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有没有用呢?》

这到底驾驭了吗(这到底有没有用呢)(1)

DAY168 感谢您的关注和陪伴,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每次当我们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去学习新的技能的时候,不由得,就要反问自己,学了这个到底有没有用呢?

人们总是喜欢一个确定的答案,比如说,考上了大学以后就有工作分配;到了单位,如果评什么什么级别,组织就会给你介绍对象等等。所谓的“确定性答案”,往往是“只要……就可以……”这样的思维模式。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会有这样的逻辑存在呢?“只要你开一家饭店,那么,就可以挣很多钱”,“只要你加盟我们的会员,那么你的每年盈利就可以到多少。”,这些话术,但凡只要有一点脑子的人,都能听得出来是“洗脑”的营销手段。不会有太多的人去相信这样的话术。

可还是有很多人去上当去受骗呀。是的,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咱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很大。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博主谈为什么福建口音的诈骗犯的成功率高——如果对方连福建口音都不介意,那么继续往下行骗且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就需要拉低我们自己的智商呀。如果人群的智商遵从二八定律,天才和非常蠢笨的人比例是差不多的,而咱们是处于最多数的“八”,就是咱们当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跟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认知上的差异

最近深深地体会到——任何认知的改变,都是必须是自己主动才可以。外来的、老师交的、别人给的,统统不会有效果。「听过了那么多的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真实的原因就是这些大道理不是自己主动挖掘出来的,不是自己思考出来的。举个例子,“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思考过,就算别人告诉了你一个答案,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不认可”的状态,就像一个学生抄了别人的答案,但是不知道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一样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这到底有没有用呢?」,这是一个非常功利的问题,最后也会得出一个功利的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答案无非是“有用”和“没用”这两种。这样的思维方式又回到了“二元论”的角度上去。而从人生长远的角度来看,凡是对人生的积累性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而暂时性的,临时性,过渡性,长期来看,都是无用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上说,把事情分成四类——很重要很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利用这个习惯来回答开头的问题,要分清楚这个东西的长远价值和短期价值,如果分清了,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有些技能短期没用利益产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技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价值,比如写作。而有些技能则是短期有价值,但是长期来看,却价值不大,比如一些脑筋急转弯的冷门知识。短期来看,也许你可以用这些冷门知识去撩妹,去暖场,但是从长期来看,几乎没有价值。

我现在天天学习英语,当然知道这在短期是没有价值的。毕竟我短期不会出国,也不会有外企的工作机会,更不会去移民。但是,多学一门语言,就可以多了解一点世界。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去寻找事实真相。每个人都会被困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这到底驾驭了吗(这到底有没有用呢)(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