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胡记泡粑
每一个在世间行走的人,都有一个来处,那便是故乡。
那个叫坪滩的小镇,时不时会来拨动一下我的心弦。最活跃的引子,便是四川特有的一种糕点——泡粑。坪滩镇上的胡记泡粑,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坪滩场镇,依江而建,沿江两岸多为木架结构的吊脚小楼,两岸由一座古老的石桥相连,胡记泡粑的门脸,就在江流上头的右边,叫大坪街,具体多少号忘了。
19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坪滩的经济也在慢慢放开,有特长的农民开始改变生存模式,不再专一地耕种那一亩三分地。胡记的老板,被乡邻戏称为“胡粑粑”,概约三十出头,中等个,圆脸,举止间还余留着农人的淳朴,显得憨厚,常让我倍感亲切。据说,胡粑粑的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真实与否不曾考据。
那时,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每天有三次机会可以远观胡记泡粑,远远看去像一堆雪上散落着几朵红梅花,画感特美,很容易诱出人的食欲,多看几眼后,唾液自然而然地充满口腔,让年少的我觉得很是羞涩,有时走过,还忍不住回头。下午放学时,胡记关门了,再见就要等到第二天清晨。
有时,能从母亲那里得来一毛钱,紧紧地拽在手心里,加快上学的步伐,在一片云雾缭绕的胡记门脸前,急刹脚步,从排队大人的胳肢窝钻过去,踮起脚尖,扬着有些汗湿的一毛钱高喊:“来两个泡粑!”其实泡粑就在眼面前的簸箕里,一个个雪乎乎的,冒着热气,胡粑粑的媳妇两手翻花,拿起筷头给雪娃娃们装点红痣,被她点过的雪娃儿,随圆的肚肚上,马上开出一朵四瓣梅花,“白里透着红,与众各不同”,焉是好看呢,还不停地向外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我忍不住吞起口水来,想立马咬上一口,会不会齿颊留香呢?赶紧催促胡粑粑的媳妇给我包上两个。粑粑的媳妇,慢悠悠地拿起一方白纸,裹住两个泡粑搁我手里,然后一边抽走钱,一边咛嘱道:“红姑娘,小心烫哈,慢些。”
护紧泡粑,弯腰溜出人群,“妈呀,得换个手,还真的烫呢。”实在等不了凉,一口咬下,“啊!蓬松香甜、软糯柔和,还略微有一丝丝开胃酸。”三两下,两个泡粑就不见影踪,意犹未尽呀!那口感一直记忆到今,难忘怀。现在的我,只要一空下来,脑海里关于坪滩,关于胡记泡粑的场景,就会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如昨。
二零一五,四十几年未曾回乡的堂姐,回到岳池,我带她吃了些许岳池特色:有岳池的米粉,芶角的板鸭,顾县的豆腐干,还有火锅,土鸡啥的,临走的前一天,她对我说,想吃一口家乡的泡粑。我离开坪滩多年,胡记还在不在大坪街,是否依然营着业,不得而知。我就近,在岳池的一家早点店找到了泡粑,给堂姐买上几个,在她咬下的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凝结了四十几年的乡愁,刹那在舌尖的味蕾上释放,泡粑或许就是堂姐心头故乡的味道吧!
有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很固执地去追寻一道普通的菜,亦或糕点,亦或特色小吃,把那些不能表达的乡愁,用味蕾释放,在舌尖上去感受故乡熟悉的味道,追忆流逝的时光。我对坪滩胡记泡粑便是如此。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