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史记》记载了上古时期黄帝至西汉时期汉武帝之间,共2000多年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司马迁一直被誉为“良史之典范”,《史记》也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

《史记》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在于其历史记载的严谨程度和真实性。经过现代考古学的印证,《史记》中商朝以后的历史的准确度非常高。比如司马迁记载的商朝王室世系表,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文卜辞高度相同。但近些年,根据清华大学馆藏《清华简》和《系年》等古文献的研究成果,《史记》在“烽火戏诸侯”、“共和执政”、“周平王东迁”以及“苏秦和张仪生卒年”等方面的记载也出现了失误。

尧舜禹真正的历史(史记中尧舜禹的辈分如此混乱)(1)

司马迁和史记

那么,《史记》中对于更古老的上古历史,记载的准确度有多高呢?《史记》的开篇提到了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算上夏朝先祖大禹,从家谱上看是清晰的传承关系。因为缺乏丰富的出土文物佐证,我们暂时不对具体事件妄下结论。但有一些时间上的矛盾非常明显,比如关于尧帝、舜帝和大禹的身份和辈分,《五帝本纪》中存在许多不合情理的记载。

1.黄帝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关于黄帝具体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氏族,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我们暂且遵照司马迁的观点,认为黄帝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尧舜禹真正的历史(史记中尧舜禹的辈分如此混乱)(2)

华夏先祖黄帝

2.颛顼

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因才能出众黄帝直接传位给他。祖父直接传位给孙子很正常,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据说也是效法上古时期黄帝“立贤”的做法。

3.帝喾

帝喾是颛顼的亲侄子,黄帝的曾孙。帝喾是五帝之中最重要的一位,对后世历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他的嫡子后稷是周朝人的先祖,庶子契曾辅佐大禹治水,是商朝人的先祖。

尧舜禹真正的历史(史记中尧舜禹的辈分如此混乱)(3)

传说中的帝喾

4.尧帝

尧帝又名放勋,是帝喾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史记》记载尧帝是位长寿的帝王,他在70岁时发现了舜帝,90岁时退居二线,将帝位禅让给舜帝,118岁时去世。

5.舜帝

舜帝30岁时被尧帝选中并开始考察,50岁时接受禅让继承帝位,在100岁时去世。这样算来,舜帝比尧帝年龄小40岁。《史记》中记载,舜帝也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和尧帝同时代的他,已经排到了黄帝的第九代玄孙。

尧舜禹真正的历史(史记中尧舜禹的辈分如此混乱)(4)

舜帝巡视九州

6.大禹

夏朝先祖大禹的父亲,就是因治水失败被尧帝所杀的鲧,而鲧的父亲是颛顼,大禹也是黄帝的玄孙。这么说来,大禹和尧帝是同辈,是亲叔伯兄弟的关系,年龄上比尧帝小72岁;大禹和舜帝差了4代,是舜帝的太爷爷,但年龄上比舜帝还小32岁。

或许这样直白的表述难以理解。我们来总结一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五帝辈分关系,存在以下3大疑问:

第一,我们普遍认为,黄帝生活距今4700多年前,这也是中华文明5千年历史的开端。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考古成果,夏朝先祖大禹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按照司马迁《史记》中的辈分,大禹是黄帝的玄孙。从黄帝到大禹之间将近700年,只繁衍了4代人,平均每代人活了200多岁。

尧舜禹真正的历史(史记中尧舜禹的辈分如此混乱)(5)

三皇五帝

第二,从尧帝、舜帝和大禹的上禅让过程来看,太爷爷(尧帝)禅位给了玄孙(舜帝),玄孙(舜帝)又禅位给了太爷爷(大禹)。可能有些人要说了,我们农村经常有这种“萝卜长在辈上”的现象,小孩比老人辈分大的情况很常见。可是,这种现象必须历经许多代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孔子家族历经2000余年,孔氏家谱中的最大辈分差距,也不超过10辈。

另外,这种现象要求家族中某些人要超级长寿,并且必须频繁地“老来得子”。根据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的人类的平均寿命不过三四十岁,超过五十岁都算长寿了。因此像大禹和尧帝这样,仅仅是黄帝的第4代就能有玄孙,除非舜帝家族全都是10多岁生育。

尧舜禹真正的历史(史记中尧舜禹的辈分如此混乱)(6)

五帝家谱关系

第三,《史记》中记载,商朝人的先祖契是帝喾的庶子,也是尧帝的亲弟弟。尧帝活了118岁,72年后大禹才出生。可是这个神奇的商祖契,居然曾经辅佐大禹治水,随后在商丘繁衍了商朝。直到大禹去世时,契仍然活着,算来已经200多岁了。

按道理来说,司马迁是位严谨的史学家,曾被汉武帝任命为《汉历》的编撰官,其数学计算能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么混乱的辈分,司马迁视而不见,还非要写入《史记》呢?其实这也是司马迁无奈的选择。

尧舜禹真正的历史(史记中尧舜禹的辈分如此混乱)(7)

司马迁写史记

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历经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末年楚汉战乱,大量的先秦史料已经亡佚了。另外,商朝以前文字并不普及,上古历史大多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也没有确切年代。比如《尚书》中上古历史的内容,基本来源于对民间传说的搜集和整理。司马迁毕竟不是一位考古学家,也没有办法游历天下,对所有的疑问一一求证。因此,尽量遵照古文献记载的原貌,将较为可信的上古历史完整地收录在《史记》中,等待后世的考证和研究。或许,这才是司马迁的真正用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