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Nature自然科研,侵权比删除
原文以Why it is not a ‘failure’ to leave academia为标题
发布在2018年8月1日的《自然》职业专栏上
原文作者:Philipp Kruger,英国牛津大学免疫学博士生
本文谈论了博士生要如何为转行做准备,实验室负责人要如何为学生提供帮助。
今年是我博士在读的最后一年,每每想到学术圈黯淡的就业前景,我就感到心灰意冷。这种消极的预期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的精神压力,很多人因此患上了焦虑和抑郁症(T. M. Evans et al. Nature Biotechnol. 36, 282–284; 2018)。
科研共同体如果能呼吁人们调整对博士的看法,或能帮助改变这一现状。而科学家群体可以先从承认一个简单事实开始,那就是离开学术圈的人并不是学术失败者。
来源:改编自Getty
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必须认识到,博士生深造其实是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获得进入各大行业的一块宝贵敲门砖的过程。如果整个学术圈都能默认接受博士毕业生可以从事不同工作,就能扭转我们对成功的错误定义,摒弃这种关注失败的文化,从而回到更健康向上的科研发展轨道上。
要找到契合我的个性、技能、人生规划、抱负和兴趣的完美工作,总是让我望而却步,尤其是当我周围绝大多数人都把学术之路默认为完美工作的时候。但博士生应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负责。我们当中许多人的动力都来自能让我们深感振奋的科研探索,同时,能在实验室中跟着自己的好奇心去自由钻研学术也让我们深以为幸。
但我们中不少人也在读博期间意识到,自己心目中的梦想工作可能更强调的是人际交往和沟通技能,更追求的是对社会的即时影响力,能产生更丰厚的经济回报、工作更稳定或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无论如何,我们的就业方向应当是我们谨慎思考后的决定,而不是对这个行业缺少机会的妥协,更不是因为对“失败”的担忧或恐惧后的逃避。
博士生的准备工作
为了对未来的职业道路做出最明智的决策,博士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准备。以下是对我本人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希望对各位博士生朋友也有用。
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情。博士深造过程是完成各种体验的过程,包括做实验、课题汇报和指导学生。我发现一个很奏效的方法是,随时记下你在做其中某件事情时的感受,比如很有意思、很享受、很有压力、很无聊或很烦恼。我坚持了四年时间,并总结出了一套规律,它能帮我确定我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举例来说,通过以上方式,我发现我对讨论和演示数据的喜欢远远超过在实验室收集数据。
培养一系列技能。在我博士生涯的早期,我就充分认识到并会刻意培养一些可迁移的技能,如团队协作、学生管理、项目和时间管理、书面沟通和会议演讲等。实验室之外也有很多机会去进行各种体验,如组织活动、教学、公众参与或写博客等等。我本人就曾协助英国免疫学会组织在牛津举办的会议,我还在英国牛津大学给本科生讲授免疫学课程。
关注外界机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我发现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很不错。很多职业咨询师会定期和一些不确定未来方向的博士生交流,并帮他们建立自我评估体系,让爱好、技能与未来职业能大致匹配。我还会浏览一些招聘广告,了解市面上的工作机会和招聘公司的用人要求。
此外,科研招聘会也是一大资源,你能在那里看到不少潜在招聘机构。虽然网上已经有很多招聘信息,但现场招聘会有些你从没听过的工作机会。
约谈对话。不要指望网上的文章或博文能说清楚真实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样的。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信息都来自于与这些岗位上的人进行直接对话。
我发现,很多决定离开学术圈另谋高就的人都意识到这是条坎坷之路,很愿意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组织这些职业研讨会的往往是学生,所以你也可以自己举办一场这样的研讨会。我们系每年会举办四场此类研讨会。在你向系里或项目负责人申请活动经费时,别忘了把这篇文章发给他们看看。
搭建人脉。我很早就发现领英(LinkedIn)账户是个追踪人脉关系网和进行自我展示的好平台。如果你在各种会议或招聘会后向交谈过的对方发送信息 ,那么你在将来向他们寻求职业建议或工作意见时,他们往往都会想起你。拿我来说,很多职业研讨会的发言嘉宾都在会后把他们找工作的详细策略、考虑过的企业等信息发送给我。
利用实习机会。利用你(或你导师)的关系网或冷邮件,咨询他们有没有实习或见习机会。今年2月,我通过之前在某会议上认识的一名编辑,有幸得到了在《自然-免疫学》实习一周的机会。这次实习经历让我充分了解到这份工作的日常内容。我参与了投稿文章讨论,撰写评论,选择论文审稿人。此外,通过与公司内部人员的交流,我还熟知了他们的工作内容:比方说我明白了原创期刊和综述型期刊编辑的区别。
博士生导师的帮助
为了让博士生能在不同的职业选择间进行一次自由开放的探索,就需要一个鼓励他们花时间进行职业探索、并有助于他们收集相关信息的工作环境。
然而,绝大多数导师可能对非学术工作都知之甚少,也没有动力去帮助学生获取这方面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在《自然》2017年毕业生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曾得到过导师关于非学术工作的建议。
2016年,我在牛津大学参与组织了一场面向博士生的“医学职业日”,有人建议邀请一些学术演讲嘉宾来平衡参会的人员构成。但事实是,博士生在学术圈中的职业榜样已经够多了,也不乏获取相关职业信息的渠道。而举办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恰恰在于传达一些博士生平时没有机会获得的信息,这样才能纠正已经出现的不平衡。
只靠博士生是无法扭转目前学术圈的这种文化的。我认为博士项目和各位博导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真正适合他们的职业道路。据我所知,很多导师都以此为己任。作为PI,你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为学生提供支持。
支持学生的专业发展。让学生有机会教学、督导、主持会议、管理协作和撰写论文和经费申请。就我的经验而言,很多导师都在这么做了,但有的PI却还没意识到这些锻炼机会对学生的重要性。当我在培养某项技能的时候,也是我学习最快、最能收获反馈的时候,比如为一次重要演讲进行彩排。不妨把这种形式变成例行会议的一部分,专门让学生探讨他们喜欢做什么,以及哪方面需要更多训练。
建立灵活的工作环境。我所认识的那些在博士快要毕业时就清楚知道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人,多来自于那些工作环境灵活、压力较小的研究小组。应该鼓励学生花时间多参与那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我自己有幸尝试过不同事物,但我也认识一些天天困在实验室的人,他们往往感到压力山大。
鼓励工作体验。很多正式的博士项目都会给学生一项选择,或者说提出一项要求——在学术圈之外完成一次实习,在我看来这个做法非常好。我有朋友曾用三个月的时间帮世界卫生组织起草政策,还有的帮BBC录制科学纪录片。我知道有过这类实习经验的人都非常珍惜这种体验,导师也能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联系渠道,体现自己对学生进行这类体验的支持。
表达出你的支持。导师能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公开支持那些有可能会离开学术圈的实验室成员和学员。打个比方,你可以在实验室网站上公开表示,支持你实验室成员的职业发展对你来说是很重要,并附上一份最新的实验室校友名录,告诉他们你对这些校友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一些潜在的博士生和博后申请人应该会对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大加赞赏。
高价值的博士头衔
这种关注失败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博士生和博后造成的影响,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读博只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有价值。换句话说,只要你离开学术圈,你妈就认为你的博士算是白读了。说不定你自己也这么想过。
众所周知,大多数博士毕业生最后都选择了其它职业,那他们就浪费了时间吗?绝对不是。你在读博期间逐渐习得或已经习得的技能,是学术圈之外的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你的抗打击能力极强、勤奋、主观能动性强。你基于证据做决定,解读数据能力一流,能清晰地阐述各种复杂概念,是个高效的合作者,非常善于把握任务的优先顺序。而且,你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位证明以上所有能力。
你绝对有理由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
就个人来说,无论我将来选择哪一行,我都不会后悔读博。ⓝ
Nature|doi:10.1038/d41586-018-05838-y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热门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自然》调研了全球5723名PhD的生活,这是他们的回答
点击图片阅读:你有勇气在40岁转行吗?
点击图片阅读: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几率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自然-生物技术》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