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怎么背得快又可以记住(文言文翻译时省去的几种情况)(1)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人们古 文阅读能力及水平的一种最难的、最重要的、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中招、高招及研究生招生的相关专业都要考文言文翻译,少则五至十分,多则三十分左右。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翻译的常识,来做好文言文翻译。

不该翻译的地方,你翻译出来,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翻译的累赘不顺、影响得分,出力不讨好啊!什么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呢?

第一种情况,多个语气词连用,只需译出其中一个,其它的词都不译。例如: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唐·李白)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句句首三个叹词连用,只翻译“啊”。

(2)句句尾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只翻译“了”。

第二种情况,多个实意相同的词连用,只需译出一个,其它的词都不译。例如: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汉·司马迁)

(2)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汉书· 苏武传》 东汉·班固)

句(1)中“ 藉第令 ”的每个字的意思都是“假使”,只需译出一个,其它的词都不译。

句(2)中“愈益”两个字每个的意思都是“更加”,只需译出一个,另一个不译。

第三种情况,通常意义相反的两个词连用,根据语言环境确定 只译其中一个 。例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例中的“公姥”指公公和婆婆,“作息”指干活和休息。根据具体情况,译文时只保留“姥”和“作”意思,其余两字则略去不译。现代语言中的不知好歹、吉凶未卜中的“好歹”、“吉凶”等也是如此。

第四种情况,帮助语序倒置的标志词不能译。例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唐·韩愈)

(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这两句中的“之”都不翻译,只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第一句的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第二句的正常语序为:宋有何罪?

笫五种情况,衬音助词不译,古人为了句式整齐或者音韵和谐,多出衬字。例如:

(1)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例中的“之”、“思”都是衬音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译。我们读古文时常见的表示时间的词后面,往往有衬音助词:久之、顷之、曩者等。

大家在读古文时,留意上述几种不译的情况,习惯成自然,一定会把古文翻译的准确、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