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文章是不断句、标点的过去给古文加标点称为“句读”“句”,是指一句话完了,在末尾这个字的旁边用“.”断开;“读”是指在一句话之内,语气上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用“、”隔开它跟我们现在给古文断句所使用的标点符号并不是一回事,不过内涵上也有某些相通之处要想提高断句能力,关键在于多诵读一些古文,多阅读一些古书,从而增强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较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并从中体味古人行文的某些规律,做到触类旁通下面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辅助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语言知识大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语言知识大全(语言基础常识句读)

语言知识大全

古人写文章是不断句、标点的。过去给古文加标点称为“句读”。“句”,是指一句话完了,在末尾这个字的旁边用“.”断开;“读”是指在一句话之内,语气上需要稍作停顿的地方用“、”隔开。它跟我们现在给古文断句所使用的标点符号并不是一回事,不过内涵上也有某些相通之处。要想提高断句能力,关键在于多诵读一些古文,多阅读一些古书,从而增强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较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并从中体味古人行文的某些规律,做到触类旁通。下面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辅助方法。

一、通观全篇,弄清文意,先断后点

认真复校拿到文言文后,要先细心地读它二三遍,做到通观全篇,弄清文意。这样,即使对文中个别或少数地方的句读,一时还拿不准,但决不致将全篇文章的意思弄错,出大错误。在粗明文意的基础上,按照文章的内容和语气,先用“句读”将句子断开。在断开句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语气,确定断开处用什么标点符号最为合适。这时,要特别注意:

1分清顿号、逗号和句号,至于分号,在无绝对把握时,以少用为宜;

2分清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尤其要分清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

3注意引号的起讫以及点号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的问题;

4再次通读全文,看看有无点漏、点错之处,及时纠正。

二、探求词义,注意语序,借助句式

1在断句时,一个词应当属上还是属下,往往取决于对词义的理解。而文言词往往一词多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还能活用、变性,因此必须认真探求,正确理解。例如“后”这个很普通的词,在下列各句中,因词义不同,标点就不一样。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个“后”字前面都有“而”字,形式差不多。但是①句中两个“后”字,都是表时间的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止”的,显然,它的后面不能加任何标点符号,而应点在“止”字的后面。②句的“后”是动词,意为“落在后面”,“而”字起连接前一动词“从”的作用。全句意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③句的“后”也作为动词,意为“把(私仇)放在后面”,“而”字起着连接前一动词短语“先国家之急”的作用。因为“后”这个动词后面紧跟着宾语“私仇”,当然也不能把它断开。由此可见辨明词义同断句关系非常密切。

2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文的语序基本相同,但是古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或称“倒序句”),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如“何哉,尔所谓达者?”“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两例均见《论语》)前句是表疑问的主谓倒装句,不仅要将问号点在“达者”之后,即被倒置在主语的后面,而且要在前置的谓语“何哉”后面加上逗号,稍作停顿,以引起读者注意(但不能加问号)。后句是个谓宾倒装(或称“宾语前置”)句,“异”(别人)和“由、求”(孔子的两个学生名,这里又牵涉到对词义的理解和古代文化知识问题)这两个宾语都前置在动词“问”之前,标点时就应将逗号和句号点在动词之后,而不能死扣一般的点法,点在宾语之后。

3古汉语的特殊句式,除了上面提到的倒装现象外,还有其他一些现象,有的可以作为标点时的参考依据。例如各种形式的判断句,用“……者……也”形式表示的,总是在“者”后加逗号,在“也”后加句号;单用“也”表示的,主语为名词及人称代词时,一般应在主语后加逗号,而主语为“此”“斯”“是”等指示代词时,则主语后不能加任何标点;用“为”“即”“是”“则”“乃”等词表示判断或强调判断的,主语后也不加标点。又如,凡是省略主语的句子,它的前面一般要加逗号或句号;各种形式的被动句,在表示被动的词的前面和后面都不能加任何标点,等等。

三、参考表示对话的标志以及各类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

1文言文中表示对话的标志的词,主要是“曰”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字(或“说道”),它的后面一般是对话的内容,因此,它的后面往往要用冒号、上引号(下引号则加在一句或一番话完了之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曰”有时作“称为”“是”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尚书》)这里的“曰”后就不能加任何标点。这就得同前面所说的“探求词义”结合起来,详加辨析。此外,还有一个“云”字,如果它的前面由人名、书名、篇句作主语,那么也经常作“曰”解,它的后面可加冒号、上引号。如:昔人云:“……”,《诗》云:“……”。在文言文中,“曰”字多用于对话中,而且“曰”的主语往往承上省略;“云”字多用于引用别人或书上的话,且主语必须出现。这是“曰”和“云”都作为“说”的解释时,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

2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组合、连接、修饰和传达语气等诸多作用,熟练地掌握它的用法,大致弄清它所在的位置和作用,对于断句、标点会有很大帮助。

3虚词用法及标点情况简表

(1)常用于句首的虚词(这些虚词后面,不加任何标点)

夫(fú) 放在全段或全句之首,表示下文将有所议论,“夫”前句断。

a夫战,勇气也。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盖 ①基本上同“夫”。②承上文申述原则,“盖”前加逗号或句号。

a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b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惟(唯)(维) ①用于全文或全段之首,后面为时间词。②用于全句或分句之首,表示祈使、希望。

a维治平四年七月……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故 承上作出结论性的话,“故”前或为句号,或为逗号。(“故”还有其他用法,此处略)

a故治国无法则乱。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然而 用于全句之首,表示转折,“然而”前句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若夫、至若 多用于全段之首,表示下文有所叙述,它的前面必须句断。

a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b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常用于句中的虚词(其中有的词有时也用于分句之首,除“者”字外,其余的词,后面一概不加标点,它们的前面看情况)

者 ①相当于“的”字结构,用作主语或修饰成分时,后面不加标点,用作宾语时,后面加逗号或句号。②助词,表示提顿,无义,后面一般加逗号,偶或不用。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c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d蔺相如者,赵人也。

e今者项庄拔剑舞……

所 ①放在动词前,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前大多无标点,偶有用逗号的。②“所”和“以”连用,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它的前面多无标点,偶或句断。

a余在患难中,间以诗纪所遭。

b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c所以不报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d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于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它的后面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除个别情况外,它的前后都不加任何标点符号。②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比较,它的前后都不能加标点。③放在动词后面,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前后都不能加标点。

a汝生于浙而葬于斯。

b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鲁)肃追于宇下。

e业精于勤荒于嬉……

f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g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h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以 ①作介词用,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或其他,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引进时间、处所、对象等。“以”前一般不加标点,偶有用逗号的。②作连词用,连接词或短语时,它的前后都不加标号,连接分句时,“以”前加逗号。

a君何以知燕王?

b秦亦不以城予赵。

c余船以次俱进。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e即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f挟泰山以超北海。

g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乃 ①用于分句之间,主语承前省略时,前用逗号。②用于单句或分句之中,前面有主语,它的前后都不加标点。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臣乃敢上璧。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即 ①作连词用,义为“即使”时,前为逗号或句号。②作副词用,义为“立即”“就”时,或放在句中,前后都不加标点;或放在后一分句之首,前加逗号。

a即或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b其伤于缚,即幸留……

c(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d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

且 ①用作连词,表层进关系的,放在句首,前为逗号或句号。②用作连词,表并列关系的,放在句中,前后都无标点。③用作副词,放在句中,前后都无标点。

a且焉置土石?

b且相如素贱人……

c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e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为 作介词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替代、对象,或表示被动,它的前面一般不加标点(少数除外)。(“为”常作动词用,此处不涉及;也作助词用,见下表。)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c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不足为外人道也。

e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f公为我献之。

而 ①连接词或短语时,它的前后都不加标点。②连接(包括顺接、反接)分句时,它的前面为逗号。

a蟹六跪而二螯……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吾恂恂而起,……

d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e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则 ①多用于分句之间,前有逗号。②用于紧缩复句之中,前后都不加标点。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e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放在句末的虚词与标点(这些虚词后面,一般要有标点)

也 ①主要表示陈述语气(包括判断、肯定语气)。②间或表疑问、祈使、感叹语气,要靠句中别的词帮助。③有时放在句中,表提顿语气或用逗号,或不用。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独五人之,何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矣 ①主要表示陈述语气。②借助句中别的词,也可表示疑问、祈使(命令)、感叹等语气。

a是心足以王矣。

b敬诺。年几何矣?

c豹曰:“廷掾起矣!”

d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

耳 表示陈述语气(限制语气或判断语气)。

a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b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焉 ①表陈述语气。②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作用,并表陈述语气。③借助句中别的词,也可表示疑问及反问语气。④有时可作词尾,放在句中加逗号。

a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b微波入焉。

c青麻头伏焉。

d“既富矣,又何加焉?”

e则牛羊何择焉?

f盘盘焉,囷囷焉,……

乎 ①主要表示各种疑问语气(包括是非问、选择问、反诘问、测度问等)。②借助句中别的词,也可表示感叹语气。③有时放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或作为词尾,都不加标点。

a儿寒乎?欲食乎?

b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c皆出于此乎?

d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e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f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欤(与) ①主要表示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较委婉。②借助句中别的词,可表感叹语气。

a然则废衅钟与?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其可怪也欤!

耶(邪) 表示各种疑问语气(包括是非问、选择问、反诘问、测度问等)。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为 放在句末时,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前面常用“何”“奚”等词相配合。

a何辞为?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哉 ①表感叹语气。②表反诘语气(兼有感叹味)。③借助疑问代词,表疑问语气。

a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b相如虽驽,岂畏廉将军哉?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夫 放在句末时,表感叹语气。

a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b逝者如斯夫!

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也者 重点在“者”,表停顿语气,用逗号。

a是芙蕖也者,……

者也 重点在“也”,表陈述语气,用句号。

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者乎 重点在“乎”,表疑问语气,用问号。

c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矣哉 重点在“哉”,表感叹语气,用感叹号。

d呜呼!亦盛矣哉!

也与 重点在“与”,表疑问语气,用问号。

e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已矣 重点在“已矣”,表感叹语气,用感叹号。

f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与哉 重点在“哉”,表反问兼有感叹语气,用问号。

g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还有“也哉”“也已”“焉耳”“耳矣”“已矣”“矣乎”等等,不一一举例,其语气重点,总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根据最后这个语气词的语气确定标点。

(4)几个用法复杂且又经常用到的虚词

之 ①作代词用,释为“他、它”,在句中作动词宾语。“之”后无语气助词时,一般加逗号或句号,当“之”后还有其他成分时,则不加标点;在句中作兼语或作介词宾语时,“之”后也不加标点。

a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b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爱之不以其道……

d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e孔子下,欲与之言。

②作代词用,释为“这”,在句中作定语(后为名词)时,“之”后不加标点。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之二虫又何知?

③作助词用,释作“的”,或只在结构上起作用(提宾及取消句子独立性)时,“之”的前后都不能加标点。

a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b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④作助词用,放在形容词、副词和表时间的词之后,起着衬音节作用的,“之”后加逗号。

a怅恨久之,……

b顷之,烟炎张天……

⑤作动词用,后面为处所名词,“之”后不加标点。

吾欲之南海,何为?

⑥作动词用,与“何”结合时,“之”后加问号;与“所”结合时,“之”后加逗号或句号。

a王曰:“牛何之?”

b诸将请所之。

其 ①作代词用,释为“他的(它的)”或“那”,在句中作定语时,或释为“他(它)”,在句中作为主谓短语里的小主语时,“其”后一律不加标点,“其”前看情况而定。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其后秦伐赵,取石城。

c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作副词用,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劝勉、婉商等语气时,放在句首的,“其”前有标点,“其”后不加标点;放在句中的,前后都无标点。

a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b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c汝其勿悲。(表劝勉)

d吾其还也。(表婉商)

③作连词用,表示假设或选择关系,放在句首,“其”前有标点,“其”后不加标点。

a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

然 ①作转折连词用,放在全句或分句的句首,“然”前一般为句号或逗号,“然”后不加标点。

a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b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②作代词用,释为“这样”时,放在句末,“然”前不能加标点,“然”后加逗号或句号。“然”后有语气词时,“然”后不加标点。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使之然也。

③作助词用,放在一个单纯的词的后面时,“然”前不加标点,“然”后或不加标点,或加逗点、句号;放在“若(如)××”之后,“然”前不加标点,“然”后多为句号。

a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b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c近抚之,气息然。

d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e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④作为应对之辞,释为“是的”“对的”,常独用,“然”后或为逗号,或为句号。

a孟子曰:“然,诚有是言也。”

b太后曰:“然。”

⑤“然”活用为意动词,后带宾语时,前后均不加标点。

成(名)然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