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四个季节合起来的画(一副画的剥离与交合)(1)

一副与台湾有关的山水画,660年,被一分为二,一端在大陆,一端在台湾。

1999年至2010年,这副画在后人的临摹下又合二为一 。

今天,明天,又会怎样?

其主黄公望若仙魂归来,又会和我们同“悟”些什么?

山水之魂黄公望

黄公望,1269年生于江苏平阳,字子久。此际正值南宋奸相专权,北方蒙古族屡屡入侵,“博学多能”的少年黄公望,这时便暗怀报国之志。

宋王朝于1279年覆灭,改朝为元,黄公望有心跻身仕途,但元朝贵族统治者“重武轻文”并排挤汉官,选拔官员不采用科举制度,规定汉人做官必须从当吏开始,而当吏必须要有人引荐。

黄公望怀才难遇,直到中年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书吏,后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当书吏,经理田粮杂务。

元延佑二年被诬下狱,时年四十七岁。

把四个季节合起来的画(一副画的剥离与交合)(2)

出狱后,黄公望便绝了仕途之望,开始了隐士生活,以卖卜、从画、授徒为生。至此,黄公望一直是云游四方。  

黄公望的画风由此定向――老年出狱云游,仕进之志破灭,精神寄托于佛、道二教乃至全真教,宗教修炼中的打坐、降心、炼性……使他渐入虚静凝神,暗合“诗孤画静”之意,这是他个性画风的最初由来。

云游于山水之间,沉静通融之灵性恰如山水之灵性――“混沦雄厚,岚气滥幅,层峦叠嶂,巨石堆垒,长松杂木,烟云流润,山石明灭,气势雄浑,苍苍莽莽――他的画风也正是与此深度共鸣的山水之魂。

黄公望在他晚年所作《富春山居图》中自题:“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俾先识卷末,庶使知真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大庚寅皲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数年得此画,宏伟长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

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

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

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

这副画当是黄公望山水这魂的顶颠呈现。

把四个季节合起来的画(一副画的剥离与交合)(3)

中国山水画也至此达到一个高峰,黄公望成为元“四大家”之首,他的《富春山居图》缘自“景之喜景之悟,喜时颠狂啸奔,悟时夜坐山中,得之于心,运之于笔”,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两岸峰峦坡石,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

已近八十岁的他,突现平而实奇之风格,仙风道骨之神韵,神灵苍桑之凝结。这副画的艺术修养、笔墨功力和对于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真切感知,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已不止是笔墨间的创造,更是用全部生命完成的。

1354年,黄公望画成《富春山居图》后不久,病故于杭州,享年八十六岁。

一幅画的流浪传奇

1350年,黄公望将此画题款送给了“偕往”观景而得灵感的无用上人。从此,这副画开始了它数百年的坎坷注离。

无用大师死后,此画转至明代画家沈周之手。沈周对此画大惊大喜,在画卷上奋笔题跋,之后又让画友也来题跋,不料朋友的儿子窃取此画卖掉了。

时过两载,沈周竟在古董铺又见到此画,但因凑不齐价钱,终让苏州樊舜举以重金获得。

之后,《富春山居图》在谈志伊、周台幕、安绍芳等人手里流转,直至明末画家董其昌得此画,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董其昌视此画为平生至宝,但在晚年时,也许是有心为至宝找个归宿,又将此画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之矩。

吴之矩有个儿子叫吴洪裕,吴洪裕比父亲更酷爱收藏,吴之矩临死前,就将《富春山居图》传给了吴洪裕。

吴洪裕见《富春山居图》喜至疯狂,遂花巨资为《富春山居图》造了一个楼,叫作“云起楼”。

明末战乱时,吴洪裕携此画逃亡,临死前,他决定将此画为他火殉。断气时,他让侄儿取来《富春山居图》点燃,画被颤抖着投入火苗中,吴洪裕一断气,侄儿就抢捞火中画,但起首一段已烧去,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

从此,小段被称作《剩山图》,大段保留了原画主体部分,被称作《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几经辗转,《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转入清宫,直到1933年,日军侵华,故宫博物院转移藏品,《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由北京经南京辗转运抵四川、贵州,至抗战结束后,陆续运回南京。

1948年底,被蒋家逃军带至台湾。而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数家至汲古阁老板曹友卿之手,1938年转至收藏家吴湖帆之手。

解放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想将此图收归浙江省博物馆,直到1956年,吴湖帆才同意割爱。《剩山图》落户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在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已经历了五任专管员。书画部主任如是说:“《剩山图》是浙江省博物馆最高等级的藏品,五十多年来,只在极少的机会,短暂几天公开展览过。”

把四个季节合起来的画(一副画的剥离与交合)(4)

一幅《富春山居图》,不但绘尽了富春山一带的山水,还一路承载着悠长的人世风景。

六百多年过去了,山水依旧,而人世盘桓回旋,到了这一站,希望是团圆之站。

谁不希望“破冰”的春天过去后,有朝一日,两段画能拼合展出,让世人一饱眼福,一了心愿。”

这副画,从它诞生时起就一路传奇,下至民间收藏之家上至皇帝。清乾隆皇帝于1745年得黄公望《山居图》,在此画中前前后后共着墨诗文56处,盖满了鉴藏宝玺。

1746年,乾隆又得到一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细看这年得的好像更像是真的,但丢不起面子。当时“石渠继鉴”印章是一种真假标志,也是皇家认可的权威,执掌此鉴的官员们当然要顾及皇帝的脸面,明知真为假,偏要假当真,一口咬定前者是真,后者是假。

乾隆也心知肚明,对“赝品”也是爱不释手,自欺欺人地摇头晃脑:“虽然摹董而即董,肖黄而即黄。盖非今日俗人所能为,且其别种,亦有实出旧人手笔,而古香清韻,堪以继武石渠宝笈者。”

但《山居图》还是因了盖有“石渠继鉴”的印章而成为“真品”,而《富春山居图》却被弃之为“编外”。直到嘉庆年间,《富春山居图》才收入《石渠宝笈三编》。

也正是这“真可做假假可做真”的皇家“石渠继鉴”印章,让后人将元代黄公望和清代曹雪芹也扯上了关联。

曹雪芹原来不仅是大文豪,而且是民间颇在权威的文物书画鉴赏家,不少入宫的书画都是经过曹雪芹鉴定的,比如明人商祚所绘《秋葵彩蝶图》。后人研究曹雪芹时,对曹雪芹鉴定此画的时间引起争议,最后就是在“石渠继鉴”印章这里得以澄清,因为同期入宫的那副《山居图》和《秋葵彩蝶图》都盖有这枚印章。

入宫的历史名画,只要盖上此印章即为“真品”,假《山居图》也可以成为真《富春山居图》,正应了曹雪芹一句名言:“假作真时真亦假!”但无论真与非真,也无论懂与非懂,这副“山水之魂”无以伦比的自然神境都是人见人知,这也是极少艺术珍品所能抵达的视觉感知,神奇而又广泛。

今天明天,大陆台湾真正的完璧归真,才是两岸人民共望之福音。

《富春山居图》有着太多悲欢离合。

中国大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牵头力推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1999年7月13日至21日,在《富春山居图》的原创作地,30多位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联手临摹了《富春山居图》长卷。

2005年,浙江博物馆通过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与台方牵线,台湾方面只同意了《剩山图》去台湾展览,终未成事。

2009年,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是《富春山居图》有望合璧展出的一个契机。全国“两会”上,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期间,温家宝总理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此番话引起两岸热议,给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带来新的契机。2010年6月27日,来自海峡两岸的九位山水画家,在富春江畔共同将《富春山居图》临摹于长卷上,并试补了原图的残缺部分。

与此同时再次发出了两岸《富春山居图》真迹合璧展出的邀约。同日,以整幅画卷为蓝本的《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在原创地浙江富阳举行了首发仪式,《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进行了“合璧”。

把四个季节合起来的画(一副画的剥离与交合)(5)

2011年06月1日上午10时,《新富春山居图》面世仪式在中国北京钓鱼台隆重举行,完成整体创作的《新富春山居图》正式亮相。

同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盛大揭幕,老《富春山居图》终于得以两卷合璧,以完整面貌重现人间。

2012年10月29日,《新富春山居图》全球巡展联合国站暨中国当代国画展新闻发布会在上海民生艺术馆举行,正式宣布了《新富春山居图》受维也纳联合国中心邀请。

联合国首邀中国画特展,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办,体现了联合国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认同,表明了联合国希望中国在世界文化融合与促进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意愿。

2012年11月5日,由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等单位主办的《新富春山居图》全球巡展联合国站暨中国当代国画展在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圆形大厅举行。

2013年以来,《时光漫步-新富春山居图》微电影于香港全球首播,中国两岸及全球华人就此有过多次联动与研讨,一副画的“合璧”只是引子,中国两岸的全方位合璧已是主题。今天,明天,将是真正的融合以及融合之后的一体升华,即富春山居图的第三次物化巨作。

是的,两岸文化界共同温习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促进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两岸各方面的交流都是在“同根共祖”的基础上的一种交融,文化艺术的交流更是有着剥离后得以完璧的至高意境。

台北故宫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多于北京故宫,元以前绘画574件,书法155件,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台北故宫的山水画珍品也多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还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代官窑瓷器收藏均占优势,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绝大多数都藏在台北故宫。

另,台北故宫收藏有5615件青铜器,先秦有铭文的约500件,并藏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及部分“天禄琳琅”藏书等,多是独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当珍贵。

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都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的象征。

两岸的交流与共识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根同源,恰如一副《富春山居图》,这一半,那一半,一副中华山水之魂,历史的缘由骨肉分离,也必有历史的缘由骨肉团圆!

骨肉的剥离之痛在渐醒渐复,同根相连的魂魄在共识交融,2021祥兆已现,相信在不远的明天,中国两岸人民将一体同心再塑中华之“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开阔辽远,雄秀苍莽”,山水共鸣之两岸携手,炎黄欣慰之儿孙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