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给我们积淀下来璀璨的文明。同时,我们的典籍藏书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多达七八万种典籍藏书中,其中又以儒家经典最为丰富和重要。
说到儒家经典著作,最为众所周知的就要数“四书”和“五经”了。对于“四书”和“五经”人们通常合称作“四书五经”,这种称法应该是遵循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称谓,其实,严格地说,应该广泛地称为“五经四书”才符合历史顺序。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四书”和“五经”。
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四书”也叫作“学庸论孟”,属于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后来经由曾子整理成文;《大学》不是一部著作,原本是《礼记》中一篇文章,经过历代推崇,到南宋由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便成了《四书》之一。因为《大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同样,《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北宋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对《中庸》百般褒奖宣扬,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后来又是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宋代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分量在儒家经典中是极其重要的。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时纳入了《孟子》,《孟子》正式步入“经书”行列。后来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极其高的地位。加之元、明以后科举考试《孟子》的内容是必考科目,《孟子》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五经”的形成早于“四书”。儒家的经典,最初是“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经过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争,《乐》经亡佚。到了汉朝时,只剩“五经”,在太学里,汉武帝设置了“五经”博士,“五经”的说法由此开始。五经博士的设置,是汉朝廷掌握经学的重要标志。在这以后,经学独占了官学,到罢黜百家后,儒家经学以外的百家之学失去了官学中的合法地位。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合称“五经”。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放在今天,就相当于大学开设的语文课。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一部写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事迹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相当于今天的古代史课程。
《礼记》所包括的范围主要是国家的典章制度和个人的行为准则。以及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历史资料。相当于今天的政治课程。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相当于今天的哲学科。
三、关于排序
“四书”为什么要以“学庸论孟”排序呢?前面说过,《大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后人因为《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
“五经”的排序有两种,一种是以历史的序位排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第二种是难易的顺序,即《诗》、《书》、《礼》、《易经》和《春秋》。
但是,就“四书”和“五经”的排序来说,貌似按照数字大小排列,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所以,是“四书五经”还是“五经四书”,有说法,最好还是按照历史顺序排列,即“五经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