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世界上最懒的动物,可能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第一个想到的会是树懒,考拉等不爱活动的生物。
许多动物不爱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减少活动可以降低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并且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环境当中,食物显得尤其珍贵,所以很多动物也会通过减少日常活动来降低能量的消耗。
树懒
世界上最“懒”的生物是什么?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树懒可谓是很“懒惰”的一种生物了,这是由于我们看到的树懒基本上一天都是在树上昏昏欲睡度过的,树懒是标准的“树栖者”。
它们一般都是倒挂在树干上生活,长时期“双杠运动”不应该让树懒锻炼出强健的“手臂肌肉”吗?如果是这样每天锻炼的话树懒也就不“懒”了。
树懒并没有强健的肌肉,能帮助它倒挂在树上的是其自身有着这样的反射弧,可以使它随时都有着类似人类婴儿的“抓握本能”。
树懒
根据相关的科学家估计,一只成年的树懒一天可能移动的距离只在一米左右,每天的活动量真的很小。但是相较于树懒的“懒”,考拉的“懒”更要深入人心一些。
因为最起码树懒每天虽然不动但是状态是精神抖擞的,但是考拉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中度过。
考拉的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树袋熊,它的来历可不简单,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世界上目前现存的珍稀树栖生物之一。
考拉平时也是生活在树上,因为考拉的主要食物是桉树叶,所以考拉基本上都生活在桉树上。考拉的“懒”体现在考拉每天的睡觉时间上。
考拉
根据有关科学家统计一只成年的考拉每天昏昏欲睡的时间几乎超过二十个小时,基本上考拉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是清醒的,并且清醒的时间主要是拿来吃树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界“懒宅”了。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考拉的懒有一部分原因并不是完全因为它真的很懒,而是因为它的食物也就是桉树叶,实际上是有毒的,桉树叶当中有着令很多食叶动物都会避开的有毒化合物。
如果大量的使用就有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变得麻痹。考拉每天基本不喝水,它们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从桉树叶中获得,所以这也决定了它们每天要吃很多的桉树叶,所以大部分时间昏昏欲睡,毫无社交欲望。
考拉
洞螈但是其实上树懒和考拉并不是世界上最懒的生物,因为最起码考拉和树懒为了维持自身新陈代谢的生理活动虽然很少,但是还是每天都要动一动的。
有这么一种动物甚至可以保持一个姿势十二年都一动不动。这种动物的名字叫做洞螈。如果我们在野外看到了洞螈肯定会非常的惊讶。
因为洞螈的外形看起来很像东方传说当中的龙的样子,只不过比龙要小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人们都亲切的将它称之为“小龙”,十分袖珍可爱。
但是在我们亚洲地区是基本看不到洞螈的,洞螈的原生地在欧洲,主要生活在洞穴当中,它的特点就是可以几年都保持静止不动。
洞螈
洞螈是什么样子的呢?早在2013年,轰动一时的“昆仑山真龙”当中被大家误认为是龙的生物就是洞螈。当时有好事者将一张蝾螈的照片ps成了一条小龙的形象。
这引得大家议论纷纷,在网上引起了轰动,直至发现照片其实是合成的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但实际上会引发这种误会主要也是因为洞螈长得实在太像我们传说当中的龙的形象了。
洞螈的体型一般都在30厘米左右,少数可以长到40厘米左右,洞螈的身体也有“四肢”,分为前爪和后爪。
因为光亮动起来洞螈
并且由于常年生活在阴暗的洞穴当中,导致洞螈的身体表面基本上没有色素的沉积,通体都是白色的并且晶莹剔透,皮肤非常的柔软,当地人还给洞螈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人鱼”。
洞螈的特殊性也在于它甚至可以做到很多年不进食也不活动。因为哪怕是“懒”的像树懒和考拉一样,最起码以天为单位也要进行必要的进食活动。
但是洞螈在捕食之后为了降低能力的消耗会选择一动不动的趴着持续几年之久。为了搞清楚洞螈的生活习性以及确定如何保护这一物种的措施,科学家们曾几次对不同批次的野生洞螈开展了调查和分析。
洞螈
科学家们通过向洞螈的内部植入探测器的方式观测洞螈的生活情况,一共观察了将近三十只洞螈,最后发现,这三十多只洞螈在以年为参考单位的时间限度里面只有三只洞螈的移动总距离超过了20米。
其中甚至有这样一只洞螈七年都没有移动过,一直保持在同一位置上一动不动。根据科学家的这一项研究科学家也基本确认了一只正常的洞螈是可以维持七年内不吃不喝也不运动的状态。
并且在观测当中科学家也发现,基本只有在进食或者是交配的时候洞螈才会移动,并且洞螈的交配也并不频繁,交配的周期间隔甚至长达12年之久,毫无“世俗的欲望”。
难得移动的洞螈
为什么洞螈这么“懒”?根据科学家观测。其实洞螈的移动速度是相当快的,这是因为洞螈是标准的“食肉类”生物,虽然看着非常的小巧可爱,但是其实洞螈的捕食能力很是强悍,是个实实在在的“干饭螈”。
洞螈因为长期在黑暗的洞穴当中生活,所以眼睛早已经退化被皮肤覆盖了,所以洞螈也被称为“盲螈”,它们其实是根本看不见东西的。
但是洞螈也可以灵敏的捕食,这是由于它们自身可以以生物之间的微电流和磁场来确定猎物所在的位置。洞螈的日常食物通常都有蜗牛和一些小虾等等。
休息中的洞螈
虽然没有视觉也不影响它们灵敏的捕食,导致洞螈的活动范围这么小主要是因为栖息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们利用减少活动来储存体力,毕竟食物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并且洞螈在捕食到猎物之后也不会咀嚼食物,它们会直接把食物吞下去,这是由于咀嚼本身是为了利于机体消化食物,但是洞螈并不赶时间,它们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用来消化吞进去的食物。
科学家们之所以会选择深入阴暗的洞穴当中观察洞螈的生理活动,并不是只为了观察洞螈究竟有多么不爱活动,而是为了更好的让人类了解这一脆弱的物种所在的一整个生态系统。
逐渐动起来的洞螈
科学家在人工繁育洞螈的时候发现洞螈的孵化需要100天左右,虽然在自然条件之下洞螈的繁殖周期要相对短一点。
但是针对洞螈每隔数十年才会开始进行繁育活动的特点来看,洞螈的种群扩张速度是非常慢的。并且洞螈本身对于一些化学药剂的敏感度很高。
随着人类的活动扩张,很容易导致本就数量不多的洞螈种群大规模的消亡。适宜洞螈生存的野外环境并不多,因为洞螈本身并没有很强的攻击性也没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洞螈
所以洞螈基本上只适宜生活在一些近乎黑暗的阴暗洞穴当中。这些洞穴当中通常没有洞螈的天敌,所以作为这个小小洞穴的食物链顶端,洞螈可以在这里生活很长时间。
甚至有科学家估计洞螈的寿命在100年左右。虽然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洞螈之所以可以存活这么长时间,是由于它本身的基因的特殊性。
洞螈生活在近乎黑暗的洞穴之中
洞螈给人类提供的科学价值我们人类最早发现洞螈是在1768年,但实际上根据科学家估计,这一生物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1500万年之久了。由于机体的脆弱性,所以洞螈非常的“扛饿”。
但是能帮助它存活这么久的原因除了扛饿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洞螈引人羡慕的自我修复能力。科学家发现洞螈的存在之后便开始尝试人工繁育洞螈用以科学方面的研究。
洞螈
在过去的150年当中,科学军对洞螈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而实验当中洞螈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机体再生和愈合功能的信息。
洞螈之所以被截肢之后还可以再生长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这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就是可以帮助胚芽细胞的生长。
在洞螈的躯体受到损伤之后,胚芽细胞会覆盖住整个伤口,并且促进受伤的地方长出新的肢体。并且这种免疫细胞的存在还能避免在洞螈再生的过程当中机体产生炎症或者是形成疤痕。
特别像龙的洞螈
结语所以在观察洞螈的生长过程获得的意义不只是关于国家珍稀动物的保护措施,还有就是关于人体再生能力的破解。在再生生物学家的研究当中,他们得知了其实很多动物都是具有再生的能力的。
但是至于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再生能力逐渐的丧失了,这是目前悬而未决的一个命题。但是目前科学家可以得知的是是洞螈体内的某些微RNA赋予了洞螈这种再生的能力。
我们也希望从洞螈身上可以找到有助于人类医学更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届时不管是对于人体的健康方面亦或是去疤除痕“美容”方面都会有极大助益。
人体再生(细胞) 设想主题绘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