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滑稽的普通话哭丧着脸说:我要带兵打到上海,替家父报仇!
他脸皮挤在一堆,哭得很难看,然后被迷龙怼了回去,至今印象深刻。
他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尴尬”小人物,林译。
有时候觉得他像个小丑,懦弱无能,却又想努力的表现。他的身上,滑稽中透着沧桑,胆怯中透着心酸。志大才疏,而又坚毅铿锵。
而剧中的一团人物,每一位都性格鲜明,才华非凡的的龙文章、“尖酸”的孟烦了、仗义的迷龙、乐观的不辣、忠厚善良的郝兽医、骁勇的丧门星、开朗的马大志。
每个人都有其可爱的一面,然而在我看来,剧中最可爱的是,始终尴尬的林译少校,因为他的每一个行动,都无法被观众所理解,大概每个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为什么是他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只有他会这么做。
一团人里头,确实每个人都想着胜利。可望胜利之于他们,似乎完全是出于本能,是出于对故土的热爱,而阿译并不完全如此,对他来讲,胜利和光复,是他的理想。
他是一团人里唯一受过正式军校教育的人,并在其中收获了两枚据他所说来之不易的纪学奖章。
可他似乎并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他知道打仗要让士兵奋勇向前。
但他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们奋勇的向前,所以在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他只能用枪胁迫着士兵往前,但只往前走了几步,就溃逃殆尽了。
那一刻恐怕就连他都觉得自己的指挥是如此的尴尬。
直到他们撞上了假冒团长龙文章,他却以一种罕见的方式,带着一群残兵老将尝到了久违了的胜利果实。
那个年代,冒充军官罪过可不小,龙文章被师长下狱,罪当一死。
在众人预为其开脱,却又语无伦次之时,阿译开始了他整剧中第一次不尴尬的表演。他说:
龙有罪,但如果他能成为龙那样的人,他宁死乎!如果他一生都无法做到龙这样的人,他亦宁死乎!
一席话听得人荡气回肠,他自知目下无能,但他很想做个有用的人。
有时候又觉得他像个真正的战士!充满勇气和力量!
他用一种愚笨而歇斯底里的方式动员大家,一开始你完全感受不到一丝威严,他的任何言谈,任何动作,任何表情,都让人为之尴尬,在第一遍的时候,你都会发笑。
只有快结尾时,这个人物才真正在你心里发生化学作用,他的影响不亚于剧中任何一个角色。
他的这句不准后退的命令,光从表情你就看出来了,又尴尬,又毫无军官威严。
加上他那破到银河系的颤音,和声音中夹杂的怯弱,只有仔细体味你才发现,这演员的演技直逼天际。
混在这一群人中,阿译其实感觉格格不入,但是他在拼命融入。他的性格不幽默,但是他故作幽默的样子,你就是忍不住发笑。
阿译总喜欢哼这首老上海味道的小调,尤其是最后他们从地道进入日本人的碉堡,弹尽粮绝,几近绝望时,他哼起这首小调,哼一次,泪奔一次。
虽然阿译唱歌不动听,但龙文章很喜欢听,或许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他那种特殊的哼唱方式,一般人模仿不来。依然是初听时你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第二次听,就是笑中带着心酸,第三次听,就只剩下唏嘘和叹息了。
当阿译领着大伙唱起那首知识青年从军歌的时候,真的泪奔了。
歌词如下: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我想龙文章至死就记住的,只有阿译的那一句:我始终都是您的部下!
正所谓一日团长终生团长,你是我崇拜的人,我想成为和你一样的人,成为那个可以带着众人去获得胜利的人!
自古名士舍身取义者多矣!阿译孤身渡江,跟随团长,绝地而战!纵使敌众我寡,纵使血流成河,宁可天下人负我,阿译终不负他的梦想!
他就是王往饰演的阿译。
说起王往,大家可能不太熟,但是提到阿译,大家还是很熟悉的。
因为喜爱阿译,从而喜欢上他的扮演者王往。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往,要上网好一通搜索才查得到:上海人,学艺出身,却没演过几部戏,就是演了,也没让人记住。
以前还出过歌碟,因为受到排挤,一怒离开歌坛。
他看似有点懦弱,甘于默默无闻,看似有点迂腐,却正是原生态上海男人的气节,跟阿译那个时代的上海男人正好合拍。
难怪王往自己说,导演是根据他来设计阿译这个人物的,原来他们真的合拍。
据说在影视圈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王一条”,他的镜头很少重拍,常是一条就过。
他在戏里唱歌很难听,但现实中却是一个优秀的歌手,还出过自己的专辑《小将》。王往出演过不少角色,其中包括在胡玫导演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扮演了长胡子的司马迁,一度获得观众的好评。
岁月如刀,人们或已遗忘了长胡子的司马迁,也会遗忘演员王往,但这回,《团长》中的“上海兵阿译”却让人记住了。
阿译的演技可能是这些人中最浮夸的,可是却浮夸得恰如其分,以至于让我坚信,阿译再没有人可以演绎得比王往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