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如果古代有功勋章的话,他应该是能从前胸一直挂到膝盖的那种,诸子百家中“兵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知名度太高,高到几千年都有他的传说,而且神秘又长盛不衰,在各种官方和民间排行榜中长期霸榜,太史公专门为其列传。
先看出身,从渊源来讲,他是楚国人,与当时的楚怀王熊槐一起往上追述十代的话,都是楚平王熊居的后代,出自芈姓,不过十代下来,他也只能算是平民一个了。
他霸了几个榜,一起来看下。
1、战国四大名将,位列第一,另外三位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秦国的王翦。
2、四大“武安君”之一,历史上共有四个人被封为“武安君”,秦国的白起、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赵国的李牧、楚国的项燕。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荣誉,以武安天下,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3、“武庙十哲”之一,唐肃宗时将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战国时只有两人入选,吴起和乐毅。
4、“战神”,第一要能战,小言之,勇冠三军,身先士卒,大言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勇武刚猛的将军数不胜数,战无不胜的战神却争议良多,但白起的地位不可撼动。
5、“千古第一杀神”,白起一生战斗无数,胜仗无数,杀敌无数,无论以人数算还是以人口比例算,杀神当之无愧,战国时期,列国人口不过两千万,而死在白起手里的人口就超过一百万,热兵器时代都很难实现,况且在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的早冷兵器时代。
6、“七十二名将”,宋宣和五年(1123年),为古代名将设庙,白起位列其中,前十的存在。
7、“中国历史百大名将”,中国历史上百大战将,历史级别也是前十名。
从其人生履历来讲,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基层一路拼杀走上台前。
白起的家史历史记载的并不多,说明他的家族当时并不显赫,能够记载的也仅是楚平王的后代,年纪轻轻便加入行伍,成为一名秦国锐士,在战斗中不断立功并崭露头角,最终被魏冉看上,从此走上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舞台。
年轻的白起之所以能崭露头角,有两个因素,一是得益于商鞅变法后的“军功爵”制,他个人本身有才能,作战勇猛,不断立功受爵;第二是被伯乐发现,即被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看重,给予机会和推荐,有了合适的舞台,白起如猛虎下山,游刃有余。
第二阶段:个人才能充分施展期。从公元前294年担任左庶长开始,攻韩国、打韩魏、攻魏国、打赵国、伐楚国、伊阙之战、攻郢都、战上党、长平之战,一生大小战斗不下百次,无一败绩,一生的荣耀贯穿人生的这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
第三阶段:将相失和,被老大猜忌,杜邮赐死。此时的白起已经是垂垂老者,功高盖主,加上有一个小人般的相邦范睢挑拨,原本就对白起有所猜忌的秦昭襄王最终下令赐死白起,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白起在历史的功过一直分为两派,一是作为一代战神,对其战略战术能力给予充分肯定,白起的众多战例一直是经典必读教科书,另一派则是对其“人屠”的不屑,有悖于世俗闵众之心,过于残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单一维度的评价不足以代表一个人,秦,华夏已成,如果肯定秦国统一六国的功绩,则不能单独否认白起的功绩。
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让秦国从灭国的边缘韬光养晦具备了强大的国力;惠文王重用张仪,开创上善伐交时代,让秦国在伐交伐战中走到各列国面前;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等人,在纵横捭阖、你拉我扯的几十年间,让各诸侯国的家底掏空,基本消耗殆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
HR角度看历史,看战略、看战术、看制度、看体系、看招人、看用人,通过历史看人性,观历史,知兴衰,摸规律,懂策略。
白起的功绩有太多的文献描述,不做赘述,换个HR的角度来嗦几下。
1、制度和体系的重要性。经常在反思一个问题,如果白起不是在秦国,而是在赵国或者魏国楚国齐国中的任何一国,白起有没有可能取得这么大的功绩。如果从白起的能力来讲,觉得没问题,仔细一琢磨,很难。首先,白起作为平民出身,在其他几个诸侯国中可能连机会都没有,其他几个基本仍然延续贵族制,平民想要出人头地基本没有可能,无论是魏国还是齐国还是楚国,抑或是赵国。
同期,魏国是魏惠王和其子魏襄王在位,魏惠王是出了名的不珍惜人才,魏襄王则是被庄子老人家评价为最不像王的王,所以,白起在魏国连成长为一名将军的机会都没有。
楚国,楚怀王和其子楚襄王在位,楚国是贵族政治,平民没有出头日,况且楚怀王本身就被秦国牵着鼻子走,而楚襄王胆子小,安于现状,楚国的战力并不是太强,白起一样没有机会。
齐国,齐湣王在位,同样是贵族政治,如果白起拜在孟尝君门下,或许有一定的表现机会,鉴于孟尝君更多是欺世盗名,不会重用白起,即使重用了也是充分控制,有功了一定是自己独揽。
赵国,有一定的可能性,赵国与秦国同源,民风相近,王室传统相近,但也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贵族政治,除非能得到诸如平原君的赏识等才有机会,毛遂是一个优秀的例子。但白起想要取得在秦国的成就可能性则为零。
回到秦国,秦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已经为白起创造了优秀的条件,能够展示自己,能够因军功而封爵,内部善战等等因素。
2、伯乐的重要性。
历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于说明伯乐的稀有性,那如何解决伯乐的稀有性呢?那就是将“人”伯乐变成为“制度”伯乐,通过有效的伯乐制度来选拔,而不是通过个体的人来选拔,单个人的效率太低,而且夹杂太多的人性,人性的差别造成选拔的差别,而制度是最公正的,秦国实际建立了一套选拔人才的体制--“军功爵”制。
从两个维度来看,秦国从孝公开始一直传承的就是选拔人才制,对人才非常包容,成就秦国大业的表面是几个王,实际是一帮的人才,商鞅、张仪、司马错、公孙衍、魏章、魏冉、白起、范睢等等一大批的名才良将,是他们在帮秦国打天下,而背后则是有人愿意给他们机会,会用他们,敢奖赏他们。
而秦国既有最高领导的“伯乐”,更有制度的“伯乐”,全民选才,所以,人才在秦国更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被重用。
白起的第一个伯乐是“制度”伯乐,即秦国的“军功爵”制,第二个伯乐是人,也就是魏冉。
所以,一家公司要选拔人才,光靠人是不够的的,还需要有制度,规模越大,伯乐越少,出头越难,其他几个诸侯国也许有伯乐,可惜伯乐不在民间。伯乐不常有,但可以建立类似于伯乐的制度,秦国的军功爵制就是伯乐制度,用制度选拔来代替了伯乐选拔,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被发现,赛马不相马。
现在企业很多都是制度化选才了,在此基础上增加人的因素,人才源源不断涌入,生生不息。
3、平台的重要性。
秦国的平台很大,远超其他几国,首先秦国的国力强大,第二秦国的战略明确,第三秦国一直在提供机会,第四秦国的奖励从来不吝啬,第五秦国敢用人。
军功爵制让秦国的军事实力成为独一份的存在,兵多将广,而且国家实力强大,有钱有粮有战斗力,在这种平台上,成功的几率更高,而且秦国的目标就是要灭六国统一,必然对战的机会更多,这种实战平台对于白起这种千古良将来说是可遇不可求。
古语曰:筑巢引凤。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引进优秀的人才,可惜没有好窝,人才也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不敢用,不敢赏,又留不住人才,在反复的吸引流失间就放弃了,所以,筑好巢、打好窝最关键,给平台、给机会、给未来,人才还是会源源不断的加入的。当正循环开始的时候,良性螺旋即会打开。而负循环一打开,恶性螺旋也将开启,所以,第一步很重要,得舍得。
4、信任的重要性。
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信任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在行动上。尽管心里也会犯嘀咕,但方向对了,大胆去做,无论是授权商鞅、重用张仪,还是用范睢、用白起,都是这样,而且秦国君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继承来自于孝公的,说服自己,说服身边的人,依稀还记得孝公见商鞅时,商鞅提出的变法有三难:
第一难,须有一批竭力拥戴变法的新锐骨干,居于枢要职位。起新除旧,赢渠梁但全力为变法凝聚力量。 第二难,法制不避权贵,官室宗亲违法,与庶民同罪。六亲不认是难,但赢渠梁能做到。 第三难,国君需对变法大臣坚信不疑,不受挑拨,不中离间。为秦国富强,赢渠梁九死无悔,万难不足以扰乱我心。
百年以来,变法强臣死于非命不知多少,首要之罪,在于国君根基太软。
正是这种传承,让秦国国君一旦坚定信念,便会坚持到底,极少受到影响,无论是孝公时来自于守旧派的围攻还是来自于各个赢虔的亲情绑架,还是惠文王来自于旧势力的复辟还是关内侯的逼宫,都能如一的坚持并给予不懈的支持。
长平之战,秦国耗全国国力,有求必用,一切为白起的一线提供所有支持,再难没有一线难,再难也要想办法,目标一旦确定不更改,而对于手握四十万重兵的白起是无限的信任。
反观赵国,因为不信任,换了老将廉颇,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造成兵败差点被灭国,要不是用计收买范睢让白起撤兵,赵国邯郸已被攻破,等昭襄王缓过神来再次启动邯郸之战时,赵国已经得到了缓冲,不仅全国同仇敌忾,而且联合楚国、魏国出兵,将秦国打败。
5、时代给予的机会。
时势造英雄,白起的时代就是造就名将的时代,如果白起所处的是和平年代,那他可能就是一个农夫,一个可能连家里人都养活不起的农夫,干干农活,求个温饱,遇上灾难可能都挺不过去,时代的一粒尘埃而已。
战国的时代特点,给予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机会,也给了很多人展现自己的机会,典型的外职业生涯超过内职业生涯,很多人被逼成为名将,很多人被迫走了军事这一条路,时代在成就一批人的同时也会扼杀另外一批有专长的人,这就是不同时代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一切。
6、白起个人能力。
白起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有了国家制度体系做支撑,有了老大的信任,手里有精兵强将,在秦国统一的道路上策马奔腾吧。
白起深谙兵法,又不局限于兵法,非常灵活多变,两个事例,一个是水淹郢都,让李冰父子充分利用山川地形的特点积水淹楚国都城,不战而灭楚国十数万兵力,最后占领楚国都城。另一个是长平之战,在敌我兵力差不多并且赵国占尽主场优势的情况下,愣是用计让赵国换将,同时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将赵军分割包围,用一对一的兵力完成对赵军的包围,完成了冷兵器时代的一次伟大创举。
所以,白起的成功是各种条件的集合,有天时、有地利、有人和,更有自己的能力,人有能力了,就需要有伯乐发现,然后有企业的制度体系给予平台展现能力,有了功绩后有封有赏能留住人才,这才是良性循环,而不是如很多公司老板想的那样少花钱不花钱找人才,一是找到很难,即使找到了也留不住,正向循环和负向循环往往因为一年之差而天差地别。
人生的高峰和低谷如此之近,相信白起也没有想到。
长平之战,是白起将旅人生的巅峰,也是他人生的转折。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上奏秦王希望一鼓作气攻下邯郸,直接灭赵。
从内心来讲,秦昭襄王嬴稷是希望白起这样做的,而人性却让他犹豫了。
一是他在衡量现在是不是灭赵的最好时间,二是其他国家的反应,三是秦国能否在灭赵的同时抵挡其他国家的进攻,四是“四贵”已除,白起何去何从,五是白起功高盖主会不会反,六是范睢被间后的添油加醋。
综合几个因素,还是让白起撤兵,从此白起对秦王失望,一再推辞,心凉了。秦王以此为理由,赐死白起,一代名将陨落。
表面范睢是最大的害群之马,范睢是小人,锱铢必较,没有疑问,收取了赵国的贿赂也是史实,怂恿秦王撤兵更是直接结果,抛开范睢的因素,白起也很难善终。
首先,白起虽是秦昭襄王之将,也是秦国之将,而更是宣太后和魏冉之将。白起虽然个人勇猛,有不世之才,他的伯乐却是魏冉,他的机会绝大部分都是魏冉给的。
宣太后实际掌权几十年,一直到昭襄王六十三岁才完全掌握权力,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废除太后,驱除四贵,四十八年开始与白起不信任。
对于范睢来讲,是将相失和,白起看不起范睢,范睢正好借助白起是魏冉旧臣加上功高盖主来说服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与白起最后的对话也是意味深长,白起考虑更多的是秦国的使命和秦国的功绩,而秦昭襄王更关心的是白起你是秦国之将,更是秦王之将,而且忠于秦王要高于忠于秦国。
总结成一句话:你白起不是我嬴稷的人,你也一直没把自己当成是我嬴稷的人,所以,你要死。其他的所谓的功高盖主等都是虚的话,或者是秦王借范睢之口的欲加之罪而已。
所以,白起成就了一世功名,是秦国秦国这个平台,是魏冉的推荐,是宣太后芈月的信任,在他眼中,秦昭襄王只是个吉祥物而已,所以,他忠于的是宣太后和魏冉主持下的秦国,而不是秦昭襄王嬴稷,所以宣太后和魏冉倒台后,留给白起的只是时间问题,看他的价值几何了。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可惜了,逃脱不了的人情世故,摆脱不了的权术征伐,人性自古是高于政治的,而政治则是欲伐人性的。
白起,即使被猜忌,但没有证据,秦昭襄王之所以下狠手直接赐死,根本原因还在于队伍,白起即使有错,罪不至死,按照秦国的赏罚制度,白起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赐死,也许在秦昭襄王眼中,一生被权力架空的恐惧让其更加看重的是对自己的忠诚,所以,历史上才会有一心为国的白起被杜邮赐死,而锱铢必较、人心不古却一切以秦王为中心的范睢能权倾朝野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