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1)

破烂壮阔南太行

《在太行山上》,那是非常有名,曾经响彻中华大地并传唱至今,大概在中国革命音乐史上,其地位仅次于《黄河大合唱》。但是长期以来,世人都不知道其幕后情况。直到21世纪以后,谜团方才揭晓。原来,这首歌的词作者叫桂涛声(1901-1982),谱曲是冼星海,而且就是就诞生在抗战初期的陵川南太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2)

原来词作者桂涛声于1901出生于云南曲靖沾益县一个回族家庭,原名桂独生,字仰云,“桂涛声”是其笔名。15岁考入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初中部,1923年8月破格进入云南省立美术专科学校就读。在昆明读书期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视为“赤化分子”,于1926年被开除学籍。1928年4月,到广东韶关国军第16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不久在湖南省郴州城入党,秘密从事兵运工作。1931年4月,离开广东赴上海。正要被派往江西苏区工作时,不慎被捕,被判处5年徒刑。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之后遇到了艾思奇,结识了李公朴、柳提、周巍峙等爱国人士。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3)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随李公朴于8月21日奔赴山西,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太原市,李公朴领着桂涛声见到了周恩来和彭雪枫。周恩来介绍桂涛声任“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政治代表,随后由临汾去了晋东南,第一次抵达陵川,而后下太行,去了郑州、徐州、连云港,1937年12月到达武汉,开始创作抗战歌曲。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4)

1937年冬,桂涛声与阮章竞(洪荒)等人,再次从武汉北上太行寻找八路军,通过内线,于1938 年元旦到达陵川,被委任为国军13军(汤恩伯部)游击队政治部主任。无巧不成书,冼星海不久也从郑州辗转来到南太行,他来寻找他的学生洪荒和“怒吼歌咏队”,他们随13军游击队话剧团而来。在陵川,冼星海邂逅在上海结识的旧友桂涛声。两个著名的音乐人聚会在太行山上,实乃是历史的巧合。不久冼星海离去。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5)

武汉会战

时间不长,第13军游击队解散。原因是它们受第一战区汤恩伯管辖,不受阎锡山二战区管制,阎就向汤提出交涉,汤不愿得罪阎,便在1938年3月左右,把这支部队解散了。司令员李果谌被挤走。临走时计划将部队交给河北民军,因游击队里的地下党员陈冰之(陈裴夫)抢先一步,与陵川县牺盟会卫逢祺商量,经请示驻平城的太南特委,趁势成立了“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陈冰之任政治部主任,桂涛声任政治代表。朱瑞经协调,将“华干”剧团与游击队剧团合并为“联合剧团”。这是桂涛声的艺术实践地。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6)

因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桂涛声跟随游击队在陵川转战4个多月里,尤其是穿越佛子山、王莽岭,亲眼目睹感受南太行的奇伟、瑰丽,由此联想到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他目击了群众踊跃报名参军的火热场面,观看了儿童文工团演出的剧目《四杯茶》中,儿子参军离别之际,向父、母、妻、妹等四人一一敬茶的场面,无不让桂涛声激动不已。很快,他就受南太行山水、人民的熏陶、触动,艺术情愫喷涌而出,因而写就了歌曲初稿,取名为《太行山上打日寇》。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7)

陵川抗日

1938年4月22日,陵川抗日孩子宣传队到晋城崇实中学为八路军慰问演出,经朱瑞请示北方局,联合剧团同孩子宣传队合并,经朱瑞亲口在崇实中学宣布,定为“太行山剧团”。剧团由赵洛方任剧团团长,阮章竟任艺术指导,由洪荒任总设计、八路军民运部长黄镇亲手绘制了巍峨的太行山图案和金黄色的剧团大字。而《在太行山上》成为剧团的拿手合唱曲目。

桂涛声在晋城请示工作时,被朱瑞排斥,只好离开晋城,回到国民政府的临时办公地武昌。经过修订,把初稿定为《在太行山上》,并送给正在武汉的冼星海谱曲。冼星海仅用一夜时间,就谱好曲。冼星海趁势找到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的抗战演出文艺团体——孩子剧团团长吴新稼(吴莆生),利用他的房间,带着男女小团员试唱,后又移到门前空地上练唱,冼星海负责指挥,使歌曲形成气候……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8)

冼星海

随后,孩子们把歌曲带到长沙、桂林唱。时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副主席和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得知有歌曲《在太行山上》,便前往冼星海的住处。周恩来在配合试唱了歌曲的第二声部后,评价很高,当场拍板,确定这首歌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上演唱。而后,冼星海将作品拿到“星海歌咏队”试唱,又对个别曲谱进行了修改,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人在武汉歌咏大会上演唱后,雄壮、激越的歌词、旋律产生了轰动效应,叩动了听众的心弦。之后,周恩来又把歌曲邮寄给晋东南的朱德总司令。而后歌曲迅速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传播,成为鼓舞全中国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的精神动力。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9)

这首歌最早在太行山根据地唱响,是因为桂涛声把歌曲寄给了八路军太行山剧团的艺术指导阮章竟,而后经阮传播,开始在剧团传承唱开来,渐成为红色主旋律,音符镌刻在太行山上。有晋城老百姓听后感言:“唱的是真真好,就是男女唱的不一起!(老百姓理解不了男女轮唱)”2015年6月初,传唱这首歌的见证者——陵川县92岁退休教师武文德曾攀登佛山顶去重温当年的演唱情景。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10)

朱德在南太行

朱德总司令知晓后,亲自抄录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在全军推广,使之成为八年抗日战争中的救亡名曲。后来这首歌曲成为电影——《太行山上》和电视剧——《八路军》的主题歌曲。比起《在太行山上》一炮走红,桂涛声本人的人生道路则很为曲折,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被革命阵营所吸纳,一度又返回国民党军队做下级军官,因为宣传革命被逮捕。后逐出军营后,从事文化工作。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他定居上海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一直以党务人士出现。1950年至1977年,兼任上海市音乐协会副主席,1982年12月16日,桂涛声终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在太行山上新编歌词背景(云南人桂涛声在南太行创作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11)

南太行:桂涛声活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