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使用大量昆虫(螽斯)图片,介意勿点。


《螽zhōng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第五首诗,诗题“螽斯”是昆虫名。因身形和蝗虫类似,容易被误解。

实际上,在生物分类学中,它们都是直翅目昆虫,分属不同的科——螽斯科和蝗科。在螽斯科里,最常见的两种昆虫就是蝈蝈儿和纺织娘。在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里,螽斯一般就是指蝈蝈儿。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1)

《巨型螽斯》:在植物上的巨型螽斯

中国人饲养蝈蝈当宠物的历史很长,上至皇亲贵胄,下到孩童村夫,无所不包。哪怕是娱乐花样儿多如繁星的现代社会,这种特殊的蝈蝈文化依然在延续。追根溯源,正是蝈蝈儿那多子多孙的旺盛生殖力打动着人类,这本身就和人类繁衍的诉求息息相关。当然,蝈蝈儿作为三大鸣虫之首,它的声音也是人们喜爱它的重要因素。

《螽斯》诗选择的便是蝈蝈(螽斯)多子多孙的特点,通过以物写情,表达人们对子孙繁多、家族兴旺的祈愿。那么,整首诗是如何把“螽斯”与“子孙”联系在一起的呢?这要从具体诗文说起。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2)

《螽斯若虫》


1. 诜诜(shēn)兮,振振(zhēn)

首先,《螽斯》第一章,原文如下: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诗经·螽斯》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3)

《螽斯女神》

在这节诗中,写作对象是“螽斯之羽”,比单独写“螽斯”高明,因为这更能凸显出螽斯的子孙繁多。毕竟,很多读者未必认识螽斯,更不要说掌握它的生物习性,所以单从“螽斯”上难以体会到“子孙繁多”的深意。

但具体写“羽”,则不同:一来“羽”可作翅膀用,二来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扇动翅膀来理解。根据常规经验,不管是昆虫还是飞鸟,翅膀都成双存在,而且它们挥舞翅膀的姿态远比静止状态更具表现力。再加上紧随其后的“诜诜兮”(众多貌),那低矮天空下密密匝匝飞翔的螽斯群便跃然纸上。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4)

《真正的螽斯》

为了加强“螽斯”和“子孙”的联系性,该章后两句直言“子孙”之事,并以“振振兮”来强调“多”。其中,“振振”含义就是盛多貌,后也指群鸟集飞的样子。用于此处,就是刻画螽斯群飞,种群兴盛的热闹景象。

至此,再将这情景迁移到人类社会中来,自然也就传达了对“家室兴旺”的期盼。这种愿望是符合周朝社会集体需求的,是彼时“以农立本”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处于生产力低下阶段的普遍诉求。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5)

《螽斯若虫》


2. 薨薨(hōng)兮,绳绳(mǐn)

其次,《螽斯》第二章,原文如下: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诗经·螽斯》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6)

《螽斯若虫》

在这节诗中,写作对象依旧是“螽斯之羽”,和第一节的主要区别是表达螽斯“多”时的角度不同。

尽管此处还是使用了叠音词,但切入角度却有显著差别。此处的“薨薨”与“绳绳”不再是直接描述“多”的词语,而是描述螽斯声音的拟声词和虫群连绵飞舞的形容词。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7)

《螽斯若虫》

也正是如此,才能更清晰地展现螽斯群的“兴旺”之状。因为,此节虽不再继续表现螽斯数量之多,但却刻画了螽斯群飞的声音之大和连绵不绝之状。说到底,最终还是指向了螽斯种群的“多”。

换句话说,尽管第二诗章切换了写作角度,由数量转写声音和整体形貌,但它所围绕的主题——螽斯“子孙之多”始终未变。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8)

《螽斯若虫》

这样的写法,不仅保持了《诗经》重章叠句的音韵要求,还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于简短文字间传递着更多的信息。


3. 揖揖(jí)兮,蛰蛰(zhé)

最后,《螽斯》第三章,原文如下: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诗经·螽斯》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9)

《螽斯女神》

本节诗歌与第二节一样,在保持写作对象——“螽斯之羽”不变的情况下,对写作角度作了恰当的切换。

此处改换的叠音词“揖揖”与“蛰蛰”,核心意思都包含着“聚集”,前者一般翻译为“会聚貌”,后者译为“群聚而和谐欢乐之状”,也有“安静群居”的意思。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10)

《螽斯女神》

也就是说,这一节重在表现螽斯的“聚”,聚在一起是为“群”,最终指向还是回到螽斯的“多”上来。也就是说,本节还是写螽斯“多”但不直言其“多”。


4. 总结

至此,诗歌已经三换笔调,从而实现多角度描摹“螽斯之多”。而“宜尔子孙”句,又将“子孙之多”明确提出。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11)

《螽斯女神》

于是,人与螽斯的关联性得以建立,螽斯之多也不再是生物习性的简单表达,而是透过三章诗歌层层推进的结果。

而螽斯这种小小的昆虫,也因为“多子多孙”的特殊习性,被拔高到文化意象的层次,推动着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文化圈子的形成,即蝈蝈文化圈。

诗经螽斯注音版阅读(诗经国风螽斯)(12)

《螽斯女神》

所以,读《诗经》的一个特殊功用——识草木虫鱼,也就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生物性识别,进入文化素养的提升上来。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