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视频挺火,特别戳老母亲们的心,说的是8月20日在贵州贵阳,宝妈晓莲生二胎,新生儿被抱了出来,自己还没出产房的时候。她6岁的儿子一直留在产房门口,扒着门缝焦急地等妈妈。大约是等得太久,急得大声在外面喊:“妈妈,你怎么还没出来呀,我在等你。”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个孩子外表有多懂事)(1)

看过这个视频的人都说这个孩子太暖太懂事了。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个孩子外表有多懂事)(2)

妈妈小莲也对儿子赞不绝口,还骄傲地说儿子平时就很懂事,很会照顾人。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个孩子外表有多懂事)(3)

他经常会问,妈妈你累不累呀,我给你捶捶背,你太辛苦啦。

可是这么暖的一个孩子,为什么我却看到了背后的心酸呢?

女人拼命生二胎的时候,妻子的丈夫在哪里?孩子的爸爸又在哪里?想来孩子的爸爸和家人是遇到了天大的困难,才会叫一个6岁的孩子守在产房外。

想起早前还看过一个新闻,是说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就已经在医院里照顾卧床的妈妈,越懂事的孩子,越让人心疼。正如在一期《奇葩说》上,肖骁说的,“人之所以懂事,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那个守在妈妈产房外的孩子,想来也是因为其他的选择吧。

大河报曾经在15年的时候报道过一个叫“丫丫”的3岁小女孩的故事。

丫丫的妈妈是离异独自带着女儿生活,2015年9月因为交通事故受伤,全身多处骨折,生活不能自理。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逃逸,治疗手术费无着落,身边唯一护理的人员是三岁的丫丫。

上海10月的天气,3岁的丫丫身上穿着仅有的一件秋衣,在病房里为妈妈端屎、端尿、递茶,擦泪,每天用一碗汤面条维持生命。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个孩子外表有多懂事)(4)

3岁的丫丫同样被夸懂事,但是满脸都是与年季不相称的成熟和疲惫,两只大眼睛里闪烁的也是空洞和无助。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个孩子外表有多懂事)(5)

韩恒超 图

生了一个懂事的孩子,也许对父母而言幸运,但对孩子却无疑是一场灾难。

“懂事”并不是孩子先天自带的属性,一个人表面有多懂事,内心就有多绝望。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个孩子外表有多懂事)(6)

人在生命的最初还没有发展出情绪思想,只会根据自己最原始的生理需要用哭闹来唤取回应。被好好养育的孩子,一哭就有人抱,有人提供食物,有人换尿片,擦洗身体,换干净的衣服。这样他们就能和世界建立连接。

可是当一个孩子无论再怎么哭都没有回应的时候,开始会哭得很凶,但过一段时间就不会再哭了。

曾经在前苏联的孤儿院里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母丧生,所以他们有的刚出生就被迫寄养在孤儿院。孤儿院因为人手不够,只能把这些孩子统一放在一起,定时投喂食物,定时换一次尿布。一开始房间里哭声一片,但渐渐的竟变得死一般地沉寂。

心理学家追踪这些孩子的成长,在生理需求层次上,他们能正常长大,但心理上却留下了巨大的创伤。而且心理学家们发现,只有那些在六个月之前被领养的孩子,将来才有获得心理康复的可能。那可是在六个月之后被领养的孩子,一生都将承受这样的心理伤痛。因为六个月之间的孩子大脑记忆力发育还不完全,如果能够及时进入到一个被照顾被关爱的环境中,就会慢慢消退那些得不到回应的记忆。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个孩子外表有多懂事)(7)

一个做幼儿园老师的朋友跟我提到过一件小事,她说班上有个小朋友特别奇怪,每天早上一来都要哭一会儿,开始她以为孩子是因为想妈妈,可是一直到大班那个孩子还是每天早上要哭。于是她问孩子原因,那孩子竟然说,因为他一哭,老师就会过来抱他,他因为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每天早上才哭。

这在心理学上其实是一种“退行”行为,是孩子在修复婴儿期没有获得足够关注的伤害。

小婴儿不会想象,它们会做的只有哭,哭是第一步,如果哭能带给它食物、爱抚、干净的尿片,那它才试着走第二步,用笑来试试能不能跟世界建立连接。如果第一步哭就一直得不到回应,那么它们也不会一直哭泣,而是直接关闭了通往世界的大门,看起来是安静乖巧了,但眼睛里全是空洞的无助。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也曾在他的书里有类似的论点,他说——

“乖孩子是不能提要求,不能发出声音的孩子。而健康的孩子必然有活力,而活力的展现方式就是发出他的高兴与不高兴的声音,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只有那些在生命最初的关系里,经历过很深很深的绝望,才会变成一个异常安静乖巧的人,因为他会害怕麻烦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往往这种人对自我的评价也非常低。

坦白说,我自己也是这种人,上学的时候连问题都不敢问老师,怕给老师添麻烦。我小学的时候转过一次学,有次在班上写作业,铅笔断了,没带多余的,但老师的作业还是要写,没办法只能用文具盒里仅有的自动铅笔芯写,因为自动铅笔芯没法握住又容易折断,所以写出来的字又轻又淡,还东倒西歪。

直到老师批改作业叫我去订正的时候,她才发现我的困难,她很惊讶地问我,跟别的同学借一支就能解决的小事,为什么不说呢?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不敢跟同学说,也不敢麻烦老师,所以宁愿委屈自己,一直到现在亦是如此。

已经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在星伟和丫丫的对比下,无疑妥妥的熊孩子一枚。他任性爱发脾气,一有不高兴就马上要表达出来,他不想干的事,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一个人只会在自己感觉安全的环境中才敢脾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会有人尊重,自己合理的想法会有人支持,自己觉得对的地方也会努力地据理力争。那种蓬勃的生气和想要认真表达的信念,时真的让我觉得羡慕,就像一棵小树,拼命地把根须扎进家庭的土壤里,大口大口地汲取养分,为将来长得更高更壮集聚力量。

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一个孩子外表有多懂事)(8)

我并不是劝所有的父母把孩子都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我认为,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确保他们健康安全,教给他们原则规矩,让他们将实现个人价值和适应社会合二为一,最终真正地被所处的大文化所接受。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太早懂事是一件好事,顶多对父母是好事,因为省去了很多教养的麻烦。而对于孩子,懂事却是他们内心最深的绝望,越早懂事的孩子,内心藏的绝望越大。

如果“懂事”只是假装与这个世界和解,如果“懂事”的代价是再也已经无法对任何人或事产生信任,那么我宁愿我的孩子永远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不要小小年纪就被迫乖巧懂事。​

这是2019年发布的第76篇原创推送

作者介绍:陈妍,亲子关系咨询师、国家育婴师,电影爱好者,专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儿童心理。新书《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网同步上市中。陈妍妈妈(ID:chenyanmama0514)欢迎关注,讨论育儿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