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部交响乐
深情讴歌了中华民族
源远深厚的历史
和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
有这样一首大合唱
生动地展现了
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
向全世界发出了
民族解放的呐喊
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以反抗外来侵略为诉求,以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为指向,以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为理想——这,就是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3月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共同完成的——《黄河大合唱》。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本期致敬
《黄河大合唱》
严镝、瞿弦和、郭淑珍、田青、张安东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
1939年4月13日,延安的陕北公学礼堂座无虚席,抗敌演剧三队正在举办汇报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刚刚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词作者25岁的光未然身穿黑色的斗篷,在一束聚光下朗诵,演剧三队24人合唱,鲁艺音乐系20多人伴奏,曲作者冼星海在台下监督护航。演出临近结束时那阵阵震撼人心的军号和大鼓声使人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 光未然
《黄河大合唱》曲作者 冼星海
这部传唱至今的伟大作品,从开始创作到搬上舞台只用了短短46天时间。1938年9月,光未然奉周恩来之命,率领抗敌演剧三队,赴黄河东岸的山川,慰问鼓动前线将士抗战。三晋大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如火如荼,延水河畔全民抗战的呼声响彻云天。东渡黄河的所见所闻激发了光未然最初的创作灵感,他要写一首描写抗战、歌颂中华的长诗。
抗敌演剧三队
两个月以后,光未然坠马,住进了延安的和平医院。他连续五天口述了400多行的《黄河吟》,由队员胡志涛记录成稿。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在延安的一个朗诵会上,年轻的光未然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吟诵了刚刚完成的诗歌作品。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一直在凝视静听的冼星海激动地站起来,一把抓过诗稿兴奋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
光未然生前回忆创作往事
拿到歌词后,冼星海没有急于动笔,演剧三队的队员们分别向他详细地介绍了抗战前线的战斗体验和渡过黄河的惊险场面。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后,冼星海开始谱曲,六个日夜,他没有走出窑洞,完成了大合唱简谱的创作。
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现场演唱《黄河船夫曲》(朗诵:瞿弦和)
《黄河大合唱》的演出
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首演后,这部作品在延安不断地被演唱。1940年2月,冼星海在延安指挥当时最大规模的、500人的《黄河大合唱》演出。《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节目组邀请了当年参加演出的歌唱家、百岁老人孟于,到节目现场讲述她亲身经历的故事。
孟于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据孟于回忆,1939年她来到延安,报考了中国女子大学,入学第一天,就接到通知,要参加最大规模的、500人的《黄河大合唱》的演出。那时合唱队的队员们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练歌、背歌上。后来在延河岸边,冼星海带她们合排了三次,他教会了合唱队的队员们怎样投入感情,怎样想象、理解和表现歌词内容,这些都让孟于受益匪浅。
排练《黄河大合唱》
1940年2月16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中央大礼堂演出。那个时候的乐队非常简陋,只有几把小提琴,都是同志们背到延安的。尽管条件困难,但是合唱队的全体人员用发自肺腑的歌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战斗力量!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孟于第一次认识到音乐的伟大力量。
《黄河大合唱》参演人员
黄河是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大合唱》用“黄河的咆哮”代表民族的抗争、怒吼,引起全世界华人的共鸣。《黄河大合唱》的体裁是西方声乐套曲,冼星海将西洋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完美结合,创作了这样一个中西结合的典范。
《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
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现场演唱《黄水谣》
复排《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打击侵略、鼓舞士气、凝聚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1970年5月,改编自《黄河大合唱》的《黄河》钢琴协奏曲诞生,七十年代开始,《黄河》以钢琴曲的旋律在世间流传。
《黄河》钢琴协奏曲
1975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来到北京,希望在冼星海逝世的又一个纪念日到来之际,能有纪念他的演出活动。钱韵玲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够演出、广播、出版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毛泽东主席阅读此信后指示:印发在京中央各同志。中央乐团紧急召集排练《黄河大合唱》,准备赶在十月份公开演出。
冼星海与妻子钱韵玲
由于条件所限,冼星海所写的延安版《黄河大合唱》是简谱,几乎没有乐队伴奏。尽管四十年代初冼星海在苏联曾写过一版带乐队伴奏的总谱,但受战乱影响谱子也不是很完美。为了圆满完成演出任务,中央乐团决定由严良堃牵头,他与田丰、陈兆勋、施万春三位作曲家一起创作改编了适合演唱、演奏的75版《黄河大合唱》。
严良堃
参加了1975年《黄河大合唱》复排的歌唱家郭淑珍来到《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节目现场。郭淑珍讲述了当年复排《黄河大合唱》的经历,因为要参与独唱演员的选拔,郭淑珍三天三夜都睡不好觉,就琢磨怎么唱好《黄河怨》。
郭淑珍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试唱的时候,郭淑珍全身心投入,唱完以后,觉得手脚都麻木了,她躲在中央乐团排练厅的大柱子后面,不知道自己的演唱效果怎么样。过了一会儿,指挥家李德伦走过来对她说:“郭淑珍,你唱得太棒了,把我都唱哭了。”
李德伦
年轻时的郭淑珍
据郭淑珍回忆,七七事变时她差点被敌人的炸弹击中,这种经历加深了她对歌曲的理解,郭淑珍演唱的“郭版”《黄河怨》也成为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88岁时的郭淑珍
《黄河大合唱》中的经典朗诵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段,解放以后,《黄河大合唱》一般都只演七段,第三乐章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不演的。1986年,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想要出版包括第三段的、全本的《黄河大合唱》,他们找到了严良堃指挥,表达了录制全本《黄河》的愿望。严老说:“你要恢复第三段,我得找瞿弦和。”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瞿弦和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时至今日,瞿弦和已经在近200场《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中担任朗诵。据瞿弦和回忆,他第一次拿到发黄的歌本,和夫人开始在家里试验,夫人哼着曲子,瞿弦和朗诵,结果发现朗诵结束了,音乐还没有完。后来瞿弦和向严良堃说明了情况,严老找到配器高手施万春,重新编配了背景音乐。
瞿弦和与夫人张筠英
施万春
光未然先生特地到剧场观看了恢复第三段的首场演出,他在后台握着瞿弦和的手说:“谢谢你!”光未然和瞿弦和的眼睛里都含着泪花。从那以后,《黄河大合唱》就演出八段体了。
瞿弦和
瞿弦和现场朗诵
世世代代永远传唱
《黄河大合唱》问世至今,演出不计其数,但恐怕谁也不能超越严良堃“挥动”《黄河》的次数,他演出这个作品超过千场,为《黄河大合唱》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严良堃的学生、指挥家曹丁谈到《黄河大合唱》时激动地表示: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热爱这部作品,所有炎黄子孙应该把《黄河大合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曹丁
《黄河大合唱》诞生在民族危亡的年代,但是它的影响并没有局限于那个时代,战争年代它鼓舞斗志,和平年代它引人奋发向上。现在,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宣传讲座已经走进高校,感动了许多青年。《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艺术的升华和典范,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成为了全体中国人生命当中的一部分。
在高校举办的《黄河大合唱》的讲座
本期致敬嘉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名誉所长 田青
表演艺术家 瞿弦和
指挥家严良堃之女
音乐出版社副编审 严镝
光未然之子
工业产品设计师 张安东
致敬词
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首儿女唱给妈妈的颂歌
一声面对屈辱发出的怒吼
一次民族解放的生死抉择
穿透岁月,歌声依然嘹亮
逝者如斯,惟有气节不舍
你们那时保卫的家园
如今已洒满欢乐
你们流泪流血的地方
正写满幸福祥和
你们奋力拉直的纤绳
已牵动全球的命脉
你们当年吹起的号角
正响彻世界每一个角落
一曲《黄河大合唱》
一唱引来天下合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本期致敬——《黄河大合唱》
致敬词撰文:杨启舫
电视端播出时间
10月1日 本周五
17:30 CCTV-1
10月2日 本周六
18:00 CCTV-4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黄河大合唱》
10月1日 本周五 12:00
登陆央视频客户端
搜索并关注【中国文艺】
观看全网首发
来源:CCTV4《中国文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侯婧姝
责编/杨君君 实习编辑/王奥夫
剧照/和卫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