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中男生音色训练(合唱训练中如何解决)(1)

文 | 郭远

近年来,随着国内合唱环境欣欣向荣,中国优秀合唱团队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老中青三代优秀指挥家共同努力奋进,中国的合唱艺术进入了迅速成长并趋于成熟的时期。如何在训练合唱团员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对于指挥这是一道思考题。在合唱中,人们能享受声部间互相配合协作的乐趣,感受和声带来的美的享受,学会合作。笔者结合多年指导混声合唱团的经验,就合唱训练中“音色融合”问题与广大读者和业界同行分享、探讨。

甄选优秀作品

马革顺为《中国当代合唱作品精选》作序中写到:通过仔细阅读不同作曲家的乐谱,并结合指挥和演出实践,可以积累更多有用的合唱处理手法,以增强艺术的再现能力。合唱作品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如果从配合“音色融合”训练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更多关注合唱作品的织体形态。

常见的合唱作品织体形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纵向和声对应整齐,节奏一致,呈现主调织体形态。二是突出横向旋律线条个性,声部间对比变化较多,呈现出复调织体形态。三是兼顾主调与复调织体,常见的情况是某两个声部结合主旋律演唱二部和声旋律线条,另外两个声部演唱二部和声副旋律,形成既有主调思维又有复调形态的作品织体。

从“音色融合”问题的角度思考,在合唱团训练的初始阶段,应尽可能选择上述第一类作品。纵向节奏对应整齐的主调织体形态,利于合唱团员感受和声的色彩,建立声部间配合的意识,进而有利于改善合唱团的音色融合。当合唱团建立了音色概念后,方可进一步尝试上述第二、三类作品,形成更有层次的合唱作品艺术表达效果。指挥在认清作品织体形态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名家名作。

好的合唱作品,能够训练合唱团员的听觉,促进合唱团员对作品音色的认知和调控。例如舒曼的作品《茨冈》就是一首极具表现力和训练意义的优秀经典合唱作品。作品中大量整齐的和声排列,以及中段各声部的独立呈现,都对合唱团员认识合唱作品整体音色融合与各声部音色特点的认知起到重要作用。这首作品纵向和声饱满,声部之间以三、四、五、六度音程为主,形成了饱满的和声共鸣色彩,和声连接讲究,无不协和和声,因此极有利于训练合唱团员对合唱表现中的“音色融合”处理能力。好的作品,能衬托合唱团,培养合唱团员的良好习惯。

培养合唱听觉

马革顺先生著《合唱学新编》第四章讲到,合唱协调的要求与合唱指挥者和演唱者的听觉和内在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听觉和内在感觉若敏锐,所产生的音响才有美满的可能;听觉和内在感觉若迟钝,就会对协调缺乏要求,所产生的音响也就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合唱作品的诠释中,听觉变得更加重要。无论是听众还是表演者,都应在合唱作品的听上下功夫。

从合唱团员的训练角度讲,指挥要培养的是合唱团员合唱的耳朵,要树立在合唱中淡化“我”而强调“我们”的概念。在培养合唱团员合唱听觉上,要从学会安静开始。学会在别人讲话的时候注意聆听,在欣赏音乐会的过程中保持宁静,让合唱团员首先学会沉下心来,进而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合唱、尊重音乐。当合唱团员在生活中学会安静时,当合唱团排练过程中都懂得尊重作者和作品时,一个安静的情境,便于合唱团员互相聆听彼此的歌唱,及时调整音色、音准、节奏等。

除了作品有特殊表达需要之外,合唱作品的日常训练,应强调收回合唱团员各自的个性化音色,时刻注意个体音色与本声部音色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指挥可引导合唱团员进一步关注本声部与其他声部音色的融合。指挥要深入分析作品,特别要关注声部之间和声的关系、音程的度数以及形成的和声共鸣效果,要对合唱团员提出要求,明确各声部间需要怎样的音色来配合作品。

此外,要特别说明的是,合唱作品的题材、体裁多种多样,作曲家的出发点和作品的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不同的作品有着其多元音乐文化背景。这种情况在民族性作品中尤为突出,根据作品当地民俗和民歌演唱习惯,指挥可引导合唱团员体验不同音色带给合唱作品风格上的变化,进而提升合唱团员对音色融合听觉的更深入认识。

抓好节奏训练

合唱音色融合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合唱排练中的重要元素——整齐。整齐的关键在于节奏。指挥不要误认为合唱团员能视唱出乐谱中的节奏音型就是目标,这样的标准很难达到良好的音色融合,究其原因就是不整齐。合唱中的节奏表达,必须高度统一。

在合唱作品的表现中,首先要训练合唱团员量化整齐地表现节奏型,全体合唱团员的节奏点要完全一致,哪怕有一个人节奏错位一点,都会影响听觉效果。听觉意识要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强化给合唱团员,不放过任何一个音符、任意一个拍节。在全体合唱团员都能做到量化整齐地演唱作品中的节奏时,难度才刚刚开始。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情感的表达与量化的节奏是一对矛盾,在节奏的自由伸缩处理上,指挥要引导合唱团员反复练习,特别是对指挥手势的精准理解与表达。在表达作品情感上,将自由伸缩节奏与演唱中的整齐相统一,从而不给作品的音色融合制造障碍,进而呈现出精准且富于情感变化的作品,做一个音色表达质量好的合唱团。

夯实音准练习

合唱作品的内容揭示是与音响的协调分不开的,而音准、音高是构成协调的基本条件之一。由于声部之间合理的音准、音高关系构成了协调中的谐和,因此谐和与合唱作品的内容揭示有着极为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做到节奏整齐的基础上,如果音准不能得到保障,则合唱团的音色融合无从谈起。一个合唱团的音准不到位,音色绝对不会融合。

关于音准的训练,笔者常用的合唱团训练方法很多,在大量练习视唱的基础上,针对合唱训练,指挥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一是纯一度的练习,全体合唱团员在纯一度上以循环呼吸的方法练习音准的纯度,在此过程中,不仅音准能得到有效训练,还能减少呼吸对音准的扰动。二是和声音程的训练。以纯一度为基础,训练合唱团员以稳定的音准演唱和声音程。三是和弦的训练,和弦的演唱是在具有较好的音程训练基础之上进行的。四是和声的同结构平行位移训练,在此过程中训练合唱团员保持和声结构音程关系准确、稳定且不变。五是和声连接的训练。

上述五种方法,是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在合唱团员未掌握前一类技能的前提下,不要尝试后一种,否则所有的练习都是徒劳的,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果一个合唱团,真的能在指挥引导下潜心练习音准,合唱音色的融合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了。音准是音色融合的重要前提。

深究咬字吐字

正确掌握语言的规律,是表现合唱作品内容的要求上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在音响上不仅需要应有的协调和色调,同时在咬字和吐字上也需要清晰准确,再加上应有的发声能力,就为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提供了比较具体可靠的条件。

在合唱作品的音色融合问题上,咬字吐字主要训练以下三部分:字头、字身、字尾。在常规的声乐演唱中,比较强调较为充实饱满的字身,当然,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和处理需要,在很多作品的演唱中,也会出现特意强调字头或者字尾归韵的情况,以此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或情绪,这都是艺术表达所必须的。

在合唱作品的咬字吐字中,同样会遇到上述声乐作品演唱中所涉及的问题,这些对于合唱作品的表达效果尤为重要,指挥应重视在合唱作品的排练过程中,咬字吐字必须整齐。如果指挥要求全体合唱团员做强有力的字头,则必须在字头部分确保全体进入时间及状态一致,此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的是所有团员都在尽力完成字头的强调,但咬字吐字的点不整齐,这不仅会使表达效果大打折扣,还会影响到合唱音色的融合,各种因素其实是互相制约的。指挥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合唱团员,因为咬字吐字的错乱会快速传染蔓延开,最终导致作品面临崩溃。

同样的,在饱满的字身以及字尾归韵等问题上,要求也是严谨苛刻的,这样才能确保合唱作品的整齐和音色融合度不受到扰动。例如:在演唱作曲家温雨川改编的作品《大鱼》中的“太辽阔”三个字时,语气是强调的,指挥在此处要极为严格地要求所有合唱团员咬字吐字的起始点,尽可能做到整齐划一;又如在演唱《菊花台》中的“月弯弯”的“弯”字时,指挥对归韵时间做出了明确要求,此时一定要将咬字吐字的整齐划一作为不可妥协的标准,一旦咬字吐字归韵的点错位,也将面临作品表达效果差,音色融合度受到影响的问题。

注意歌唱位置

合唱的声音一定要保持高位靠前,高位是绝对的,声音位置不仅要尽量高,而且要唱得轻松,节奏感要强,这是世界合唱的潮流。

指挥需引导合唱团员体验并学会两样基本功:一是低气息,即良好的腹式呼吸作为支撑;二是高位置,即积极有效的头腔共鸣。以上内容要持之以恒地在合唱团中强化训练。

除了专业从事声乐、合唱工作的演员,现在大多数合唱团的团员都是以业余爱乐人士为主,自身的声乐基础比较薄弱。即便有些业余合唱团员从小学习声乐,有一定基础,但仍会因个人演唱习惯的不统一以及一些顽固的演唱陋习导致歌唱的位置不统一。唱同一个音时,有的合唱团员音准偏低往往是歌唱位置不够引起的。可以想见,一个合唱团的合唱团员超过五种以上的歌唱位置叠加在一个音高上时,不仅仅音准受到影响,音色融合更是无从谈起。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一种情况,在同音重复时,即使有良好习惯的合唱团员,也会因懈怠或不够积极的状态而导致逐音偏低的情况发生,指挥应特别强调这些情况下的演唱要求,以稳定有力的低位置气息支撑配合积极的高位置头腔共鸣,获得良好的音准,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合唱音色融合度。

合唱训练中的“音色融合”问题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它涉及的面很广、点很多。作为指挥,要清楚认识到合唱团员在理解力和感悟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在训练实践中关注合唱团员呈现的变化和问题,及时思考和给出有效的训练策略。想法要多,方法要活,对于合唱作品的艺术表达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技巧要严格把持,不做随意的妥协,做到“要求的是对的”“坚持的是对的”“反思的是对的”,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能胜任合唱训练的指挥,进而向专家级的优秀指挥家迈进。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