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1)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2)

甜 草 根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3)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4)

崖畔刨寻甜草根,

家中常备如宝珍。

口干舌燥抿一抿,

润肺止咳口生津。

——顺口溜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5)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6)

传统

美食

真也叹服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家的智慧,也不知道这名字是怎么起的!就只“甜草根”三个字,便把这一植物的特性,准确、全面,而又口语化地描绘出来。“甜”,是说它的味道甘甜;“草”,是说它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是说它取的是这种植物的根和根状茎。三个字,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十分贴切。

“甜草根”,在孝义一带,是一种野生的植物,多生长于西部山区的丘陵旱垣地带,特别是驿马岩庄地区的崖头塄畔,东许垣上土层较厚的沙质土壤中。用孝义话来说,它“皮草”,就是耐干旱,耐寒热,耐盐碱,易于生长,扎根很深。一株甜草根,往往根扎三四米一丈多深,且根根须须四处蔓延,刨甜草根得挖得随根沿深,纵横漫延,才能完完全全刨出来。

过去,农村山乡缺医少药,但凡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很少延医问药。“穷苦家家人也耐”,不是硬抗硬顶熬几日;便是刮刮痧子、拔拔火罐,哪有闲钱去看病买药?何况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呢。甜草根便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常用药了。西部山区的人们,在崖头塄畔刨甜草根备用。东部平川的人们,赶集上会买几根。如有上火口干、气短咳嗽、肠胃不适等轻微病羌,抿一截儿甜草根,就能缓解病情。夏秋季节,常常会看到中老年人抿甜草根,有病治病,无病预防,似乎成了乡下人的习惯。因为甜草根味甜,抿到口里甜甜的,满口生津,不住地抿抿,口水咽下,确也能起到润㗋、开胃、养肺的作用。有时,孩子们不听话,哭闹不已,给一截儿甜草根抿,象糖块一样,也能哄慰一时。因此,在孝义乡间,甜草根便成了一年四季家家常备的食品了。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7)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8)

传统

美食

孝义市漕溪河流域的宜兴村玉泉山,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玉皇大帝古庙会,民间俗称“甜草根”会。古往今来,凡来赶会的人们都要买上点甜草根,才算是真正赶了宜兴玉泉山庙会。

宜兴玉泉山“甜草根”古庙会,源于一个神奇的民间传说。宜兴村与小王营村地土相连,祖辈联姻结亲,安居乐业。小王营古称“圪柳塬”,也叫“圪柳院”。据说歪脖子柳树周边几宅院内,住着二三十号人。有一年春天,这里来了约有二百余人的队伍,是魏将吴起的部下,领头人叫王陶。这支队伍可谓仁义之师。他们从不骚扰百姓,垦荒地,种粮薯,植果木,与村人合作搞生产,和睦相处。队伍来到的第二年,遇到大旱,秋后颗粒无收,眼看就要断粮绝炊,各种疾病也蔓延开来。有的咳嗽,有的胃疼,有的肚胀,有的出现了浑身浮肿、皮肤发痒。正在危难之时,忽见一白须老翁飘然而至,念念有词,多日积痨,须有神奇妙法方可治愈。王陶听罢,急忙跪地祈祷,仙道多多指点,救救芸芸众生。老翁哈哈一笑,好人善人,定有好报。说毕,就骑一青牛向漕溪河方向去了。次日,正好是三月十五日,王陶率部来到玉泉山玉皇大帝殿,祈求玉皇大帝恩赐救命良方。翌日晨起,各营地官兵惊异地发现,营地周围一夜之间长满了绿色禾木苗。在王陶房门板上贴一黄绫符偈,上书:甘草甘甜性本温,调和诸药首为中。通经暖胃消红肿,补气养肺又壮精。众军民看后才醒悟,这是玉皇大帝连夜派仙家行至“圪柳塬”上空遍撒甘草籽,才出现了遍地的禾木苗。军民挖苗根煎服,病体痊愈。因为这种根系甘甜味纯,口感甚佳,人们便给它取名为“甜草根”。魏将吴起亲书“御草甘根”匾,悬挂玉泉山庙内。

往事越千年。“甜草根”甘甜可口,味甜清凉,润㗋下火,温肺止咳,渐渐地成为民间必备良药。当地人每年春天将挖刨出来的“甜草根”,在三月十五玉帝庙会时,供献在玉帝神像前,并在庙会上出售,好让更多的平民百姓得到甜惠。于是,就有了“甜草根”会的叫法,一直沿续至今。

美丽的神话故事,显然是寄托了劳动人民㭕病免疾,追求身康体健的美好愿望。从中,也说明了“甜草根”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确是农家保健祛疾的一味良药美食,也说明了孝义南乡一带盛产“甜草根”,要不,怎么会有“甜草根”庙会的传统习俗呢!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9)

杨凌蘸水面的做法大全窍门(梁镇川专栏吕梁美食)(10)

传统

美食

甜草根”在中药中名为“甘草”,是“甜草根”经加工泡制的一味良药。甘草之所以有甜味,主要是甘草甜素所致。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药源丰富、药价低廉;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众多的中药方剂里,起着诸多方面的微妙作用。从远古开始,甘草就被医家所重视,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它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这样的尊称。陶弘景说:“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又说: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七世纪甄权也说它“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然而,甘草决不只是担负调和诸药的重任,也不仅限于能解诸毒,它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及解毒之功,能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与金疮肿。《名医别录》说甘草能温中、下气、止咳止渴,解百药毒。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协合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甘草有生用与炙用之别。中医临床上早已总结出,甘草生用则通,灸用则补的经验。因其性味甘平,以清热降火解毒为长,用治疮疡肿毒、湿疹、发热等须用生甘草。如经蜜炙后性味变为甘温,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有温中散寒,除邪热,补脾胃,润肺益气之功效。甘草的根和茎入药,其成分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甙元,还原糖,淀粉,胶质及矿物质等。

————————

【注】

* 但凡:孝义土话,凡是的意思。

* 皮草:孝义土话,说某人不太讲究,吃皮耐厚;说某种东西不讲条件,好伺弄,都用这个词。

作者

来源:“木易真金”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吕梁市新闻办官方微信“吕梁发布”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