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40多个内陆国家

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这些内陆国家中

还有一种最为奇特的类型

——双重内陆国

荷兰豆原产什么国家(被内陆国包围的内陆国家)(1)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5月

双重内陆国指的是

本国是内陆国

而周围所有邻国也都是内陆国的国家

也就是说

这个内陆国是被其他内陆国包起来了

因此称之为双重内陆国

目前,世界上仅有两个双重内陆国

一个是欧洲的发达国家列支敦士登

另一个就是亚洲的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的面积近45万平方公里

在世界排第56位

人均GDP仅1500多美元

这样面积巨大、经济落后的双重内陆国

可以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荷兰豆原产什么国家(被内陆国包围的内陆国家)(2)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5月

在很多人想象中

由于是双重内陆国

离海洋有双重的阻隔

乌兹别克斯坦应该是很封闭的

但实际上

乌兹别克斯坦的对外交通与贸易并非如此

除了航空,通过陆路的铁路与公路

乌兹别克斯坦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与人员

输送到其他国家

它还是世界棉花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出口额在苏联原15个加盟共和国中

仅次于俄罗斯与乌克兰

荷兰豆原产什么国家(被内陆国包围的内陆国家)(3)

◎ 乌兹别克斯坦的水果交易市场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

由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率先倡议

被称为亚洲版“申根签证”的

统一签证服务项目

有望在今年正式启动

该签证名为“丝路签证(Silk Visa)”

是中亚统一签证项目

将实现在中亚5个国家

(甚至还有可能加上阿塞拜疆、土耳其等国)

范围内

外国游客可以自由流动

荷兰豆原产什么国家(被内陆国包围的内陆国家)(4)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5月

因此

有了相邻国家间的互信

双重内陆国的身份

并不是乌兹别克斯坦对外交往的障碍

而作为中欧铁路的一部分

正在筹建的中吉乌铁路

将进一步打破乌兹别克斯坦的孤立

将该国东与中国、西与欧洲连接起来

乌兹别克斯坦

也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

有望重现该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辉煌

荷兰豆原产什么国家(被内陆国包围的内陆国家)(5)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5月

由于处于亚欧大陆的内陆腹心

四面八方距离海洋都在数千公里以上

降水稀少

因此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土面积

大部分是沙漠、戈壁

绿洲面积较少

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

这个地貌类型以沙漠、戈壁为主的国家

为什么能养活中亚最多的人口

——3265万人(2018年数据)

其实,虽然国土多荒漠

但乌兹别克斯坦并不缺乏耕地

国土总面积约10.3%是耕地

略低于我国的12.7%

人均耕地面积为0.14公顷

要远高于我国的0.09公顷

因此,让人感到意外的是

农业是该国重要的产业

粮食自给率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00%

荷兰豆原产什么国家(被内陆国包围的内陆国家)(6)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5月

该国人口主要就集中在耕地密集区

东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的塔什干

它们属于锡尔河流域

以及西南方的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城市所在的

阿姆河流域

虽地处中亚的干旱地带

乌兹别克斯坦却很幸运

——大部分国土位于

中亚的两大河流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

这两大河流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与天山山脉

水源主要来源于高原、高山的冰雪融水

两河之间

即中国古代史籍所称的“河中地区”

占据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

集中了当时中亚最大规模的人口

与发达的农业灌溉工程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高度发达的粟特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

后来,蒙古人入侵

摧毁了河中地区发达的城市文明与农业灌溉系统

不过,依靠两条大河提供的丰沛水源

如今乌兹别克斯坦依然养活了中亚最多的人口

荷兰豆原产什么国家(被内陆国包围的内陆国家)(7)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5月

从布哈拉到撒马尔罕

公路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和果园

这正是古代粟特人的家园

——阿姆河的重要支流泽拉夫尚河流域

泽拉夫尚河

塔吉克语的意思是“流淌着金子的河”

该流域曾是古代中亚商业文明的核心地区

在乌兹别克斯坦北方的锡尔河流域

最重要的农业区就是费尔干纳盆地

它也是中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四面环绕着高山

只有西面有一狭窄出口

水源丰富,农业发达

早在2000多年前

这里就有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希腊化国家

——大宛

大宛是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张骞

翻越帕米尔高原后遇见的第一个国家

盛产葡萄酒和良马,有众多的城市

也正因如此

苏联占领此地后

刻意将费尔干纳盆地划归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与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所有

让三国人混居于此

边界在小小的盆地中犬牙交错

一不留神就会越境

因为水源与耕地之争

费尔干纳盆地

也就成了中亚地缘政治最为敏感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