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诡事录》中,苏无名最初出场时为长安县尉,而卢凌风则为金吾卫中郎将。

在吏部侍郎裴坚宴请苏无名的宴会上,县令元来表示自己沾了苏无名的光才得到裴坚的宴请,可见县令与吏部侍郎在地位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唐朝,一个县的主要官员有这么几个:1.县令,正七品,负责总领一个县的大小各项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2.县丞,从八品,辅助县令管理县内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3.主簿,从九品,主要职责是对官员进行监督,也会处理一些司法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4.县尉,从九品,具体执行各项事务,比如抓捕犯人、修桥铺路,修龙王庙啥的,主要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苏无名是由武功县尉调入长安成为长安县尉的,看似平调,实际上是升迁,因为在唐朝,县与县也是有区别的,唐代的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中下等七类,赤指的就是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以及唐朝发家地太原,长安的官员比地方上的官员高了一个品级,长安县令元来的品级为正六品,还高于成为了从六品南州司马的苏无名。苏无名进京是由从九品升为了从八品,值得一提的是,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唐朝玄宗天宝年间,也做过长安县尉。

在州一级别,与县令县丞县尉相对应,有刺史长史司马,此外州有时还会设有别驾,为一州副长官,因出行不与刺史同坐一车(应该是为了防止一起出意外造成周内无主官这样的意外发生)得名。根据所在州的人口、资源,分为上中下三种州,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下州刺史为从四品。上州别驾为从四品,中州别驾为正五品,下州别驾为从五品。上州长史司马为从五品,中州长史司马为正六品,白居易诗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中江州司马也在此列,下州长史司马为从六品。

此外,唐朝初年,地方上延袭北朝制度,多省设为“大行台尚书省”(行尚书省)即后世行省的由来,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

在《唐朝诡事录》中,南洲宁湖洛州应恰好为下中上州,因此虽然苏无名一直在各地担任司马,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一路升迁。

卢凌风最后的官职为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大理寺卿(从三品品)为最高长官,大理寺少卿相当于如今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唐朝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查政令)、尚书省(具体实施),三省的长官为中书令(正三品)、侍中(正三品)、尚书令(与行尚书省长官同为正二品),三人均为宰相。其中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担任过,之后尚书省不设尚书令,而以副职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为作为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其中吏部负责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因此排在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在古代也称作“天官”,裴坚担任的吏部侍郎为吏部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组织部副部长。

左右金吾卫为唐朝十六卫之二“卫”乃京城禁军,与地方部队的“府”相对应,同时“卫”在名义上领导“府”。左右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最高长官为大将军(正三品),中郎将为正四品。

以上官职中并未出现过一品官,这是因为一品官通常是在官员死后才被追授的。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唐朝时期正三品就已经到了官职的天花板,可称位高权重,一二品基本都是荣誉虚职。

不过唐朝也有一位狠人,活着就成为一品大员,他的官职是天策上将、太尉、司徒、尚书令、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侯大将军、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秦王李世民!

最后附一张唐朝有名诗人一生最高官职图。

唐朝诡事录讲的是唐朝的哪个皇帝(从唐朝诡事录看大唐官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