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

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

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洞明人生冷暖。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这段类似一问一答的对话出自《明朝那些事儿》,犹记得初中时读到这一段对话时内心的震撼,一直到现在也记忆犹新。而这段话所讲述的,也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王守仁。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1)

王守仁画像

能够在史书上留下闪耀印记,并让后人念念不忘的人都各有其出众之处,王守仁也不例外,他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心学”思想。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称呼,即王阳明。王阳明的前半生波折不断,几经罢黜,但在成功悟道后,人生就仿若开了挂般的顺风顺水。

王阳明格竹

王阳明自幼早慧,从小就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一面,对任何事物他都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王阳明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孔孟一样的圣贤之人,而朱熹理学的教给他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就是说遇到不懂的事情,你要想尽办法把它搞明白,等你什么时候把所有不明白的事情都搞明白了,那你就是圣人了。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2)

有一天王阳明在竹林散步,面对漫山遍野的竹子,他突发奇想,觉得既然朱熹说一草一木皆有道理,竹子自身肯定也蕴含道理啊,那我就要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把道理“格”出来!有的人肯定觉得无语,就一根破竹子能有什么道理?但是反过来说,你不“格”它,你怎么知道竹子就没道理呢?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3)

守仁格竹

抱着这样的念头,王阳明开始了他的格竹之路,他每天不吃不喝的盯着竹子看,一连盯了六七天,但直到精疲力竭昏迷倒地,也没格出什么结果来。至此,他恍然大悟,发现朱熹的格物之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天下如此之大,一切事物包含的范围实在太广了,终其一生也是“格”不完的,既然“格”不完,又何谈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成为圣人呢?而这也是王阳明开辟自己心学道路的起点。

压抑的明朝天空

有人可能会纳闷,既然王阳明这么聪明一个人,为什么一开始非得执着于朱熹的思想?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完全不科学的道理,他为什么把自己搞的大病一场之后才反过味儿来?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4)

这就得从明朝的大环境说起。明朝对于思想控制是非常严苛的,毕竟八股文的风气就是从明代开始。而理学,则是明代官方唯一认可的学说。

也就是说,如果你生在明朝,不论是想通过科举功成名就,还是凭借读书人的身份在学术界闯出名声,那你就必须得学朱熹,并全盘接受他的所有思想且不能反驳。朱熹说的都是对的,质疑他你就是错的,你就是异端。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5)

朱熹

了解完时代背景后,我们再来看王阳明的种种举动,就可以理解他的过人之处了。史铁生曾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是啊,面对种种质疑,当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产生分歧,我们需要坚定一些,也许就是这一点点坚持,就会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极大的改变,正所谓“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龙场悟道

王阳明做到了这一点,他在之后的人生中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这条准则。即使受到打压、深陷牢狱,最后被贬谪到条件极度困苦、民风野蛮的龙场,也未曾放弃自己的信念。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6)

龙场驿位于今贵州贵阳西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城,在当时的明朝地图上,是南到不能再南的荒芜之地,虫蚁肆虐,毒瘴弥漫,到处都是参天古树和原始丛林以及横行的野兽。

然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王阳明却开始了他真正的悟道之路,他悟出了历史上著名的“致良知”和“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的著名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7)

所谓“致良知”,就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而不是去“格”外面的事物,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想要成为圣贤,就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既然每个人都有做圣贤的潜质,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更不存在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为了追求天理而去压抑自己的本性,只有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8)

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这样一句话:“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自己,即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生在世,总会被各种外物所影响。

王阳明的哲学与心理学(明代心学家王阳明)(9)

所以,有的人富贵时前被无数人追捧的飘飘然,于是行事张狂无所顾忌,但一遭落难却是门前冷落无人搭理。有的人在大企业事业红火觉得自己无人能及,但脱离平台后才发现,之前的红火不过是依靠公司得来的,一旦脱离所谓的红火就如同海市蜃楼般化作泡影。

荣格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我们要在外界事物的诱惑纷扰中保持清醒,审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通透的明白人。

本文由趣谈人文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