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至1997)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被他的师母张兆和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热爱故乡,源自传统文化的浸润,却长期回不了故乡,连父亲汪菊生去世也不能回乡奔丧,这种痛苦使他更加思乡;后来能够回乡,则是拜改革开放之赐。当汪曾祺新时期复出文坛,一篇接一篇地发表以故乡为背景的优美动人的小说和散文时,故乡人清晰地感受到这位老作家那颗无比热爱故乡的赤诚之心。高邮市人民政府曾三次邀请汪曾祺回乡访问,既圆了他的思乡之梦,也抚平了他心灵的伤痕,并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笔者前后三次参加了接待工作,现将汪曾祺三次回乡情况作详细介绍。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1)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2)

圆思乡之梦

汪曾祺第一次回高邮是在1981年10月10日至11月17日。3年后他在《故乡水》中说:“我这次回乡,除了探望亲友,给家乡的文学青年讲讲课,主要的目的是了解了解家乡水利治理的情况。”

10月10日下午5时,运河堤上高邮汽车站门外,从南京来的最后一班汽车上走下一位两鬓斑白、面目慈祥的老者来。这是汪曾祺先生从19岁离乡以后,42年来第一次回乡。见到久别的亲友,汪曾祺的眼眶湿润了。前去接站的除了汪曾祺的亲戚,还有陆建华、金实秋和我。“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们也被眼前的这一幕深深感动。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3)

▲ 1981年,汪曾祺(右三)回故乡高邮探亲,与家人合影。

汪曾祺探望的亲戚,长两辈的是他小姑爹爹崔锡麟,长一辈的是他继母任氏娘和小爷汪连生、汪竹生,平辈的有姐姐巧纹、弟弟海珊、妹妹丽纹、陵纹、锦纹,妹婿金家渝、赵怀义等。当赵怀义在家中办了八桌酒请所有亲戚聚会时,觥筹交错的团聚氛围让汪曾祺身心俱醉。

汪曾祺访问的师友,一是恩重如山的张道仁、王文英两位老师,除带上一点北京果脯,还各送了一首在招待所急就的诗,喜得张老师连称“不敢当,不敢当!”王老师激动得流下热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告别时,二老坚持送学生到门口,汪曾祺坚辞不过,只好搀扶着二老往门外走。分手时,他恭恭敬敬地向两位老师三鞠躬。路人见了,莫不动容。二是老同学许萌章(名老中医许长生原名)、刘子平(邮中名师)和新朋友刘金鳌、杨汝祐等。三是街坊邻居,有打烧饼的、卖熏烧的、烧茶炉子的、开理发店的等。汪曾祺刚在东头街一露脸,那些老街坊们一眼就认出:“汪大爷家来了!”81岁的唐四奶奶一把拽住汪曾祺的手:“你现在混得不丑哇!”汪高声应答:“托您老的福!”话音刚落,满街都乐了。那位开理发店的从富有师傅请汪大哥替他写个招牌,汪曾祺回北京后,不仅遵嘱写了“科甲巷口理发店”,还慎重其事地盖上了印章,惹得小店生意红火了一把。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4)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5)

▲ 汪曾祺画作

第一次回乡,汪曾祺给文学青年共讲课三次。10月12日下午到高邮师范,中心内容谈语言。汪曾祺一讲就是3个小时,没有讲稿,仅一杯茶,一支烟,全凭记忆,侃侃而谈;信口背诵,滔滔不绝,令学生们惊叹不己。

10月13日下午到高邮县中学。他以校友的身份回顾过去,介绍了自己漫长的学习、创作经历,语重心长地勉励中学生们抓紧中学阶段打好扎实基础,以便将来报效祖国。

10月14日下午到百花书场。主办者敞开大门,希望能将二三百个座位的小会场坐满,谁知还不到开讲时间,陆陆续续竟来了五六百人,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汪曾祺的街坊邻居。汪曾祺见到这么多乡亲冲他而来,激动得连连拱手向大家致意,乐得乡亲们直拍巴掌,小小会场里气氛和谐、融洽。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6)

▲ 汪曾祺(左)和老师沈从文(右)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7)

▲ 沈从文与家人

汪曾祺回乡期间,扬州地区文艺工作者一行十多人到高邮采风,在一招才住下就听说汪曾祺住在隔壁,大喜过望,马上提出与汪曾祺见面、座谈的要求,汪曾祺爽快地答应了。事后,一位有心人将座谈记录整理成《邂逅秦邮谈创作——与老作家汪曾祺座谈摘记》,发表在南京《青春》杂志1982年8月号上。

10月16日,汪曾祺通过开座谈会了解水利治理情况。我那时在县水利局工作,当我提到《运工专刊》和《勘淮笔记》等5种资料对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水有详实报道时,汪曾祺先生请我设法找给他看看。第二天,我与一位工程师借出后,请陆建华转交给他。直到11月17日下午,汪曾祺先生才将这5种资料完璧归赵。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8)

10月24日,汪曾祺来到东风公社(原卸甲公社)、川青公社参观,后来又参观了江都水利枢纽。汪老说:“这两个公社的村子我小时候都去过,现在简直一点都认不出了。”(《故乡水》)“我参观了江都水利枢纽,对那些现代化的机械一无所知,只觉得很壮观。但是我知道,从此以后,运河水大,可以泄出,水少,可以从长江把水调进来,不但旱涝无虞,而且使多少万人的生命得到了保障,呜呼,厥功伟矣!”(《他乡寄意》)

10月29日上午,应汪老之请,我约县水利局、堤防股相关负责人到县一招谈自流灌溉是怎么搞起来的。听了他们的介绍,汪老说:“这些要是在过去,会有人为之立碑以记其事的。”(《故乡水》)

把修志之关

汪曾祺先生第二次回高邮在1986年10月27日至28日,其主要任务是评审新编《高邮县志》初稿。那时我在县志办工作,受王鹤主任委托,多次与汪曾祺顾问联系,并把部分初稿送给他审阅。他总是忙,直到10月中旬才来信说将回高邮一次。事后我们才知道,从10月22日到月底,由江苏文艺出版社请叶至诚、叶兆言父子和《雨花》杂志老主编章品镇出面,邀请汪曾祺、黄裳和林斤澜夫妇来游扬州。在活动安排上,将召集一次创作座谈会,请他们与扬州青年作家们座谈,另请他们每人为《扬州文学》写一篇与扬州有关的文章。其间,汪曾祺先生抽空回了一趟高邮。这种见缝插针,既说明他对故乡无限热爱,对故乡人嘱托非常重视,又显示了他行事的沉稳、缜密。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9)

▲ 1986年10月28日上午在高邮政协会议室召开高邮县志编写座谈会后拍,中为汪曾祺。

10月27日晚,汪老执意要去看望任氏娘。上次回乡看望任氏娘,那么多人陪着他回家,家中那么多亲友在等着他,才到大门口,汪曾祺就要下跪,被众人劝住了,好不容易才拉起了汪曾祺。这一次,汪曾祺仍一如既往地行跪拜礼,又被家人拦住了,只是单膝跪地打千礼拜了。相互问候、叙谈了一会,仍回一招就寝。

10月28日上午,汪老与新编《高邮县志》的骨干、部分分志主笔及文学青年见面。他充分肯定了大家从5000多万字资料中披沙拣金地整理成近500万字资料稿,又用一年多时间纂成140余万字初稿的成就,并就厚今薄古、谋篇布局、彰显特色等问题发表了精彩的评审意见,最后勉励我们扬长避短,再接再厉,早日成志。时任副县长的朱延庆代表县政府对汪老从百忙之中抽空审阅初稿并提出许多鞭辟入里的意见表示感谢。希望汪老常回家看看,关注故乡的各项文化事业。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10)

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棉纺厂。在该厂大会堂小楼上,高邮民歌手、厂里工人与来邮演出的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家们正在联欢。著名弓弦乐大师刘明源,著名二胡演奏家许讲德,著名歌唱家俞淑珍、德德玛等对高邮偶遇汪曾祺既感到惊奇,又感到幸运。而汪老既以高邮主人的身份欢迎艺术家们的到来,又以文艺同行的身份,勉励高邮小老乡们胸怀全国、放眼世界。

当天上午11时许,汪曾祺先生与朱延庆、王干、费振钟等文化人合影后,便离开了高邮。据知情人介绍,汪曾祺先生回到扬州小盘谷后,并没有透露到高邮去干什么的,只笑嘻嘻地打马虎眼说:“到了扬州就一脚跨进了家门,哪有到了家门口不进家的。”

畅游高邮湖

汪曾祺先生第三次回高邮是在1991年9月29日至10月7日,其主要任务是为北海大酒店落成剪彩,为文学青年颁奖。

9月30日上午,市文联在市缫丝厂举行“春蚕杯”征文颁奖大会,汪曾祺先生作为市文联顾问应邀出席。我是这次征文的评委,自然要参会,又因为与汪老比较熟悉,理所当然地要为他服务。记得当时有许多文学青年请他签名题字,他对我说:“我实在忙不过来,你为我排个名单吧!”我即在会议室阳台上,倚着栏杆拟了10个人的名单交给他,他就照着名单一张张地写。再多的人来要,我们就主动挡驾了。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11)

10月1日下午,朱延庆等一行人陪汪曾祺夫妇乘船游高邮湖。汪老虽是水乡高邮人,却从未乘船游过高邮湖;汪夫人施松卿是第一次到高邮,更未游过高邮湖,老俩口玩得很开心。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12)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13)

10月2日,在北海大酒店,李春迎送来前一天汪老游湖的照片,我一见脱口而出:“高邮湖上老鸳鸯”。众人都喊好,遂怂恿汪老在照片反面写下来,并署上名字和日期,施老嗔笑着说:“尽干风流事。”

10月3日,汪曾祺、朱延庆等为北海大酒店落成剪彩。投资北海大酒店的广东某房地产公司老总陈步忠先生在六楼亲切会见了汪曾祺先生,并与之合影留念。

10月4日下午,汪曾祺先生在故乡作了最后一次演讲,题目是《文学的要素与结构》。汪老的演讲博得一阵又一阵掌声。演讲完毕之后,主持人说:“汪老乡情浓似酒,他的作品已经走向世界,这是高邮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香港的一位作家读了《大淖记事》以后,要到高邮看看大淖。汪老说:不能看,就如同我自己一样。”这时主持人面朝汪老说:“不对,对于汪老,我们越看越爱看、越耐看!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汪老亦真亦善亦美,可敬可亲可爱!”汪老打拱作揖说:“地上没有缝,有缝我就拱下去了!”台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14)

▲ 1991年汪曾祺在家乡高邮的芦苇荡

汪曾祺生活在哪(汪曾祺三回故乡)(15)

▲ 汪曾祺、施松卿夫妇

审核:赵阿丽

发布:高红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