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策略(贺老师)

素养导向的新时代教育,课堂教学进入“大教学”时代。大教学之大的特点是:从知识中心走向素养中心;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从理论性走向实践性;从低阶能力走向高阶能力;从浅层走向深度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跨学科学习;从快教学走向慢教育,更加重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希望学生成长为有品行,品格,品位的大人物。以下是我对素养导向的新时代教学的几点具体看法,与大家共享。

1.情境教学法(搭建大舞台)。

无情境则无教学。教学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坚持学习开始于知识正在发生或正在应用的真实境况中。情境包括简单情境和复杂情境,结构良好的情境和结构不良的情境,要不断探究复杂情境和结构不良的情境下的教学探究。

所以要坚持知识的建构主义,知识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搬运出来的。从教学程序看,传统教学是“概念先行”,即学生先自学概念,然后再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知识中心观,有其自身的意义。如果从素养导向角度看,要求知识从真实情境中抽象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素养得以产生,理解也更深刻。如果说传统知识先行观的教学属于左倾主义,则情境教学则属于右倾主义,有人认为,课堂就是一个情境展示的大舞台,是知识应用,探究实践的主阵地。我认为最好的教学应该介于左倾与右倾之间。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知识可以采用传统概念自学方式,有些重点和难点知识需要采用慢一点的“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

2.思维教学法(分配大任务)。

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发动机,驱动器。大任务是大观念的承载体。大任务就是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调学习结果的可视化、共享化。

素养导向的教学必然是思想与思维的统一。“最好的教学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和指导学生的做事。”思维能力是新教学最本质的追求之一。大任务意味着要在“高阶思维能力”的议题探究中才能更好的形成素养。所以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重点解决的任务如同战场中军人要啃的“硬骨头”。所以“大任务”往往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能培养学生高阶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逻辑与辩证能力等。未来课堂的目标指向是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

相反,传统教学的任务或问题思维含金量较低,偏向“死问题”,只是对事实和概念的简单对接,缺乏深度的分析。更高级的环节,如应用、评估和创造,一般都不涉及。如果学生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会导致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新题型,或者需要创造的地方,无所适从,一筹莫展,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直接面对分析,应用和创造的高级技能。

大任务来承载了大观念,以主题、活动、项目等任务的实施来实现对原理、法则、态度等大观念的掌握。

举例说明:我们来看看指向高阶思维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条横跨非洲的铁路,设计时要考虑成本、气候影响、人文和政治因素等因素。这份教学设计直接抛给学生一份具有挑战性和高阶思维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非洲这一主题的内容,并综合多种因素,应用各种知识设计一个方案。这个任务涉及到关键事实的获取和整合,分析判断,综合应用、创造设计以及批评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还涉及到团队合作、自我调控等元认知知识。

高阶思维导向的活动还有个特点,是以高阶任务带动低阶思维发展。如果你要去设计一个方案,先要评价和分析;如果你要评价和分析,那先要制定方案;要制定方案,还涉及到关键知识和概念的应用;要应用,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是必要的。这样形成一条表现型任务引领下,整合和带动多种思维发展的学习路径。

3.生本教学法(争做大主角)。

舞台上的主角是谁?传统教学认为,教师应该是舞台上的主角,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才是每节课舞台故事的主角。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推向舞台的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给予学生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充分的自学、合作和探究中实现素养的提升。

大主角还意味着学生要在态度上积极主动,奋勇争先,努力做好课堂的主人。

4.活动体验教学法(演好大角色)

活动教学是概念生成主渠道。素养导向的教学下,强调通过学科活动推进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探究,生成知识,增长智慧,内化情感。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多维度多样性。从佐藤学对话理论看,包括与教材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师生之间对话,人与社会的对话等,倡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活动。从活动方式看,包括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实践等。新教育时代,更加突出具有高阶和深度特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中对立足教材活动设计,认真实施好教材活动建议。比如教材的课后拓展实践部分,教师每节课都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努力完成课外实践活动。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实践成为各学科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关键词和中心词,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类的要求,如观赏、阅读、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观察、考察、制作、创作、创造等,学习的行为动词极其丰富,都是指向高价思维。

5.大概念(大观念)教学法。

大概念是课堂教学的统领。大概念学习的核心是关注碎片和零散知识背后的结构、联系和规律。是追求知识能力的应用和迁移,是追求道德价值和力量升华

大概念的教学,让教学走向整体性,综合性,深度性,实践性。大概念认识,包括核心概念,方法规律,人生哲理等大道理。这意味着课堂教学要善于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体验到经验,通过思维的加工,获得抽象层面的大道理。课堂教学中大概念的土壤是情境,大概念是从情境中生根发芽,生长起来的“大家庭”。

6.大单元教学法。

大单元教学是目前教学理论中最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目前教学理念中最高级的教学策略,目前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把这一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和教学比赛活动中,教师普遍能自觉运用之。所以我们的教师要逐步理解并运用好这一新理念。

现阶段教育更多的是站在课时教学上来进行的,但是大单元教学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与迁移运用。大单元教学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大单元不只是同类知识内容的组合,而是目标、任务、情境、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多种元素的整合。它已经不是一个知识内容的单位,而是一个指向素养的课程细胞,所以说它是“大”的。从目标与内容看,大单元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是多重教育价值的有机统一;从学习方式看,也是综合的,是以任务引导,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而这些又有机地整合在一个整体设计里,集中表现为内容重组和流程再造,形成新的单元教学结构。比如说一册书有八个课时单元,全部学习完以后,我们可能会得到六个或四个单元细胞,这是由其内容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所决定的。我们九年级二轮复习中通常可以运用好大单元教学理念,对知识,情境,问题等元素进行主题整合。

大单元教学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分解课标,驾驭教材,读懂学情的基础上,按学习逻辑以大主题或大概念统领、大任务驱动、大情景创设,大问题聚焦、思维大迁移,评价反馈、作业设计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化、科学化特征,即最小的课程单位或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素养立导的教学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多维度的教学方式。素养导向的教学不是学生的知识或能力的拥有状况,而是学生愿意和能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精神状况。

高效策略抓好教学质量(素养导向的六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