最后的族谱历史介绍部分等综述内容如何分册呢?所以即便拆分也应该按照山经方式按一条条线路和其它内容分类来拆分成册更为合理。

因此,山海经早期应该就是三个整篇:

(1)洪水篇:可分成洪水山经篇和洪水海经篇,洪水山经篇对应山经,洪水海经篇对应海外四经 海内中经(组织勘察者最大可能是舜,其次是禹或父亲鲧,甚至有可能是黄帝)

(2)治水篇:对应海外四经,可能为禹组织勘察编写

(3)商初篇:对应大荒经,商代对炎黄时期考证

原始的海经三篇肯定并无排列分册,但由于古代竹简很重,肯定要分成众多竹简排列,如果是更早的甲骨文龟甲、石刻则更重更多。很可能是后期古人为了方便抄写、印刷和阅览也会按字数限制自然排列分册,但再之后的古人明显是历史断代加解析错误,不但给各个分册增加了东南西北的名称,甚至部分增加了前言概括,结果都是错误的,也导致后人解析《山海经》更加混乱难辨。

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已经在3400多年(周后)内不知道被传承、研究了多少次,所以目前看到的分册、命名、前言很难说是哪个朝代研究整编的。但可以肯定的就是历史断代导致解析错误,所以至少在周朝或之后,具体是哪个朝代之人所为还有待解析。

11、何为“昆仑”和“虚”?

真正研究过《山海经》人肯定为多个“昆仑虚”和“昆仑之虚”烦恼,因为它明显不是一个地方,有人甚至提出它可能是一种虚构概念,而实际上呢?由于研究分析过程非常繁复,我这里只做一个摘要。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7)

“昆仑”与“虚”的含义

根据《山海经》全部勘察线路的测距对比解析后,“昆仑”和“虚”的真正含义就藏在上图之中,我给起了名字以便区分。从上图分析来看,“昆仑虚”实际上就是炎黄族群扩张的直属疆域的根据地或战略要地,其中包含了扩张路线上的6个阶段性战略基地,分别统管和震慑沿途周边地区:

1) 陕西昆仑之虚:

称呼与其它“昆仑虚”有所区别,被唯一称为“昆仑之虚”,也是“昆仑之丘”,指以陕西西安、渭南地区为核心的高原平坦地区,也是炎黄集团崛起和最早的战略基地。其向北震慑匈奴、开题、犬戎等北方势力;向西开拓到昆仑山脉;向东最早扩张到洛阳地区;向南沿南部山脉逐渐征服和融合了汉江流域大量山地原始族群,再继续向东南逐渐跨过长江扩展到古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向西南征服了巴、蜀等势力作为盟友。

2) 洛阳昆仑虚:

洛阳昆仑虚对应海外四经,可能是炎黄族群最早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带的东扩区域,并以此作为根据地进一步东扩、南扩和北扩。

3) 稷山昆仑虚:

是炎黄集团跨过黄河,沿太行山脉向东北方向扩张的早期基地,包含众帝地台(即四帝八台),主要是在中古大洪水洪涝饥荒时期防范野兽和犬戎等强盗侵扰,保护山西南部平原的粮食产地。

4) 忻州昆仑虚:

抵御东胡、东夷侵袭的边界昆仑虚,以雁门关所属山脉为屏障,北扩桑干河流域一定距离,后方可能在山西省五台山地区,也是进一步沿太行山脉向中古华北、东北地区扩展的中继战略基地。

5) 东北昆仑虚:

是炎黄集团沿着太行山脉最远的北扩区战略基地,大概位于承德为中心的山区地带,向西震慑北京、唐山、天津等地区,向东震慑辽宁、吉林等东北地区,并于忻州昆仑虚形成一条防范北部外族入侵的防线。

6) 西北昆仑虚:

是炎黄集团从陕西甘肃根据地向西的扩张区,大概以张掖市为中心,祁连山以东嘉峪关至武威市区域,向西可能占据过昆仑山脉地区,开拓和震慑西胡等诸国。但由于高原不适合农耕生活,所以炎黄集团的主要扩张方向还是向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带,因此,随着炎黄集团政权的疆域中心向东迁移,西北昆仑虚逐渐成为属于偏远地带。但该处战略要地一直是防范西胡族群入侵的门户要道,被炎黄族群重视!

进一步分析,这6个昆仑虚明显形成了炎黄集团从陕甘根据地向东西方向扩张的历史线路,还包含了扩张过程中建立的重要战略聚点,同时也是炎黄集团疆域抗击南北两侧外族势力的战线和防线,该过程符合炎黄族群扩张、历史规律和战争规律的特征。或许,由于古人文字匮乏,并未对扩展的战略基地进行区别化命名,类似现在的国家战略基地都叫“昆仑虚”,所以才导致了后人解析困惑了近四千年。

我们再结合文字分析,“昆”甲骨文

山海经的全部资料 山海经完整全面解析摘要-历史巧合系列6(38)

下面是两个人排队走,上面是一个太阳,可能指一起携手追寻太阳,“仑”甲骨文代表众人一起商量,引申义可代表次序,辈分,所以“昆仑”代表的很可能就是炎黄家族集团,表示多族群联盟和多代人共同携手发展。而“虚”字有虎头,虎为百兽之王,表示王者,下面有“业”,“业”字本义不确定,但引申义可能为版图、事业成就。所以,“昆仑虚”加在一起就是代表炎黄集团的雄图霸业和震慑力量,完全符合炎黄集团的行为规律和标志特征。

或许,由于军事战略基地(即都城)基本都是建在大土丘上的,易守难攻,所以“土“加”虚”组合形成了“墟”字,形容有城邑的大土丘,其实就是建立在山丘上的军事山寨基地。这也导致后人如《说文》中“虚,大丘也”的解释误解和偏差,实际上“墟”和“虚”并不是通假字,含义存在差别。

在炎黄族群统一中国大部分地区且四方臣服之后,“昆仑虚”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昆仑虚”只是炎黄族群争霸扩张时期的阶段性名称。所以全国这几个昆仑山的名称,大概率是源于炎黄集团及百姓对于过去昆仑虚的留念而命名。山东省也有一个昆仑山,所以很可能还有第7个山东昆仑虚,但可能由于九黎残部、貊国等东部势力的征服或许晚至商时期,并未在《山海经》中明确记录。

此外,从分析图结合历史也可以看出,炎黄族群东扩路线实际上有两个大分支线路:一个是由多帝组成的主族群线路,从西安→洛阳→郑州,再进一步沿古汉水、古济水流域东扩,但在古济、汉水流域被九黎部落所阻断。另一个分支线路可能是黄帝后裔族群为主的分支族群,跨过黄河从山西南端沿太行山脉西侧向东北方向扩张,占据了几乎整个山西地区和河北部分地区,并进一步向中国东北地区扩展。

早期以帝尧、帝舜为主应该还有一条南扩线路,但明显不是《山海经》记录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南部可能由于山多或势力纷杂等原因并不属于炎黄族群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历史传说来看,南线扩张的主族群打不过古黄河与古汉水之间的九黎集团,最终山西分支集团联合出手,打败了九黎集团,杀了蚩尤。古人联盟方式也基本是谁占领的归谁,所以自然也就意味着以黄帝为主的山西分支集团穿过太行山脉进入华北地区,实现大幅扩张。

从山海经后面的整体解析来看,炎黄集团多帝的主族群最北仅达到河南古汉水、古济水区域,两水北部地区即华北地区完全被山西分支族群掌控(包括“幽”和后期的“燕”),极大强化了黄帝山西、河北分支族群的实力。即便其它族群掌控的中国南部地区大得多,但不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要落后于北方的黄帝后裔山西分支,这也说明炎黄族群内部依然存在争霸,或许这也是颛顼、禹等黄帝分支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根源。

12、《山海经》解析的意义

《山海经》是众多古中国神话传说的源头,但如果你能真正解析或看懂《山海经》解析内容,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是神话,记录内容极其严谨和逻辑自洽。《山海经》解析对于远古历史、考古、古文字、地球物理分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感谢各位支持我的人,再次祝愿各位的一年洪福齐天,事业有成,万事顺心!别忘了多多给我点赞和转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