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不耻下问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孔子为何仅说了)(1)

【出处】《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不耻下问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孔子为何仅说了)(2)

【解读】也有语: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其实这四句详细说明,就是《弟子规》,“彼说长,此说短”是“非礼勿听”,“非圣书,屏勿视”是“非礼勿视”,“话说多,不如少”、“奸巧语,秽污词”是“非礼勿言”。这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我们讲非礼之言语是不自重,也不爱人。还有“非礼勿动”,起心动念都要在诚敬、仁义当中才好。我们看接著颜回讲,“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夫子很谦虚,说他虽然不是很聪慧,但听了这么宝贵的教诲,也会非常恭敬的去实践这一段教诲。这是注解里讲,“敬事此语”,敬就是学了之后扎扎实实的去落实它,然后“必行之”,必定要把它落实好。

孔子不耻下问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孔子为何仅说了)(3)

【南怀瑾解读】

颜回说,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总要拿一个章法,一个引子给我们入手,或者可以进入“克己复礼”的境界。因此孔子才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刚才报告的催眠术、瑜伽术,也是走的这个路线,佛家的打坐入定也是这个道理。这是实际的修养功夫的一种方法。

孔子不耻下问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孔子为何仅说了)(4)

在理论上则很难说了,“非礼勿视”,哪一种是非礼的,不要去看呢?男人看见女人穿了一件衣服很好看,多看一眼,如果老古董的先生们,或者一板一眼的理学家,认为这个不成,非礼勿视!这就很难讲了。只是看看这件衣服的新奇,并没有别的意思,怎么是非礼呢?一定说这一看是非礼,那一看是合礼的,那就很难讲了,那天下事情没有一样可看的,首先电视不能看,有些短裙子裸背露胸上场的,选美的,都不可以看了。“非礼勿听”,现在打开电视机、收音机播出来的那些歌曲,很多是“非礼的”,我们只好用棉花把耳朵塞起来了。所以讲理论实在很难讲。

但事实上我们要了解,根据《论语》,孔子的说法,并没有后世那样的解释,这样非礼,那样非礼。这里是方法,等于刚才讲的练催眠术,训练眼光的定,当然要非礼勿视,除了看一点亮光以外,什么都不能动。颜回听了这四个方法就说,这我就懂了。换句话说,“克己复礼”做到形而上最高的功夫是很难的,退而求其次,用这种方法困住自己,训练自己不敢乱动,先端肃起来。颜回说,我虽然很笨,不大灵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薰陶内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慢慢去达到那个“克己复礼”的境界。

孔子不耻下问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孔子为何仅说了)(5)

上面这一段是讲“仁”学。孔子的道统中心是建立一个“仁”。在这一节书里分成两半。“克己复礼”是讲真正的修养功夫,达到“仁”之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等于孔子讲“克己复礼”的道理;发出来的外用在“亲民”;最高的境界在“止于至善”,是原则。一下子“明德”明不了,所以要做功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来得到什么呢?得到的就是“明德”。所以《大学》里的修养功夫,和这里有相同之处。

再一个问题,颜渊问仁,孔子为何仅说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我们或许可以从下面这篇文章窥得一二真味。

孔子不耻下问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孔子为何仅说了)(6)

勿斋记 作者(明) 朱舜水

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孔子不耻下问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孔子为何仅说了)(7)

【译文】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才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孔子不耻下问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孔子为何仅说了)(8)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