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彝陵大败,把入川以来积蓄的家底折腾得差不多了,无顔回成都再见益州父老,于是就在白帝城泡病号了,很没面子很丢脸的状态下,小病会养成大病,心病会变成绝症。有一天,刘备感觉不对劲了,赶紧把诸葛亮喊来,于是历史上有了著名的“白帝托孤”。

这一年,刘备六十三岁。刘禅十六岁,诸葛亮四十二岁,曹丕三十六岁,孙权四十一岁,刘备这一代人哗地一下过去了。关于刘备“白帝托孤”,留下了两个话题,一大一小,一个公众关注,另一个三国迷关注。这两个话题是:

一、刘备说,如果刘禅狗屎糊不上墙,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是真心话还是试探、加压的话?

二、刘备一面托孤给能力超强的诸葛亮,一面又安排了一个“副托孤大臣”李严, 是正常安排还是特意安排?

白帝托孤讲的是谁:白帝托孤的历史真相(1)

白帝托孤

刘备的干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当阳逃难前是第一阶段,从河北到徐州,关张赵以及孙乾、糜竺等,诸葛亮是这个阶段最后一个入伙的,这应该是老红军;刘琮降曹,当阳败退,荆州不愿加入曹操阵营的,投入了刘备集团(也可能是奔引导刘表的长子刘琦来的),这是老八路;入川以后,刘璋的班底刘备几乎照单全收,这是老解放。

诸葛亮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受了些冷落,但是在后来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中,诸葛亮和刘备在对待关羽的问题上有共识,特别是诸葛亮提出刘封这个人不可留,会对将来刘禅继承大位有影响,这事让刘备心里特舒服。在刘备登基做皇帝这事上,虽然反对的声音不多,但最坚持的声音却是诸葛亮带头发出来的,所以,刘备称帝以后,聘请诸葛亮任丞相,并“录尚书事”,在张飞去世以后,诸葛亮又兼了张飞的职务“司隶校尉”,等于是内外一把抓,军政一元化。这比法正所谓“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不论名义上还是在实际上更具权威。

诸葛亮当时虽然年纪不算老,但也是“老红军”时期的干部,关张孙糜等尽皆凋零,不论资格、能力、抑或政策立场和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威望,均非诸葛亮莫属。

刘备从卖草鞋的成长为皇帝,但终究没有九州一统,属于“创业未半”,这时江山还不能算姓刘的江山,儿子的皇帝宝座仍然放在沙堆上,这和之前之后很多托孤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刘备此时的心绪也很复杂,但该和诸葛亮说什么话,应该是考虑得很清楚,最后的日子里,他老兄没什么事,基本上就是默念这几句最后的台词。

白帝托孤讲的是谁:白帝托孤的历史真相(2)

永安宫

刘备在最后存在着大致这么几种可能性:

一、刘备临死的时候,重新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清除篡党夺权的曹丕、恢复刘秀创立的汉帝国传统,悠悠万事,唯此唯大。诸葛亮比曹丕才胜十倍,如果儿子确实不行,由诸葛亮同志高举起革命大旗,更有利于恢复汉室的革命大业。呵呵,这种可能如果存在,概率也在1%以下。

二、刘备临死的时候,昏头昏脑,有些辞不达意,本来是想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结果措词不当,说了过头话。“君可自取”只是表明无限信任和授权,旁人和后世不必做过多解读,加上后来的“事之如父”,主要是吓唬儿子们不要调皮捣蛋,要听诸葛叔叔的话。

三、刘备临死的时候,对诸葛亮既要用之,又不放心,施以威胁,“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些话是要用冷静、冷酷、冷嘲、冷冰冰的语调说出来,才能听出这番用意。所以很多时候,文字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无图无真相,像这么关键的时刻,应该说无视频无真相,要把刘备的表情、语气全部展现出来,才能读懂这句话。

不管刘备是什么意思,诸葛亮都按后一种意思理解了,马上流着真诚的眼泪,磕着响头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主公您放心地去吧,俺诸葛亮不是曹操那种人。

白帝托孤讲的是谁:白帝托孤的历史真相(3)

刘备托孤

后来有人评论道:“备之命亮,乱孰胜焉!”如果诸葛亮可以信赖,何必说这些没油没盐的话;如果你不放心诸葛亮,说这些话不等于启发他的野心吗?

另外,刘备这样说话,相当于埋下一颗高能量的定时炸弹,如果刘禅稍有作为,诸葛亮稍不检点,就会造成他们之间的大分裂和血腥厮杀,顾命托孤大臣被杀的何止一人,被顾命大臣篡党夺权的又何止一朝!

刘备是草根出身,乱世枭雄,熟谙人情世故,临死的时候相当从容,有时间考虑自己的一生和身后的安排。刘备知人善任,对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都有透彻的了解,但他更了解,人性自私、贪婪与野心是没有底线的,尤其在天下丧乱的时代。所以,他对诸葛亮表示出了最大信任,同时,也对诸葛亮透露了最大的担心,他干脆把话都说在了明处,将诸葛亮最后一军,逼诸葛亮作最彻底的表态,这一切又是在内部公开化的,公开承诺即被监督。

刘备和诸葛亮是君臣相契的典范,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是剥开人性的疮疤,在鲜血淋漓之后才达成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谚曰:“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那么刘备让别人篡夺儿子的至高权力又是什么呢?——绑架人心。

白帝托孤讲的是谁:白帝托孤的历史真相(4)

诸葛亮与刘禅

李严曾在刘表手下为官,后来又入蜀到刘璋手下,这个经历让他有代表性。刘备在永安,任命李严领尚书令,等于分了诸葛亮的一部分权力,诸葛亮当时还有一个职位“录尚书事”。刘备有用李严监督诸葛亮的意思,也有分担诸葛亮辛苦的意思。不过,托孤大臣有代皇帝行使权力的地位,而皇帝权力只能一个人来行使。托孤给数名大臣,要么大家都服服贴贴由其中一人独大独强,要么就是厮杀相砍,杀到只剩一人,长期共处肝胆相照的状态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