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制度的思考

早在去年,网课的风靡一时就被许多人视为我国针对现有的学习模式与备考模式的调整与反思。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在大多数人看来虽然略有瑕疵,但在公平性上来说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北大教授陈平老师看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固然存在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高考以后的填写志愿以及大学生活中的学习与研究。

北大教授陈平最新演讲(不拘一格出人才)(1)

众所周知,我国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才。中国未来的发展也要依靠有实力、能创新的高学识、高知识人才。

可我国现有的选拔人才方式真的能选出大批真正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吗?陈平老师通过自己这十几年的观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关键所在。

他认为,中国人是极为富有智慧和创造性的,可是现在大学宽进严出的制度不但没有把大学生本身就拥有的潜力发挥出来,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创新与研究。

‬大学生通过残酷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的殿堂,但即使是北大这样的高级学府,也很少有不能毕业的学生。

只要不是严重违规,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可是他们在大学里学到的技能究竟有多少能用于创造性的研究或社会上的实用,就很难说了。

加上不少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学历,以及社会上人们多多少少存在学历之间的攀比与歧视,使得新一代大学生对考研考博趋之若鹜,可真正考出来又不知道要做什么。

不少网友对此深有同感,他们纷纷发声,称“考研都快成了逃避就业的蓄水池了”、“研究生就是导师的免费劳工,而且证书到手以后还是很难找工作”、“更过分的是,有的公司要求三年留洋经历,连本土的博士都不行。”

可见打工人抱怨职场内卷的同时,学生们的学历又何尝不在“内卷”?

‬多种制度的参考

陈平老师提出,造成这一切的并不是当年“一考定终身”制度下的自然演变,而是参考美国经验参考出的“后遗症”。

众所周知,美国崇尚的是多方面发展的“快乐教育”,同时,由于低水平税收,这部分教育经费的支出就要依靠市场经济来弥补。

反观德国之所以教育福利齐全,则是由高水平税收来维持。

中国参考的是美国的低税收,可是中国许多的大学校园并不像美国一样建在郊区,而是直接坐落于繁华的城区中心位置。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成本增加的幅度甚至超过了美国

由于中国公立大学教授的福利待遇低,成本开销大,因此参考美国MBA模式催生了高速发展的课外经济,利用公立大学的社会声望带动了教育市场化经济的崛起。

北大教授陈平最新演讲(不拘一格出人才)(2)

再来参考德国的教育体系,由于宽进严出的学业制度,除了大学第一年处于适应阶段,不算成绩以外。

北大教授陈平最新演讲(不拘一格出人才)(3)

每年由知名大学淘汰下来的就有一大部分学生,而这些学生也并非走投无路,他们可以选择自行转学,重新挑选适合他们的大专学校。

国外的学生大多非常自信,而且大专学校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就业上获得的待遇通常比留下的本科生更好,因此没有人会感到自卑。

那些有幸通过重重考验留下的学生最终形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强大支柱,虽然人数不多,但重在于精。

教育的本质:不拘一格出人才

陈平老师指出,中国的研究经费是按人头数出来的,但这种方式积弊颇深,因为人多不见得就能搞出真正实用的东西来。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经常弥漫着一股虚荣浮躁的不良风气,就是因为大学太闲了,竞争不够。

不像一些德国知名大学,许多学生为了吸收一节课的知识挤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生怕错过知识点,有的还会录音、记笔记,到处都是满当当的学生。

重要的是他们不歧视大专,因为大专生和本科生之间只是选择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

曾经的中国也有这样的经验,毛主席曾经规定只要能打胜仗能立功就可以从士兵破格提拔到指挥员,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实用在进行,所以才取得了那么多场高效率的胜利。

历史上也有不少科学家在没有取得高文凭的情况下做出远胜于诸多博士、院士的突出贡献,因此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不拘一格出人才。

陈平老师提出,我们的大学不应该按资排辈,而是应该按用途来分,分为教学型和研究型。

北大教授陈平最新演讲(不拘一格出人才)(4)

教学型大学可以着重于培养理论知识,但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注重实践,不能过于强调课本知识,要鼓励创新,以成果论成败,而不是迷信那一纸文凭。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是说人们无论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学成为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学习方式,网络上满是各式各样的知识分享,高级学府的大学课程也不再高高在上,而随着网课的兴起走进每个人的视线当中。

虽然自学作为一种业余学习方式,在人们的印象中远远比不上全日制学习的精细与全面。

但我们不可否认,历史上多数伟大的学者、科学家与发明家都是善于自学的人才。自学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

遥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制度刚刚恢复的那个冬天,报考条件还十分宽松,当年通过一本教材刻苦自学而成功考取第一第二名的那一对夫妻,当时的学历还只有初中水平。

从这件事足以看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一旦失去这些所谓的条条框框限制,今日之中华必将迎来井喷式的人才辈出。

当知识差距不再等同于贫富差距,当市场化的教育经济迎来科学健康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水平也会再次有所提升。

当每一个人都抛弃功利心,只为了兴趣二字去学习、工作和做研究的时候,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也就在无形中迈出了新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