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1)

昨天,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

网友的留言如下:

——前几天看了你的介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了《冀鲁春秋》一~三部,看了一部分,基本赞同您的评价,不过我觉得作品对人物的描写有脸谱化之嫌…——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2)

出乎意料之处,就是我最近写的《冀鲁春秋》读后感想,得到了网友的响应,但也有一点惴惴不安,那就是自己是否是在误导他人,用自己的好恶,影响到了别人的阅读。

作为一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小说,《冀鲁春秋》的缺陷肯定是明显的,而小说出版之后,也少有人问津,但是,这并不能掩饰小说的长处,那就是小说内质上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大量的第一次资讯式的密集提供。

上世纪八十年代,莫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冲上文坛之后,虽然在当时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历史重新审视视角,但是,这类小说在今天看来,带有太主观的臆测成份,完全是写作者的个人臆想,代替了历史真实,这在当时的语境下,被认为是一种对历史的发现,但是,这种发现,完全是意念先行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念先行的新历史小说与先锋小说,暴露出它们自身的缺陷。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3)

因为这类小说,首先碰到的是小说的臆测与虚拟的对历史的图解,看不到一点真实的内容,说得不好,就是属于“意淫”类作品。

这类作品的代表性特点,就是越往上追溯,越是想象的汪洋肆恣,越到了现代,越是苍白呆板。

这可以用莫言的一句话来表达,这是《高粱殡》中提及到的一段祖孙三代的爱情递减衰退线:

“我根据爷爷的恋爱历史、根据我父亲的爱情狂澜、根据我自己的苍白的爱情沙漠,总结出一条只适合我们一家三代爱情的钢铁规律……”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4)

《红高粱》剧照

按照这种逻辑,莫言的爷爷辈因为没有现实的制约,可以天马行空地赋予想象的翅膀,所以最为风光旖旎,到了父亲辈,接近了写作者的现实生活,已经苍白了不少,到了自己的生活,则完全呈现出一种失血的状态。

但是,对祖先一代的想象,完全是一种作者的脑补行为,虽然看起来,花团锦簇,但并没有现实的可行性支撑。

所以新历史小说在对史实进行了一番“唯意志论”的改写后,也同时把真实的历史给涂抹得差不多了。

时过境迁,寻找历史的真实,还是要跳过这些已经二度渗入作者臆想的并不真实的文本,而回到最原初的文学纪录里觅取真实。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5)

《冀鲁春秋》插图

从这个意义上,《冀鲁春秋》这类的以真实事实创作的小说的意义便凸显出来,而未来的“重写文学史”,也将会重新认识到这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这类文学提供的原始的历史记录,至少能够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性与严酷性,渗透着更多的真实的语境与氛围,而不是那些臆想作家用想象作用过的所谓新历史小说里的脱离现实的幻觉与虚境。

《冀鲁春秋》三卷本长篇小说,我之前手里只有一本第三部,一直撂在家里。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6)

这本书,应该是当时在半价书店里买来的,书后面还打着一个“特价”的蓝印,一直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7)

也曾经想认真地从第三部开始读起,但小说里提到的密集的人物,让人读了一头雾水,所以读了一个开头,便又丢掉一边去了。

直到最近因为关注了山东一隅发生的现实中的故事,才重新动起了阅读山东地域长篇小说的念头,就把这本《冀鲁春秋》给找了出来。之前还读了冯德英的山东地域小说。

于是,从旧书网站上,先买了《冀鲁春秋》第一部。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8)

从第一部开始读起,对小说里的复杂的地域性势力的设定,有了一个源头性的了解,尤其是小说在背景纵深里介绍的地方势力的“四霸”布局,可以说是规定了三卷本小说的所有的矛盾的核心关键点,从第一部读起,的确可以纲举目张,把握内核,了解来龙去脉。

于是,赶快又从旧书网上邮购了第二部,这样,把家里之前有的第三部,也给找出来了,终于一气呵成地把整个三卷本给读完了。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9)

正如上面的这位网友所说,《冀鲁春秋》带有非常明显的概念化倾向,其中对我方领导干部的形象,面目相同,难以拉开差距,但小说对“四霸”这类地方势力的犬牙交错的角逐较量、心怀鬼胎的内心惦量,却曲尽其妙,如数家珍。小说不注重人物的命运,却把笔墨放在各种力量的角逐的较劲上面,使小说上紧了发条,构成了一种剑拔弩张的内在张力,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至少在笔者看来,能用三卷本的体量,表现抗日战争风云的多种势力较量的长篇小说,还是非常少见的。

这也是笔者认为《冀鲁春秋》是值得一读、也亟待被发现的一类文学作品。

因为中国的长篇小说并不发达,回顾文学史,当中国文学刚刚用一种完备的长篇小说架构开始这类作品创作的时候,就遭遇到了新先锋思潮的冲击,既有的长篇小说文本并没有形成蔚为大观的经典性作品。

最近播放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把五四运动前后,定性为“觉醒年代”,其中剧中写到了鲁迅写出了第一篇白话小说,而这个时间段,离今天不过百年。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10)

而我们再看看托尔斯泰写出《战争与和平》的年代是什么时代?托翁写作的时间是:1863——1869年。

至少我们在《战争与和平》里看到的是一种我们当代人可以理解的情感,叙述的心理是一种当代人能够认同的境况,而同时期的中国文学,按照《觉醒年代》的比况,还属于“觉醒”之前的昏睡期。

中国文学根本没有经过《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长篇小说定性与定型阶段,便匆促地滑入到当代文学先锋思潮的惊涛骇浪之中。当我们回过头看来看看中国文学的时候,只能追溯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第一部白话小说在近代史上的并不遥远的身影,而长篇小说的宏伟框架,却难以找到与《战争与和平》差可比拟者。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11)

《冀鲁春秋》插图

在这样的中国文学的整体体系之上,《冀鲁春秋》以三卷本的容量,描写一段时间与区间里的多重势力的角逐较量,实在是一种填补中国长篇小说“盲点与盲区”的创作实践。

这也是笔者认为《冀鲁春秋》值得尊重与重视的原因,毕竟我们是在一个并没有深厚的长篇小说传统的中国文学体系里,来考量文学的存在与价值。

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推荐的理由(一位网友网购了冀鲁春秋三卷本)(12)

《冀鲁春秋》插图

有网友受到笔者的影响,来关注《冀鲁春秋》,我觉得是一件好事,虽然可能会对小说失望,但我们评判一件事物的价值,是看有没有超越这个事物的同类的存在。至少在我们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没有出现一部能够超越《冀鲁春秋》三卷本长篇巨制的文学文本的存在,在这样的“前来见来者,后不见古人”的中国文学的路口,来审视《冀鲁春秋》的孑然的存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给予《冀鲁春秋》以分享、共享的待遇。

相关链接:

传奇人物牟宜之,被写进小说,蒙冤与反对江青的婚事有关

长篇小说《冀鲁春秋》堪称一部反映冀鲁边区抗战史的填补空白之作

长篇小说《冀鲁春秋》史实探秘,采用删繁就简与踵事增华创作法

为将军写回忆录,小说开启谍战题材先声,《冀鲁春秋》填补空缺

三卷本长篇小说《冀鲁春秋》湮没无闻,但却曾经改编成两部连环画

肖华创作了《长征组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三卷本长篇小说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