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台历史上,有三位为祖国武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武术家,堪称武术宗师,他们分别是开创了梅花拳的邹宏义祖师、开创了临清谭腿的昆仑大师、开创了少林功夫的僧稠禅师。这三派武术的开创,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今这三派武术都成为了国家非遗,成为祖国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三位武术宗师和这三派武术与邢台的深厚渊源。
1、梅花拳创始人——邹宏义邹宏义,字光大,明末清初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平乡县人,著名武术家,梅花拳的创始人。
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读书数载,明朝末年时弃文习武,专心武学。邹宏义极具悟性,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精心锤炼,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制胜之效,且拳分五势,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声大振,他为了将梅花拳推向社会,便离开寄居地徐州云游到开州(今河南濮阳),先后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为徒,尽授文功武法。三人艺业学成,便分路传拳授艺。蔡光瑞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后,便北上开道传拳,途经内黄县时,收八里庄杨炳为徒,后来考中武探花。之后继续北上,来到顺德府平乡县后马庄收张复为徒。遂在马庄传授武艺,后收徒孙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郑三人去河南迎请梅花拳祖师邹宏义,这就是被武林界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
邹宏义被请到顺德府平乡马庄后,便定居下来,在此设场收徒,传拳授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清乾隆九年(1744)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寻父,来到马庄时,其父已故去数年,遂定居在后马庄,秉承父业,专心拳艺,以顺德府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鲁、豫三省。邹文聚在续写《邹氏家谱》时写到:"于已卯年迁于平邑北十里许马庄桥,人但知余自南而迁于北,不知余却归还故土也。"邹宏义之孙克让、克谐、克诚等继承祖父遗志,终身传授梅花拳。据邹克诚碑文记载:"邹克诚文武双全,以言武略,为国所共宗,足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相传,渊源有绪,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清末时期,梅花拳传人赵三多和景廷宾分别发动义和团起义和龙团起义,威震内外。抗战时期,梅花拳弟子精忠报国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1936年奥运会便有习练梅花拳的弟子的参加表演,1988年汉城奥运会梅花拳再次出演。2006年,邢台梅花拳和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等并列入选为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奥运雕塑——梅花桩
2、临清潭腿开创者——昆仑大师
临清潭腿是中国北方的武术流派之一,源出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龙潭寺,以其独到精湛的腿功在武坛享有盛誉。潭腿讲究“拳三腿七”和“拳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潭腿套路,气势连贯,起伏转折,节奏清楚。在攻防技击方面,较强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点,腿法多变,回环转折进退顺畅。
临清潭腿始创于五代宋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创始人为五代时期后周名将昆仑大师。陈桥兵变后,大师自知难以挽回后周大局,当即解散军队,隐身在河北路临清县的龙潭寺(今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尖冢镇龙潭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法号昆仑,后人尊为“昆仑大师”。
昆仑大师因见当时世上所习武功多种拳法,而失于腿法,为填补缺失,精心研练出腿法传世。因本门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讲的是“拳打三成脚踢七”。潭腿的“潭”字是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故而称之为“潭腿”,因龙潭寺位于当时宋代的河北路临清县,故名临清潭腿。
据《武备志》记载:宋太祖建立宋朝初年,在长沙举行全国武术大会。赵氏“太祖长拳”因其政治优势,捷足先登第一宝座,称之为宋代十八家之首。第二名便是昆仑大师研创的临清潭腿,称之为宋代十八家之尊。从此“南拳北腿”的说法便流传至今,北腿即是潭腿。
历史上北魏至金代的临清县治所位于今河北邢台临西县,临清县在隋唐时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五代时属河北大名府,宋代时先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和河北贝州(清河),金代临清县仍属河北东路,元代属中书省,自明代开始至清代,临清县属山东省,潭腿源自五代末至宋代初期的河北路临清县的龙潭寺,故名临清谭腿。龙潭寺在古临清县城(今临西县童村)南七、八里之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庙东侧有一水潭,常年积水,为“黑龙潭”。水潭西北侧有两眼井,称“龙眼”。因为地理的变迁,龙潭寺在隋唐宋金之时属河北,明清属山东,如今辗辗转转又回归河北省,可谓是回到老家了。
自昆仑大师宋朝初年始创临清潭腿起,传至明清,达到兴盛时期,相继传入海内外,由此衍生了教门潭腿和少林潭腿、精武潭腿等流派。
少林潭腿源自明正德年间少林武僧相济禅师专程到临清龙潭寺与潭腿第12代弟子跃空大师进行功法互换,用少林罗汉拳与临清潭腿互换,后来少林寺对潭腿进行改动,又增加两路,形成12路少林潭(弹)腿。少林弹腿歌诀说:“潭腿本是宋朝传,出在临清龙潭山,临清潭腿共十路,十一十二少林添”。也就是武林和民间中常说的“三拳换两腿”的美谈。
潭腿传入回教,称作教门潭腿,有“昆仑大师正宗传,潭腿技法妙无边”之称。当时为了躲避官兵,一些弟子躲入回教中,回民保护了潭腿,潭腿也光大了教门,因此有“南京到北京,潭腿出自教门中”之说。
直隶静海县的霍元甲博采众长,没有门户之见,他创办精武会传播迷踪拳之际,也将十二路潭腿定为精武会会员的入门必修课,经过精武会的倡导,潭腿得以发扬光大,为了纪念霍元甲和精武会,这路潭腿被命名为精武潭腿。
2009年,潭腿被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代河北省道贝州临清县(今临西)
宋代河北东路大名府临清县(今临西县)
3、少林功夫开创者——僧稠禅师
僧稠,俗姓孙,名溪,先世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后迁居钜鹿郡瘿陶县(今河北邢台宁晋)。
他从小就以孝顺和信用闻名于乡里,天资聪颖,博览经史,精通传世典籍。北魏正始五年,被征为太学博士,从事讲解经籍要典,才能和声望盖压群臣,名振朝廷。
后因情随事迁,产生厌世心理,28岁这一年,在巨鹿县景明寺(在今邢台巨鹿县)从僧实法师出家。成了一名禅僧。当时景明寺里的僧人很多,修行间隙常常进行比武角力,僧稠禅师也进行苦修,练得金刚神力。
僧稠为了禅法精进,北游定州嘉鱼山,五年后又到赵州(治所位于邢台隆尧)漳供山从道明禅师,受学十六特胜法,每天一食,九十天仅吃了4升米。后入内丘县鹊山安静处,以死要心证深定,禅定九日不起。后来拜谒少林寺的创建者跋跎禅师,被跋跎禅师称赞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后去王屋山修行,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从中解开,各散而去。避免了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结局。
魏孝明帝三道诏书请入宫,僧稠委婉谢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孝明帝只得允从。东、西魏时,僧稠到河北一带弘传禅法。燕赵境内的僧众,都纷纷奔赴恭拜,当时,称他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成为一代名副其实的佛教领袖人物。
少林功夫据说有伏虎拳、罗汉拳、一指禅、大力金刚指、达摩拳等72绝技,武侠小说中常说少林绝技源自达摩祖师,其实只是小说家言,根据专家考证,少林功夫由僧稠禅师开创,僧稠禅师作为少林二祖,又被称为少林武术之祖。
少林寺第一任主持跋陀高僧住持少林的期间,少林寺没有任何僧人的习武的记载,僧稠禅师接任跋陀成为少林第二任主持,他是一位德高望重、佛武皆通、武功超群的武僧。深感在乱世之中,仅仅靠佛学并不能完全存活于乱世,于是整理自己俗世所学的武艺,将其交给少林寺的僧人,而这些经常受到操练的僧人就是后来的少林武僧,此后少林武风长盛,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形成了少林功夫的品牌。并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赞誉。僧稠禅师功不可没。
2006年少林功夫与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太极拳、沧州武术等并列入选国家第一批非遗。
据《太平广记》九十《纪闻》中记载,僧稠能跃首至粱,引重千钧,拳捷骁武,动骇物听。《高僧传》云:“僧稠……后至王屋山,闻两虎交斗,咆声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可见其精湛的功夫。
以上就是这三大武术流派与邢台的渊源介绍,从南北朝的僧稠禅师,到宋朝的昆仑大师,到明末清初的邹宏义祖师,邢台差不多平均每五百年就有一位渊源颇深的功夫大师,他们做的贡献光耀千秋,是邢台的骄傲,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除了这几位开山立派的大宗师外,邢台也出了一些卓有成就的一代宗师,例如开创了小架梅花拳的张从富,开创了王其和太极拳的王其和等,就不再细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