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人生三乐”,具体是哪三乐呢?宋朝一首禅诗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其实,从古至今,每个人深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根据自身的经历、体会和人生感悟,对“乐”的理解也不尽然相同。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1)

01.荣启期人生三乐

相传孔子游泰山时,遇到隐士荣启期。荣启期衣不蔽体,却弹琴歌唱,怡然自得。孔子问他为什么如此快乐。荣子期说:

“我快乐的理由很多。天地万物,只有人最尊贵,我已经作为人,这是快乐之一;男尊女卑,我作为男人,这是快乐之二;有许多人有生下就夭折,也有中年病死,而我已经九十岁,这是快乐之三;有这么多快乐,怎么能不满足?”

陶渊明曾写诗称赞荣启期:“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因为荣启期对人生的感悟深刻,对快乐理解透彻,后人都以“高士”称荣启期。

原来,珍惜和欣赏人生的一切经历,是快乐的根本。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2)

02.孟子三乐

孟子曾在《孟子•尽心》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父母都健在,兄弟姐妹也没有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此乃天伦之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的第一步,而只有父母健在,我们才有机会尽孝。《论语》有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核心所在,兄友弟恭,是对孝的延伸。因此,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就是我们的心安之源,喜乐之本。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3)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人处世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能做到这点,自然不忧不惧,心安理得。康德有一句名言,“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这是一种对天地人心的敬畏。因为敬畏,所以慎重、坦荡,要求自己无愧于心。燃起心中的光明,承接宇宙的光明,堂堂正正做人,顶天立地,毫无愧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这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事业!君子为学,无入而不自得。学有心得,学业有成。为了不使先贤遗教和自己的智慧结晶失传,设帐讲学,传道授业,启人心智,移风易俗,化成天下,善莫大焉。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4)

三、陈继儒话三乐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人生一世,有三乐:开卷读书,闭门修禅,一语济世”。此三乐皆求诸己,反躬可得,细细品味,如饮春茶,回甘无比。

开卷读书:读书是追求精神自由的路径。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说,“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被拘束在他的身边世界中的,在时间与空间上说来,他的生活只能陷在一些日常琐事中,他的见识只限于身边的环境。”读书与古人为友,自然会受到熏陶,从而改变气质。当自己的境界提高、胸襟宽广,脸上自然会流露一种清醇爽朗的气质,谈吐自然高远不俗。人生到了一定的境界,读书就不是为了应付日常的需要,而是为了充实自己,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5)

闭门修禅:修禅是追求达观的人生境界。对于修禅,平常人难以达到其思想境界,又更难领悟禅宗的内涵。据说,修禅就是要打破日常思维的逻辑,于常识之外获得灵光一闪,进入一种无善无恶无生亦无死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明心见性,获得精神的顿悟。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想,这就是修禅带来的所谓的顿悟吧:对生命的再体验,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看到世界新的模样。

一语济世:济世是于国于民的温情与责任。古人崇尚“安身立命、修身齐家”,以追求成为济世之才。一语济世不仅要体现在口上,更重在行动中。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济世不仅在主张上,更在行动中。一个人不管有怎样的境界和情怀,如果没有济世的主张和行动,都只能起之于心、枯之于心,对于世间来说并无裨益。只要心怀济世之念,哪怕是行于旷野之上,也能尽一份力量。正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6)

四、曾国藩言三乐

清朝名仕曾国藩曾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关于曾国藩读书的故事,广为人知。郦波老师曾在《百家讲坛》讲过曾国藩借钱买书的事儿。归家之后“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坐拥图书消暇日,真是人生至乐也!曾国藩读书强到什么程度呢?在他五十六岁的那年,依然可以背诵出《离骚》《上林赋》,更为让人叹服的是他可以读出自己的发现“惟读书可变化气质”,乃至对生活的感悟,并以此来浸润和融入人生。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可谓人生最大的乐趣。

宏奖人材,诱人日进。曾国藩作为清朝的中兴名臣,他在培养人才这方面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他有自己的幕僚集团,里面有各种人才,他培养、举荐的人才数不胜数,大到督抚,小到营哨。在曾国藩之后,湖南英才辈出,这和曾国藩是分不开的。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看他自己多成功,是看他培养的人多成功。

勤劳而后憩息。身居高位的曾国藩同样热爱劳动,并不时提醒家人要勤劳,当作持家之要。他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做饭;他还不厌其烦地教导兄弟、子侄们“大抵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曾国藩的这种勤劳意识,真真是让现代人汗颜。劳作之后,泡上一杯茶,读一本书,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7)

五、瞿秋白豪情三乐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后来英勇就义。据一位临场人的回忆: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甕,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毕,瞿秋白起身行至一块草坪正中间,盘足而坐,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枪声响起,瞿秋白从容就义。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8)

六、新三乐

清华大学一位老教授,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王明贞,以104岁高龄辞世。人们探讨她的长寿秘诀,得出的结论是与她的“三乐”座右铭有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助人为乐。是处世之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知足常乐。是做人姿态,不攀比、不计较,自然少烦恼、多快乐;

自得其乐。是生活理念,世间事不如意者常十有八九,如能正确面对并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就会其乐融融。

常乐经典语录(常言人生三乐)(9)

07.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对“三乐”都有不一样的见解,那么,“三乐”到底是什么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各自有乐,乐的背后,离不开一颗心——追求乐观、豁达、淡然、顿悟的心。

我们于生活中,工作中,事业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阻扰,从而心生困顿与烦恼。如何化解烦恼却是一种艺术,有的人能化恼为乐,乐在其中,而有的人则心生抱怨,事事不顺。

我们说,乐也一天,恼也一天,时间过去了,过不去的只有自己的心。与其带着情绪生活,不如放下烦恼,生活也许会多一份清欢和喜悦。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