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关,一个浪漫的名字,让人想到马兰花。清末文人曾用“逼天诸寨险,拔地万山雄。峪色苍烟外,崖积阴雪中”来赞叹这里。京东名镇马兰峪,西临世界文化遗产地、5A级景区清东陵,北靠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万里长城。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1)

《遵化长城》一书中的清代马兰关城图

马兰关,又叫马兰峪关,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位于遵化城西北27公里处。这段长城经岁月风蚀,清代官方损毁,以及1976年唐山大地震,已经不复当年模样。夏天草木丛生,人站在远处很难看出这里是长城。马兰关附近有三个行政村,马兰关一村村口竖着两块碑,遵化市文物管理所所长万广宝告诉记者,这就是关城的位置。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2)

马兰关关城 遵化市委宣传部张旭拍摄

可惜原来包砖的长城墙体,现在只剩墙芯了。这段长城墙芯前边都有住户,住户后院的院墙就是长城墙体。大雨对墙体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这段墙体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遵化市文物管理所正在争取省级保护资金,予以修缮。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3)

马兰关附近的城墙与民房紧挨着 记者王谦拍摄

据考证,马兰关长城是在燕长城基础上修的,过去就有关口,有守将。明初洪武年间,大将徐达为扼守马兰口关,在这里建城池以阻止蒙元残余势力及东北部游牧部落入侵袭扰。

关于马兰关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曾有名叫马兰的参将镇守这里;还有就是因为漫山遍野的马兰花。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4)

明末清初,绿林好汉窦尔敦曾率众在这一带抗清。京剧《连环套》又名《盗御马》,窦尔敦盗窃御马后,朝廷命官——金镖黄天霸一路追击,曾路过马兰关。黄天霸唱段中是这样提及马兰关的:“保镖路过马兰关,一见此马心喜欢,无有大胆的英雄汉,不能够到手也枉然。”遵化市文物管理所所长万广宝进一步指出,当时窦尔敦盗了御马,从马兰关这儿往北跑,跑到了连环套。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5)

清军入关之后,作为长城抵御的对象不复存在了,营盘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康熙二年为修建顺治帝孝陵,康熙帝将蜿蜒在清东陵后龙昌瑞山上的7.5公里长城拆除。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6)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7)

记者王谦拍摄

清朝顺势把营房改成守护皇陵的营盘,马兰关成了马兰镇。清代“镇”是军事单位,跟现在的行政单位不一样。历史上马兰关镇管辖范围是现在的3倍多,有4寨1营,分别是平山顶寨、独松峪寨、丰台岭寨、龙洞峪寨和马兰营。马兰营距马兰关南4公里,是现在马兰峪镇镇政府所在地。这个镇有三个行政村:马兰关一村、二村、三村。清代马兰镇总兵署就在马兰关二村。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8)

万广宝:马兰镇总兵府就在关二村大队,过去曾有建筑,后来被大火给烧了。现在的马兰峪镇过去叫“马兰关营”,也叫马兰谷营,这是它下属的一个营房,也是驻军的地方。

记者:所以说现在镇上的人们就是驻军的后代。万广宝:对。

因为紧邻皇陵,守卫清东陵的人在这里世代生息,满族文化也就逐渐生根发芽。在马兰关三村,有一个民宿小院“聚贤居”宛如一个满族文化的博物馆。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9)

马兰关附近的四合院门口 记者王谦拍摄

小院的主人名叫何亮,乾隆年间祖上因守清东陵来到马兰关,现任遵化市满族文化协会秘书长。满族人善骑射,聚贤居里除了陈列有弓箭,你还可以看到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冷兵器。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10)

遵化市满族文化协会 记者王谦拍摄

另外,马兰峪还有村子名叫“官房”。这么大气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村支书徐景明笑着说,这里曾经是清代武官的“家属院”,围墙整体呈现刀把儿形状,并且整个村之前只有一个出口,又称“一门庄”。

徐景明:咱们官房总共是1200米城(围)墙,就这一个正门——东门,修这个官房的时候,我们家老祖宗徐永兴,我们家坟地在东山。听人说吧,他有点儿私心,把所有的房子都是坐西冲东,现在都是坐北朝南了。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11)

官房村东门口 遵化市委宣传部张旭拍摄

马兰关总兵署即总兵衙门,是总兵官办理军务的机构,在清代是全镇的最高指挥机关。清朝后期,总兵管还兼管皇陵修缮管理的内务。徐支书说,乾隆年间以后,内务府直接由马兰关总兵大人兼管,并且有个特权,他有腰牌可直接面见皇上。还有清西陵奏折子得奏到马兰关这里,马兰关大人再统一往上奏折子。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12)

官房村村支书徐景明给记者王谦介绍村子的历史 遵化市委宣传部张旭拍摄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13)

官房村历史简介 记者王谦拍摄

如今素有“畿东第一镇”之称的马兰峪镇,全镇2.5万常住人口中,满族占八成,满族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这里的村民操着北京话,正在利用浓郁的皇家兵营文化和满族风情,发展旅游业。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14)

官房满族文化特色小镇一角 记者王谦拍摄

马兰关一村长城保护员李国指着村口的马兰河说,这段河堤过去全是土,经不起水冲,现在用石头和水泥把它加固了,今后就是一处景观。记者看到河堤的模样仿长城的垛口。李国说,这种设计跟远处的长城形成呼应,为下一步全域旅游做基础。

窦尔敦在哪里盗御马(行走长城第二十七篇)(15)

马兰关一村正在加固的河堤 记者王谦拍摄

,