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习成语的时候,有一个成语是一字之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有些好的诗文,经过旁人改动之后就变得更加完美了。其实这个成语背后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

晚唐时期,僧人齐己非常喜欢研读和创作诗文。他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郑谷,是当时的大诗人。两位爱好诗词的朋友聚到一起,话题肯定集中在诗词歌赋上。

因此,齐己便将自己创作的一首《早梅》拿给郑谷帮忙品鉴,提点意见。这首诗当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到这句诗眉头一皱,觉得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高适最擅长哪种古诗(高适写下一首错诗)(1)

郑谷随即提笔,将齐己的“数枝开”改为了“一枝开”。虽然郑谷只给齐己改了一个字,但是意境却瞬间不一样了。郑谷说:“数枝梅花一起开放还怎么能叫早春呢?”,齐己听后惊喜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高声惊呼:“改得太好了,实在太妙了!”齐己随即恭恭敬敬地向郑谷作揖,这就是“一字之师”的由来和典故,在《唐诗纪事》当中有详细记载。

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唐代诗人高适就曾经是这种故事的主角之一,只不过他的“师傅”是一位无名氏。

对于高适的才华我想我们不需要再多加赘述了,《别董大》、《塞上听吹笛》等等,这些都是千古名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经却写下过一首错诗,还让别人一改瞬间让境界提升了数倍。

高适最擅长哪种古诗(高适写下一首错诗)(2)

相传,高适曾经在游玩过程当中来到了杭州的一座寺庙,眼见秋风徐徐,皓月当空,江水微澜,瞬间诗兴大发,随即挥毫泼墨,在寺庙的一面墙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你发现这首诗哪里错了吗?不着急,我们慢慢道来。

写完落笔,高适颇为得意,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意境神韵都堪称一流。

第二天,诗人便乘船离开了寺庙,一路上还是兴致勃勃,游山玩水还不快活。可是等到了晚上诗人再次来到江边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高适最擅长哪种古诗(高适写下一首错诗)(3)

哪里错了呢?原来,钱塘江有退潮和涨潮的区别,诗人在寺庙当中赏月观景的时候,看到的江水应该是“半江”,然而他却写的是“一江”,所以这首诗就存在了一点瑕疵。

作为力求严谨的诗人,高适很想回到寺庙去将诗词内容改过来,因为这样的诗词留在寺庙墙壁上,肯定会有很多人看到,从而影响他的声誉。

可惜的是,当时因为交通不便,他乘坐的船只已经开出去很远,再为了一首诗回去有有些不值得。更何况他还有公务需要完成,所以只能暂时先放一放。

高适最擅长哪种古诗(高适写下一首错诗)(4)

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是高适心里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情,总是想着能够回寺庙去把自己的作品改过来。后来他终于回到寺庙,可是却发现已经有人将自己这首诗的错误改了过来。

高适四处打听,却没有找到这个改了他的诗作的人是谁,只听一个僧人说是一个路过的书生改的。虽然只是将“一江”改为了“半江”,但是却让这首诗更为优美,瞬间更为精妙了。

当我们仔细品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首诗确实堪称经典。秋风萧瑟,白鹤飞舞,露水晶莹剔透,这样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

高适最擅长哪种古诗(高适写下一首错诗)(5)

诗人沉醉在这锦山秀水之中,清爽宜人,好不惬意。修改之后的第三句是从眺望远方的视角来写的,一轮圆月仿佛沉入了江水中一样,水天相接,颇具朦胧美感。这里也让我想起了白居易所写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也是秋天的景致。

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又落脚到写人上面来。当诗人回到僧舍,看见正在屋内的僧人,心情瞬间平静下来,物我两忘,他们也成为了彼此眼中的一道景色。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清新雅致,诗人那种自然闲适的心境早就跃然纸上了。秋风、松林、白鹤、明月、江水、僧人等等一系列意象结合在一起,不仅没有让我们感觉凌乱不堪,反而构成了一幅唯美动人的秋天之景,浑然天成。

高适最擅长哪种古诗(高适写下一首错诗)(6)

你认为修改之后的诗词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一字之师的故事呢?(后来有资料当中记载,唐末诗人任翻也有一首类似的诗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赏诗词品历史】;想了解更多关于高适的故事,可以点击下方卡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