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禹

冯远征,我不愿意称之为表演艺术家,而是更愿意称为优秀演员,因为在当今“艺术家”头衔满天飞的情况下,优秀演员的称谓则更具较高的技术含量。

人物专访冯远征(演而优则仕冯远征履新背后的考验和机遇)(1)

在观众眼中,冯远征无论是在话剧舞台或是影视剧中,众多角色让其有了良好的观众缘。从话剧《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茶馆》中的松二爷,《司马迁》中饰演司马迁,到影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心理变态的医生安嘉和,《天下无贼》《非诚勿扰》中的娘娘腔角色,以及《老农民》中的马仁礼等,均让观众感受到其多变的表演形态和表演功底。

人物专访冯远征(演而优则仕冯远征履新背后的考验和机遇)(2)

日前,冯远征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下称人艺)第五任院长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和各大媒体,作为人艺70年历史中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对“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具体实践,也是业内人一直倡导的“演而优则仕”的专业版解读。

好的演员能够成为好的管理者吗?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具体实践看,褒贬有之,亦与具体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格局有着很多关联,所以不能直接下结论。

当前,特别是近几年,从业界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领导岗位都是由专业人士担任。比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和副主席中,就有很多专业演员来担任,主席为陈道明,副主席中有黄渤、张涵予、吴京、成龙等。

人物专访冯远征(演而优则仕冯远征履新背后的考验和机遇)(3)

而在众多广播电视单位中,由新闻、经营、行政等科班出身,通过自身努力而先后担任领导职务的亦不在少数,有的领导因为熟知业务,所以带领全体员工谋划创新,不断突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获得员工和上级的认可。当然,也有的领导虽然善于业务精进,但并不精于管理工作,员工不认可其领导能力,最终导致口碑下滑,不了了之。

对于北京人艺而言,前两任院长虽然不是演员出身,但也算是话剧科班出身张和平曾担任过北京文化局局长等职,长期从事文化创作和管理工作,以“金牌策划”闻名影视界;而继任院长任鸣则于2014年接班,编剧、导演专业,先后执导了话剧《北京大爷》《古玩》《全家福》《北街南院》《莲花》《哗变》《玩家》等,是典型“为话剧而生”的人。

严格来讲,两位院长的口碑很好,对于推动话剧的创新发展,尤其是推动北京人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北京人艺这份重任压到冯远征的肩头,显然,对于冯远征本人来讲,既是考验亦是机遇。

人物专访冯远征(演而优则仕冯远征履新背后的考验和机遇)(4)

考验在于,领导岗位与演员有着本质的不同。演员只需为艺术和作品负责,而领导需要有较强的大局观和创新意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同时,对于北京人艺这样的演艺单位,为话剧做过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层出不穷,从某种程度来讲,领导还要做好服务工作。

对此,北京人艺原副院长濮存昕亦坦言“这项工作不适合我”,也导致2003年4月担任北京人艺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院长4个月之后,濮存昕就提交辞呈,虽然一直到2017年才最终免去该职,但濮存昕仍然认为,演戏才是老本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1962年出生的冯远征,至今年整整60岁,按照其他单位来看,已到了正式退休的年龄。由此,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北京人艺院长职位确实难选,既要有丰富的演导编等业务能力,又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说句大白话,就是能够服众。其二,冯远征此次接任,显然是过渡角色,其院长职责也非常清晰,就是要磨去附加于身的个性和演员属性,既要在业务创新上下功夫,更要解决好传帮带的重任。

从演员队伍来看,虽然上有郑榕、吕齐、李滨等老艺术家压阵,中有梁冠华、何冰、吴刚、丁志诚等中生代演员挑大梁,下有王雷、何靖、邹健、徐白晓等年轻力量快速成长,北京人艺依然有着强大的创新活力。

人物专访冯远征(演而优则仕冯远征履新背后的考验和机遇)(5)

但又不得不说,当前北京人艺正处在新老接替的关键点上,中生代演员也逐步进入老年,新一代话剧人才的培养亦落在以冯远征牵头的本届班子身上,如何让新生代演员得以在不断磨练中快速成长,也是对冯远征的重要考验之一。

在此基础上,北京人艺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从硬件设施来看,盼望多年的新剧场落成;而从市场层面来讲,话剧舞台再度热了起来,成为老百姓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这亦是北京人艺的发展基础,也是冯远征带领全体演艺人员将北京人艺推上更高艺术丰碑的重要基础。

人物专访冯远征(演而优则仕冯远征履新背后的考验和机遇)(6)

但机遇也是风险,想来已经当了两年北京人艺副院长的冯远征来说,自然有着自己的亲身体会,我们更希望冯远征能够在实践中,为业界打下一个“演而优则仕”的样本,并为全国演艺团体的发展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经验,这也算是对冯远征的考验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