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山东频道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郭强(郭强在建山东第一高)(1)

他是在建“山东第一高”——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总工程师。经他技术坐镇,项目实现诸多行业突破:采用山东省首台“造楼机”、混凝土可泵送到428米楼顶、完成深达38米的超深基坑……

147米、330米、428米……从大众传媒大厦、沈阳华强金廊城市广场到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中建八二超高层建设都有他的身影。

带徒教出6名项目总工,其中4人已担任项目经理,作为超高层领域的导师,他在总工岗位上甘之如饴,以工匠之心执着钻研技术难题,在行业突破中,不断刷新着天际线。

他就是中建八局二公司高级工程师郭强。

“造楼机”驾驭者

眼下,在建“山东第一高”——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正以每5天一层的速度在快速“长高”,这得益于采用了行业内最先进的“造楼机”。

这台“造楼机”是山东首台,也开创了省内超高层建设的技术先河,荣获一项省级工法和两项国家专利。

驾驭这台“造楼机”的,是项目总工程师郭强。这名有着10余年超高层施工经验的老把式,早在2015年,330米沈阳华强金廊城市广场项目,就成功运用了“造楼机”。

想要驾驭“造楼机”,并非一般人能为之。从安装到智能爬升,再到日常检查维护,都需要一名经验充足的高级工程师亲自坐镇指导。每一个构件都不容忽略,比如10个大型液压油缸,运行必须完全同步,高度差要控制在10毫米以内,否则可能导致平台受力不均发生安全事故。

“造楼机”还有一个名字——智能顶升平台。顾名思义,随着楼层升高,它会不断智能爬升,同时负载大量物料,平台上操作工人如履平地般吊焊钢构件、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像织毛衣一样,“造楼机”最终筑造完整栋高楼。

这个大家伙拥有1000多吨的体重,同时可负载1000多吨的物料,相当于2000多辆小轿车,附着于楼顶。

郭强介绍,一台“造楼机”从厂家生产到组装完成第一次爬升,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它需要土建、机电、液压设备、控制系统、钢结构、模板加工等多专业配合,最后通过BIM模拟建造完成深化设计,在使用前,还需多次方案研讨评审、专家论证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由于千头万绪的构件,造楼机的每次爬升,都需要郭强亲自坐镇指挥。顶升前后必须按照流程逐项检查,检查一次至少两小时才能完成。

回想技术突破的岁月,郭强感叹,2014年,为使用“造楼机”,他和项目团队,经多方努力,前往天津117大楼等超高层等项目学习,俯下身子、拜师学艺般虚心求学,随后经过多次研讨论证,经过一年多潜心准备后,“造楼机”最终成功应用。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郭强(郭强在建山东第一高)(2)

不是一般的“山东第一高”

不仅拥有省内首台“造楼机”,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项目,这座凝聚着郭强心血的摩天高楼,诸多施工技术刷新了行业记录,包括高承载力、大直径桩基施工,超厚超大底板施工,大型塔机自爬升技术,超高压泵送技术等。

超高层核心塔体采用自爬式外挂动臂塔吊。自爬式动臂塔吊可以随着施工进度,自动向上爬升,不再需要像传统塔吊那样,在建筑外墙预留一整根长杆式的塔吊立柱,为外墙施工省出了空间。

在建“山东第一高”的动臂塔吊,其起吊吨位在省内也是屈指可数。

“该项目使用了3台动臂塔吊,最大可吊运80吨的重物,相当于60多辆小汽车。”郭强介绍,动臂塔吊本身自重300吨,却悬挂于仅0.5米厚的建筑外墙,“为保证塔吊安装,对墙体进行有限元验算,进行加固加强”。

为确保超高层稳定性,楼体单层钢筋用量达到了500吨,混凝土达1000立方米,是常规建筑的数倍。

大楼的底座,也就是底板,厚达12米,相当于4层楼高,使用混凝土高达21000立方米,创新混凝土浇筑方式,2天就一次性浇筑完成。

为确保桩基承载力,项目采用大直径桩基,桩基立柱截面,长宽达2.8*1.5米,相当于一间屋子。

“混凝土可通过超高压,直接泵送到428米的楼顶。”郭强介绍,这离不开他和同事并肩研发的高性能泵送砼技术。

向超高层迈出第一步

十年来,郭强一手参与并见证了公司超高层建设从无到有,再到强的整个发展历程,个人也逐步从初生牛犊的施工员,成长为超高层领域的技术“大拿”。

2010年,在经历施工员、工长后,郭强正式迎来人生第一个担任总工程师的项目——大众传媒大厦项目。

也就是这座147米、当年济南排名靠前的高层楼宇,毫不客气地将郭强为难了一把。“打桩基,以及将混凝土泵送到楼顶,这两项技术难题,一辈子都不会忘。”

由于现场毗邻趵突泉、黑虎泉,地下溶洞特别多。灌注混凝土制成桩基时,来了大麻烦。“正常一根桩基,可能仅需要20立方米混凝土,但灌注三四十立方米混凝土,还见不到砼的影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克服该难题,对于小溶洞,郭强等人使用混凝土填堵,大溶洞,则选择使用钢套筒。当年没有先进的探测设备,郭强就亲自上阵,用做好的吊笼,下去勘探。

为避免溶洞导致桩基偏斜,郭强等人就使用潜孔钻引孔、填充毛石等方式。靠着迎难而上的干劲儿,一根根桩基保质保量地完成了。

超高层建设,还需要面临的一项难题就是,如何把地面的混凝土泵送到楼顶。当年还没有成熟的超高压泵送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郭强等人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优化混凝土配比,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减少泵送过程中的阻力,终于成功。

回头看一看走过的路,一座座超高层,技术难题层出不穷,但也正是在难题突破中,才有了今天的超高层大拿。

远赴沈阳开疆破土

亲自下桩孔勘察、不厌其烦研究混凝土配比……正是看中了郭强在大众传媒大厦项目这股肯吃苦、不服输的韧劲,2012年7月,公司选调郭强远赴东北沈阳,以项目总工身份,参建时下“沈阳市第一高”——330米的沈阳华强金廊城市广场。

郭强至今还记得初涉陌生市场的那股辛酸。“下午三点多去市场买被褥,竟然关门了。真的是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郭强介绍,一切都只是开端,后期建设过程中,从手续审批到项目建设,再到技术难题突破,整个过程几乎全部是靠探路摸索走了过来。

也就是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郭强和项目团队,创下了诸多行业不凡的业绩、不朽的篇章。在超高层施工、地下结构逆作施工、超厚筏板混凝土分层浇筑等领域,实现了诸多技术创新。

郭强也创造了诸多的人生第一次,也是公司的第一次:东北首例超深超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分层浇筑技术,确保大楼坚固可靠、安全耐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空中造楼机”,满足了安全、快速、适应性强的施工需求……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郭强(郭强在建山东第一高)(3)

十年总工拿下华夏奖

2016年,郭强参与的《严寒气候条件下混凝土防冻性能和施工技术研究》,一举获得2016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能够斩获这项与鲁班奖齐名、全国建设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实属不易。

技术成果的获得,正是在沈阳开发330米超高层的艰难岁月。时下严寒期漫长的东北,想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是不得已且必须攻克的一项技术难题。

为突破技术困扰,立志于将在建的330米超高层打造成为一座百年工程,郭强带领团队联合科研单位,从负温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受冻临界强度、强度发展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最终研制出了以低温早强型及抗粘土型聚羧酸减水剂为基础的低负温混凝土防冻泵送剂。

自此,严寒气候条件下混凝土冬期施工技难题,被彻底打破,填补了建筑工程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在提高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水平方面意义重大。目前该项成果现已成功应用于北方地区的交通、煤矿、市政、水利等领域。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一致认定,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0年时间里,郭强参与总结了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专利15项、5篇论文、两项省级工法、一项华夏奖、两项省级QC成果、一项国家级QC成果。

10年总工之路,郭强仍在默默坚守,演绎着一代超高层建设者的沉静与执着。 (李永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