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走进莫高窟第76窟精美的壁画,来了解“鹿野苑讲法”的故事。

千佛背后的敦煌故事(敦煌之佛传故事)(1)

这是76窟壁画《八塔变》中的“鹿野苑讲法图”。画面顶部有三身飞天,似一阵风吹过,它们皆踩在云端之上,向画面的右侧徐徐前行。云端之下是一座覆钵型的大塔,塔尖悬挂的经幡随风舞动,塔周身有五位飞天欢喜的散花。塔内有三身佛陀双手合十,正在讲法。塔外众菩萨弟子或胡跪、或协侍而立,认真听佛讲法,甚至连两只鹿也安心卧在塔前,聆听佛的教诲。这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讲述佛法的场景,正是塔前的这两只鹿,代表了这次讲法的地点,即鹿野苑。

这幅画面是根据《佛本行集经·昔与魔竞品》记载绘制的,经文中讲到:

尔时世尊…既出城外,在一水边,端坐而食,食讫澡洗。北面而行,安庠渐至向鹿苑林,而有偈说:

鹿苑鸟兽众鸣声 

往昔诸圣所居处

世尊身放光明耀

渐至彼苑如日天

佛陀在一念之间,下定了宣扬佛法的决心。后来遇到了他苦行时背弃而去的五位侍者,他们成为佛陀最初教化的对象。佛陀到了鹿野苑,向这五人宣说了自己所得的智慧,他们闻法之后,随即也证得了涅槃境界。当然,他们得到的智慧,无法和佛陀相比,所以修成了罗汉,成了佛陀座下最早的五位比丘(bhiksu破烦恼)弟子。当佛陀以佛法化度了五位比丘之时,便为佛教的主体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所谓佛教的主体,即是构成佛教的三大要素,称之为“三宝”:彻悟了宇宙人生之真理的释迦世尊“佛宝”;佛所亲证的成佛之道,是“法宝”;依佛法修行的出家弟子们,是“僧宝”。佛教自此时才得以诞生,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宗教派别。

鹿野苑

作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的鹿野苑,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仍旧不知道它的所在。1861 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创建了印度考古勘探团,并根据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发现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诸多历史遗址。其中鹿野苑就在今印度国北方邦瓦拉纳西,现仅存鹿野精舍和达麦塔遗址。麦塔残部,高达39米,直径达28米余,成为鹿野苑的标志,默默地见证着1600多年前的历史。

千佛背后的敦煌故事(敦煌之佛传故事)(2)

(来源:敦煌创意坊,作者:邢耀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