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匚”(fāng)是象形字,古文字模拟盛物品的匣筐的形状。“匚”的本义指盛物的方形容器。有观点认为“匚”是筐的初文。“匚,受物之 器。象形。读若方”。象方形,盛器形。

在现代汉字中,“匚”不独立成字。

“匚”做意符组构成的字多与匣筐等容器相关如:匣、筐、匡、匾、匮、匠。它们多收在字典中的“匚”部。匚,为方形筐子,与“匡”“筐”“框”同,表方形则与“方”同。 匚-匡-筐-框-方”为字形发展序列。

简化字“医”也从“匚”,联想医生出诊时要带药箱,就能很快记住“医”这个字了。

作为部首,因象三面有框形,称三框旁。“区”是部中常用字,故又称区字框。

附形部首读 xì,是表意字‘隶定为“匸”,义为掩藏。“匸”与“匚”形近,现已混淆。

部中的字有的是器物名,如“匡(本义为盛饭器,后作“筐”、匣、匪(本义为筐类竹器,后作“篚”)”;有的与掩藏义有关,如“区(區)(本义为隐匿)、匿”。

“方,併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 象并两船同行之形, 孔广居认为: 下两笔为二舟并, “一”或“一”为系舟绳索。 一说舟为独木船,则方为并木船,《诗经·邶风·谷风》:“方之舟之。”《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奂《诗毛氏传疏》:“《诗》之方,当是并木,不是并船。”是方或即并编竹木而成的渡筏之类。

后世“方框”连言,“ 匚”为方框的本字,“匚”表示方形,被“方”取代,随后其“方框”义也不常用了。

“医”是会意字。金文从匚,从矢,会盛弓的器具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医”。现在作了“醫”的简化字。《说文·匸部》:“医,治病工也。殹,恶姿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古者巫彭初作医。”(医,治病的人。殹,是违背常人的姿态的意思;医生的性情就是这样。用酒作药物的辅助剂,所以从酉。这是王育的说法。另一说:殹,表示病人的声音;酒,是用来治病的。《周礼》有名叫医的酒。古时候,巫彭最早开始行医。)

匚偏旁的字(字知字明部首之匚)(1)

说文的解释不太好懂,其实在甲骨卜辞中是有关医疗之事,大半表表达以医疗器具敲打一人背部从事医疗工作。与之有关的是医生的“医”字(醫),由三个构件组成:左上部分是箱柜之中的箭,这是古代刺脓、手术切割的工具。下面的酉是装酒的罐子,酒也是治病的药物。右上的殳,应也是治病的工具。

“区”是会意字。甲骨文像器具内盛有很多物品的样子。金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區”。汉字简化后写作“区”。《说文·匚部》:“區,踦区,藏匿也。从品在匸中。品,众也。”(區,踦区,收藏隐匿。由“品”在“匸”之中会意。品,表示物件众多。)

匚偏旁的字(字知字明部首之匚)(2)

“区”本义为藏匿,读作ōu。由藏匿引申指储物的容器,也指容量单位。如《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此义后用“瓯”来表示。

还读作qū,指藏匿处。用作动词,指区别。如《论语·子张》:“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匿”为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匚(表示隐藏),从若(散发之人),会隐藏之意,若兼表声。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匿”。《说文·匸部》:“匿,亡也。从匸,若声。”(匿,隐藏。从匸,若声。)

匚偏旁的字(字知字明部首之匚)(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