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好朋友冬哥(老牌知识分子、前PLA优秀心理专家学者)、鹏鹏(工程技术专家、资深工科学霸兼有真本事者)教育我“要看点有用的书”,结合自身一贫如洗实际,深以为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代如何说传统文化?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代如何说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小知识)

古代如何说传统文化

引言:好朋友冬哥(老牌知识分子、前PLA优秀心理专家学者)、鹏鹏(工程技术专家、资深工科学霸兼有真本事者)教育我“要看点有用的书”,结合自身一贫如洗实际,深以为然。

故近来一直努力学习考证、理财等可能赚点小钱的知识,在此背景下,再翻看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竟颇为享受。

这种心理与中医按摩相像,先一通猛按让你疼痛难忍,停止后竟有通体舒畅之感。也再一次验证了幸福果然来源于比较,不一定要绝对好,别人更惨就行。毕竟就真相而言,无论看啥书都不如吃喝玩乐好。

进入正题

基本知识主要来源于9年义务教育的我,为此产生2个疑问:

1.义务教育课本中说古人通常以称呼字、号表示尊重。为什么不依教材尊称杜子美?

2.司马光谥号文正,文正不已经是最高荣誉了吗?称司马文正公不是更显尊重吗?

经查询网络后自己 XJB猜测 理解分析,原因如下:

尊称有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已形成潜规则。

鉴于儒家核心思想是“出仕”,古人当过的最大的官,自然是最高尊称。至于字,实在没有官职了再称呼字。

注1:工部在唐朝属中央政府,即初中历史书中提到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之工部。唐六部每部再设4个司,每部第一司以本部为名,其他3司各有其他名称,各司副职称为员外郎。杜甫这个职务原意就是工部之工部司副司长。

但杜甫并未在中央政府干过,他这个职务是时任四川节度使所推荐,实际人在成都给节度使当参谋,典型的令岗不符情形。

古人是有政治智慧的,令岗不符在如今属于违规,在古代也不够名正言顺。故前面加检校,理解为“相当于”。所以杜甫最高职务大概是享受今天国家部委副厅级巡视员待遇、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注2:杜甫如此才华横溢,为什么没在中央政府干过?

主要是官运不好。大唐还正常运转时,他去长安参加科举,主考官是历史著名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即源自李林甫。这货胡搞一通,杜甫那一届谁也没当成官,白参加一次科举。

然后就安史之乱了,唐肃宗在甘肃宣布就位时,杜甫本来准备去投奔肃宗,结果路上被叛军抓了,错过了第一时间效忠的机会。

因为历史只要深入看书,总是有各种令人着迷的细节故事。比如杜甫被叛军抓住后,王维也被抓了,王维官大,是叛军重点看管对象。两人一对比,干脆把杜甫放了。杜甫继续投奔肃宗,肃宗先给了个职务不高的谏官,称为左拾遗,所以后人也尊称杜拾遗。

后面还有很多故事,最终导致杜甫无奈去了成都,给成都留下了杜甫草堂这一5A级景区。反而祖籍湖北襄阳、籍贯河南巩义没有啥知名景点。因和本文无关,就不再闲扯了。

1.封号、赠与追赠、谥与追谥的含金量不同。

封号是封给活人的;赠号与谥号是留给死人的。正常逻辑肯定是给活人的含金量高,给活人的,是实的;给死人的,是虚的。

君不见,男人花言巧语,相信的总是小姑娘;领导经常表扬,激动的都是年轻人。

王安石的荆国公是封号,其谥号是文,按逻辑先称呼封号。

司马光生前没有封号,只有谥号文正。

另,封号某某公是封爵位,实打实给个公的爵位,王、侯只能是皇帝本家,公爵已经是臣子的最高爵位。

谥号只是代表皇帝对臣子的盖棺定论评价,不是封爵。谥号 公=姓 子,都是后人出于尊重的敬语,不是真的。

2.王安石生前还封过舒国公,为什么王荆公又尊于王舒公?

古代封王、封侯、封公是按地名。都是王,地名代表地方大的就更大,字越少的就越大(1字王大于2字王)。按此规则,最大的是战国七雄,最最大的是秦王(秦王李世民牛掰),公亦然。

王安石首封舒国公,为他在舒州任职时所封,荆州大于舒州,所以后来升级为荆国公。后人再省去第2字,直接称荆公,也是一种再抬高的称呼。

假如王安石再高升1次,应该就封为楚国公,那就是正经的1字公爵了,理所应当光明正大的称为王楚公。

最后一个问题,最大的不是一字并肩王吗?第二大的不是八大铁帽子王之绿帽子王吗?

这位同学,请注意区分严谨的历史学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某部门的宣传报道三者的区别。


麻烦顺手点个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