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是2月14日#情人节#,谈谈对于昨天情人节的几个发现,或者说感受:

1.情人节领证遇冷,多地相比过往数据有明显减少

为啥一年有两个情人节(谈谈今年情人节的几个发现)(1)

为啥一年有两个情人节(谈谈今年情人节的几个发现)(2)

2.情人节晒朋友圈现象变晚、变少,尤其是晒转账变少

3.情人节品牌推广变少,促销类变多

原本想做一期情人节品牌文案汇总合集,结果从奢侈品到大众品牌均在做促销型活动推介,只能罢笔。但文案老家伙杜蕾斯依然发声,而且表现不错。我大概是看了四遍,才终于理解了“爱也是你唯一可以确定的事”,表示图文配合非常优秀。

为啥一年有两个情人节(谈谈今年情人节的几个发现)(3)

几个猜测(越往下不确定程度越高):

1.大众的目光、品牌的目光被冬奥会牵走(这是必然的)

一般2月14日情人节就在元宵节前后,过往大众对情人节的认知在“后春节期的大日子”,也是品牌开工了之后的大传播日子,但今天的冬奥会成为了历届关注度最高的冬奥会,每日的比赛、选手新闻成为了全天的焦点——冰墩墩、谷爱凌、王濛等几乎霸占了所有的屏幕。情人节的关注度自然会降低。

2.在情人节之后的2月22日成为吉日,新人扎堆领证

“20220222”,被网友称为 “最有爱的一天”,百年难遇的领证吉日,“爱爱爱不完”。也瓜分了2月14日情人节的闪光度。

3.情人节逐步变成了常规促销型节日

用户心智里的情人节已经变成了常规促销日,相对更倾向实际的促销活动,企业也看到了实际的转化率提升,因而促销重要度高于品牌推广,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促销选择。另外,当心理上把情人节当作促销日时,用户依然会赠送礼物,但在互联网上的表达欲会降低。

4.大众开始不那么喜欢过洋节

这个可以和后续本土的七夕节的情况做对比。

5.这背后是人口结构的逐步变化,90后逐步结婚生子,节日参与度降低

目前占中国人口比重最大的约30-50岁人群,大都在已结婚生子阶段(1990年出生的朋友已经32岁了),情人节表达欲、情人节氛围感变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